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逸杰:我只认摸着石头过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3日07:56 大洋网-广州日报
钟逸杰:我只认摸着石头过河
预测香港厄运的人错了

钟逸杰:我只认摸着石头过河
本报记者张伟清(左一)、邱瑞贤(左二)、李颖(右一)与钟逸杰合影。

  关于受命:

  我只认“摸着石头过河”

  1993年钟逸杰作了一个选择,这使他的后半生坠入无边的非议之中。就在这一年,他和中国政府签约,作为香港事务顾问,这个职位一直保留到四年后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从此他被戴上“利己”的帽子,也成为不受一部分人欢迎的人。事隔多年,再次提起那段被自己国家人民批评、指责缠身的岁月,钟逸杰语气轻松。

  记者:1993年,您接受了中国中央政府的任命,担任港事顾问。这个决定,据我们所知,引起了不少争议。当时,有没有来自英国政府的压力?

  钟逸杰:压力?阻止我吗?没有,我根本没有问过他们。这不是站在中国一方的问题,而是要面对现实的问题。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我觉得上个世纪80年代,中英达成的协议为香港服务得很好而且保存了其生活方式,所以我接受了任命。

  记者:有没有来自其他方面的批评?

  钟逸杰:当然,有很多批评。他们说我改变了立场。事实上,我没有改变立场。我的立场是香港,我和香港是站在一起的,我为香港说话。当我和中国领导人见面时,我为香港说话。那时候的英国媒体对我并不友好,还给我起了一些很坏的名字,比如他们叫我“叛国者”(traitor)。

  我坚持了下来,继续担任顾问,直到1997年。

  记者:那个时候,您的家人是不是支持你?您的妻子本身也是英国人。

  钟逸杰:我的妻子非常支持我。她同意我的观点,认为我做的是正确的。

  记者:听说当时您曾和彭定康有过激烈的争论?

  钟逸杰:没错,我们有过争论。我不同意他的政治理念,不同意他将政治理念在香港推行,尤其当香港还没有做好准备接受的时候。他浪费了5年的时间在政治事务上。

  记者:有人称您为“渐进主义者”,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钟逸杰:这和“摸着石头过河”是差不多的意思。老子曾经说过,“治大国,烹小鲜”。很多事情要慢慢来。香港的政制发展应该循序渐进,至于何时落实普选,要视乎政制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定。

  记者:有人说,在香港事务上,您更像一个中国人那样看待问题。

  钟逸杰:英语里也有句谚语:入乡随俗。也可以说,既然在中国,就要按中国的规矩办事。

  关于展望:

  希望政制改革争论尽快结束

  钟逸杰在香港政坛名气很大,也很受尊重,目前特区政府班子中的主要成员如曾荫权、范徐丽泰等都曾经是当年他的部下。退位以后,他用自己独特的观察能力默默关注着回归后香港的发展,并曾公开表示对现任财政司司长唐英年的赞赏。

  记者:我们知道,2004年您出版了回忆录《Feeling the Stones》,这本书一度成为香港的畅销书。您想表达什么?

  钟逸杰:这本书写的是这些年来我在香港的生活。这本书的英文名是feeling the stones;中文里你们说:摸着石头过河。你们以前有没有试过光着脚穿过一条河?当你计划做什么事,一定要很谨慎,否则我们可能会掉下水。对于香港、对于我自己来说,还要继续这种尝试,摸着石头过河。

  记者:我们知道,现在香港的高官,比如范徐丽泰、曾荫权等,都曾经做过您的属下。那么,对于他们现在的工作,您有什么评价?

  钟逸杰:对他们我都很满意。但现在的政治环境与我当年在政府工作时相比,已经改变了很多。对于曾荫权,我想每个人,不单是我自己,都会等着看他在今年7月份时会公布什么样的政策。现在香港面临一些挑战,我很想知道他将怎样解决现存的这些问题。

  记者:对于香港下一个十年,您有什么希望?

  钟逸杰:我希望,那些关于政制改革的争论可以结束。我希望,香港能够继续保持它的国际化特色。

  对话

  个人简历

  钟逸杰,1986年12月至1987年4月任香港署理港督。他1953年至1955年在

马来西亚任政务官。1957年7月调到香港政府担任二级受训官员。1969年至1973年任职于布政司署地政科,其后出任新界民政署署长。1973年11月出任新界政务司。1974年被委任为立法局议员。1979年出任行政局议员。政务总署成立后,于1981年2月出任首位政务总署司级官员,该署后改为政务司。1985年6月获委任为布政司司长,并任中港事务统筹委员会首任主席。1985年获爵士头衔。1993年被聘为港事顾问。2002年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大紫荆最高
荣誉勋章

  钟逸杰印象

  眼前的钟逸杰穿着西装,衣饰上的每个细节都能看出他的精心和讲究,俨然典型的英伦贵族。如果有需要,他会非常耐心,表示自己分别用英文、粤语和普通话回答问题都可以,尽管用中文对他而言有点吃力。我们用英语交谈,对于每一个问题,他都要低头沉思良久,回答却非常精炼,力图用最准确、最客观的词语来表达,然后戛然而止。

  交谈中给我印象最深的细节,是当他谈起关于1997年7月1日回归那天发生的事。他说得缓慢而轻淡:“所有亲历过的人都会提到那场大雨”。他精炼的英文字句中似乎有种魔力,能将人的思绪迅速而真切地引回到十年前的那一天,那场大雨恍如就在眼前。

  除了“奇异”,我想不出太多能形容这位英国老人的词语。他对香港的热爱难得却坦诚,他的语句极简单却又极深刻,他总在交谈中忽然冒出一句我们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中国古语来。这种种的一切,交织出一位在香港工作了半个世纪的英国老官员形象来——感性而又无比独特,让人震动。

  记者

  手记

  下期人物预告

  唐英年

  2003年刚经历连串打击的香港经济跌至谷底,他顶着巨大的压力走上“财爷”位置。可就从那时起,香港的一切奇迹般地扭转过来。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