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代》周刊:十年香港和内地的河东河西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3日10:39 青年参考
作者 Austin Ramzy 编译 王永生 在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开始那次著名南巡的13年前,杰弗里·林(jeffrey Lam)也进行了一次旅行。那年,林大学毕业刚5年,就到广东省的东莞市建立了一家小工厂。那还是在1979年,中国刚刚开放其经济。与邓小平1992年南巡之旅不一样,林此行不会被载入史册。但他的努力,以及千千万万像他那样的香港商人的努力,帮助中国逐渐成长为经济巨人。 值此香港庆祝终结英国统治10周年之际,一直不乏有关中国对它收回主权的这块领土的影响问题的辩论。但是反过来想想又如何?当邓小平使中国内地踏上摆脱孤立之路时,香港使自己成为内地外国科技、文化、商业技术和投资的通道。如今,随着内地变得越来越富有,观念、影响和投资开始逆向流动的程度令人惊讶。“内地一直在向香港学习。”香港浸会大学的政治科学教授迈克尔·德高乐说,“内地学会了如何竞争。现在,它正在同香港进行竞争,并且逼着它不断进步。” 而在30年前,需要助推的是广东省。1980年,中国最早的4个经济特区中的3个分别在广东的深圳、珠海和汕头。 起初,来自香港的影响主要是现金,其数额十分巨大。自1978年以来,香港向中国贡献了2730亿美元的外资,几乎是所有国家加起来的总和。珠江三角洲如今有57500家工厂,它们或者由香港企业建立、或者为香港企业生产。但投资并不仅仅意味着建厂。当林第一次到东莞时,需要乘两次船,路上要花4个小时。现在,从他的工厂到香港只有两小时车程。部分原因在于香港公司在基础建设上的投资,交通时间大大缩短了。 内地人学到了不少。问一下F·C·罗(F.C.Lo)就知道了,他一度被称为中国的“易拉罐之王”。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香港的商家用船从香港新界的一个工厂向内地运去了第一只铝制易拉罐。一开始,与内地的合作是“单向的”,罗说,“我们得告诉他们怎么做,因为他们什么都不知道。”现在,罗同当地的厂商一起竞争。“本地的这帮家伙太棒了。”他说。林对此表示赞同:“他们正在教育我们。而且这样没错。我们不应嫉妒曾经为了每月34美元为我们工作,如今每年赚3400万美元的人。如果他们干得好,他们就应该得到这一切。” 香港在文化方面对内地影响巨大。刚开放时,香港的音乐、电影和时尚主导了广东的流行文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绝对只听像谭咏麟、张学友和梅艳芳这些香港艺人的歌。”37岁的流行音乐电台主持人肯特·李说。 内地中国人如今不再惟他们的“表亲”马首是瞻了,网络在中国的普及意味着他们再也不必这么做了,整个世界触手可及。香港工商及科技局常任秘书长蔡莹璧在4月份举行的一个商业论坛上说:“现在情况改变了,香港不再扮演主导角色了。”相反,特别行政区的经济活力日益依赖内地。2001年,内地成为香港最大的投资者,截至2005年底,它已向香港注入了1620亿美元。资金的流入还有望进一步加大,因为北京在5月份宣布,它将允许内地机构在境外股票市场投资,最先受益的是香港。 去年,来香港的2500万观光者当中,有1360万来自内地。在香港,普通话更流利的人被雇用,菜单被换了,内地货币——人民币现在也被接受。“过去几年,内地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了巨大影响。”香港开发商阿兰·泽曼说,“我想香港的每一个人都开始迎合内地市场。” (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6月18日)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