|
|
|
从鹏城臭老九到77级师范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2日11:17 南方都市报
自1977年新中国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为脚跨象牙塔门槛的里程碑,仍是很多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回忆。本月初本报推出的“高考30年”报道,今日以这篇一个本地人的高考故事收尾。这几篇系列报道通过几个不同时代的人的讲述,让我们从中窥视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现象。30年雷打不动的高考背后,是一代代国人命运的转折和时代变迁的穿插。不变的是,高考对于新中国的绝大多数人而言,仍是改变命运的一个门槛。 30年前的深圳仍是一个小渔村,“十年浩劫”让这个小渔村的经济和文化越发萧条。但恢复高考的消息,仍让这里对“高考改变命运”有着执著追求的人们重新点燃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管高考如通向康庄大道前的一段泥泞,可回归校园的人流如潮涌,叶小勇就是其中一个。 医生梦破碎 被迫去下乡 坐在南山区赤湾小学的校长办公室里,看着窗外阴沉的天,赤湾小学的校长叶小勇讲起了那段拼搏岁月的充实与梦想。 叶小勇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从小在布吉生活,1969年,叶小勇和弟妹们跟随当教师的父母来到南头。尽管那个年代的生活水平低下,但叶小勇的父母以老师的觉悟和望子成龙的心态,不断教育着叶小勇和他的弟妹们“一定要好好读书,读书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当时,叶小勇内心最大的愿望是当一名医生。1972年,叶小勇考取南头中学,在南头中学的两年里,因动荡年代刚刚结束,一切尚未恢复,因而很多学生都是今天在上课,明天就跟随父母去香港,或者因为读不下去而退学了。叶小勇却坚定地要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和医生梦。 1974年,结束了两年的高中生涯后,陷入升学无望和工作难找两难境地的叶小勇来到南头公社生产队,从一名学校的优等生和文艺积极分子,变身成下地插秧的务农人员。“那时我想到这样下去,我可能真的无法实现读大学的梦了,就决定去教书。”于是,叶小勇到珠光小学任教。是否还能恢复高考?是否还能重拾大学梦?这些问题时常让叶小勇在教书之余感到苦闷。 高考盼三年 大学梦终圆 1977年,时年20岁的叶小勇接到了一个温暖人心的消息:全国高考恢复。叶小勇立刻感到全身充满了力量。叶家父母此时也非常支持叶小勇和他的弟弟参加1977年的高考,于是,在教育战线工作了三年的叶小勇又回到了南头中学。理想总与艰难同行。叶小勇当时仍在校教书,因此,他承担着高考复习和教授学生的双重任务。 1977年,高考来临,紧锣密鼓复习了一个多月的叶小勇和弟弟同时进了考场。“我当时的状态很好,也很有信心。”叶小勇说,考试结束后,他对成绩也很满意。至今,叶小勇仍大致记得自己的成绩,化学满分,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分数也非常理想。但总成绩距离大学本科录取分数线仍差了六分。 高考结束后,时年南头公社的教办曾主任召集公社里的考生们开会,全公社共有4个人考取了,其中就包括在南头中学300名考生中脱颖而出的叶小勇和吴伟峰(现为深圳沙河办事处街道办党委副书记)。当时吴伟峰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大学本科,而叶小勇以六分之差将就读师范学校。在教办曾主任的开导下,叶小勇来到东莞师范就读,而同校同学的年龄跨度从20多岁到50多岁都有,可见那年高考对全国人民的振奋与鼓舞。直到现在,叶小勇仍与当年的同学吴伟峰保持着联系。而那个饱含了梦想与艰辛的岁月,是恢复高考后,首批考生共同的财富。 一家七口人 都入教师行 1979年,叶小勇结束学校生活,重回教育战线。“那时,我已经发自内心地喜欢了教书,两年大学生活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的理解,看着一批批自己的学生在自己的教导下走向社会,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叶小勇在大学毕业后,已忘却医生梦,全情投入到了教学中。其后,叶小勇又在职读完了广东省教育学院中文系,圆了多年的梦想。而叶小勇的弟弟在战败1977年的高考后,仍以坚强的毅力复习了两年,最终考取邮电学校。 叶小勇说,他们一家有七个人都毕业自南头中学,爸爸、四兄妹、弟媳,以及儿子,而家里的人也跟随父母的步伐,相继走上了教育战线。 时光荏苒,四年前,叶小勇的儿子参加高考,并被武汉一所高校录取。面对现在全面而人性化的高考服务系统,叶小勇也感到非常欣慰:“时代进步了,现在的孩子也有了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的选择,我希望现在的孩子们能够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郭海芸 图: 赤湾小学校长叶小勇讲起了那段拼搏岁月的充实与梦想。 本报记者孙涛 摄 (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