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华集团总裁蔡冠深:回归十年政治没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5日01:34 新京报
香港新华集团总裁蔡冠深:回归十年政治没问题
香港新华集团总裁蔡冠深

  1995年,38岁的蔡冠深从美国《财富》杂志上看到巨大的黑色封面标题:THE DEATH OF HONGKONG———香港已死。

  随后他讶异地发现,几乎所有的香港报纸都在引用,同样的黑色大标题,同样的悲观。从18岁开始就继承父业的蔡冠深二十年来虽然始终顺风顺水,却也忍不住和所有选择留下迎接回归的香港人一般,感觉沉重。

  六年后,由《财富》主办的第七届财富全球论坛在香港召开,当年妄下结论的《财富》编委会编辑LOUISKRAAR被问及此时对香港有何判断,LOUISKRAAR有些尴尬地回答:“so far so good”(还算不错)。

  又是六年后,生意版图甚至扩张到全球多个地区的蔡冠深,在自己位于中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的办公室内对本报记者说,现在的香港,当然不仅仅是“还算不错”。

  -人物坊

  蔡冠深

  1957年出生的新华集团总裁蔡冠深的名片“内容”格外丰富,除担任旗下新华海产集团、科技集团等六大板块的主席之外,还列有近三十个社会公职。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

  作为“海产大王”蔡继有的法定继承人,蔡冠深25岁便开始独掌帅印,成为新华集团第二代掌门人,蔡冠深迅速把家族业务向地产、金融、高科技、传媒和基建等方面拓展,身家逾百亿港元。但除去集团的金融业务旗舰———汇富集团于2000年9月15日在香港主板上市外,其他资产均较为隐秘。在香港,蔡冠深被称为“隐形富豪”。

  ●那个时候香港经济处在一个动荡期,当然也有很多人说对香港的长期稳定充满信心,但我始终认为嘴巴讲信心是没有用的,要看你怎么做。

  ●我知道现在内地喜欢说香港和上海的竞争,好像一个飞机两个引擎,互相良性竞争是对的,但关键还是互补。

  ●以前我们都说拼搏精神,但是现在我的看法是香港赖以生存的是诚信的价值观。我经常给自己的下属说,不要说拼搏了,内地商人比你强,手机24小时开机。

  本系列报道独家网络合作伙伴:新浪网)

  1984年地价大跌,花730万港元屯门拿地

  新京报:听说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主权回归的谈判正在进行的时候,香港地价大跌,你在那个时候以730万港元的极低价格投标夺得屯门一块80000平方尺的土地?

  蔡冠深:那个时候香港经济处在一个动荡期,当然也有很多人说对香港的长期稳定充满信心,但是我始终认为嘴巴讲信心是没有用的,要看你怎么做。当时公司里很多员工都转到国外去,但是就我自己而言,如果没有信心,1984年我就不会买这块地。这块地后来建了一个一万吨的冷库,别人是把资金调走,我们还在继续投钱,当然这个价格现在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涨了大概几十倍,如果开发成房地产就更不得了。这个决策对我个人来说非常重要,这也是我对回归感情深厚的一个原因吧。

  新京报:那个时候到处都在说“香港已死”,作为一个商人是什么感受?

  蔡冠深:看到所有的报刊都在引用这样的大标题,当然感觉很灰色,有点疑惑为什么外国人要这样悲观?但是在这里生活了这么多年,自己感觉香港还是一块宝地,还是充满信心的。

  新京报:你的信心来自哪里?

  蔡冠深:1979年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我就回去做补偿贸易了,然后是后来的三来一补,我全部都参加了,祖国的变化我看得太清楚。

  我是中山人,1975年第一次陪祖母回中山,因为据说那个时候内地什么都缺,我穿了9条裤子,回去全部留下送给堂兄弟,然后穿短裤拖鞋回香港。

  那个时候去一次中山一大早就要坐船到澳门,然后再坐车上去,回到家要晚上十二点。现在一个多小时就回去了,而且都是我的堂兄弟们请我吃饭。

  一直看到并且亲身体验祖国的变化,我当然充满信心。

  新京报:现在回头再看“香港已死”是什么感觉?

  蔡冠深:我后来想过,那个时候大家不看好香港的原因,其实是不看好一国两制。但是现在再来看,你会发现政治上其实没有任何问题。反而是当时大家都看好的香港经济,十年里遇到很多波动。

  新京报:十年间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蔡冠深:十年前担心的是政治层面,觉得一国两制不一定成功,但是十年之后反而倒过来了,政治没问题,经济有问题。从老百姓到官员都开始“北望神州”,“一国两制”是成功的,十年的感觉就是老百姓和官员都是主动希望和内地融在一起。

  新京报:十年来香港发生的哪件事情给你最深印象?

  蔡冠深:SARS事件,对社会是一种巨大冲击,那种打仗一样的场面是很多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

  但是它也显示出香港人无私奉献的一面,以前香港人给大家的感觉都是很现实的,如果不是这个事件,大家可能也意识不到自己有这个能量。

  香港已恢复活力,不怕红筹企业回归A股

  新京报:金融危机的时候你个人损失了多少?

  蔡冠深:你知道1997年之前香港的楼市股市都很好,我也在一直买楼,但是金融风暴很快来了,从泰铢开始,很快波及到了香港。新华集团的损失没有认真统计过,但是所有资产都在缩水是肯定的,从

股票到楼盘,我看缩水起码三成到五成。

  新京报:据说在香港富豪里面,你的损失是比较小的?

  蔡冠深:当同业隔夜钱拆借利率涨到100多厘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在变卖资产,这个不是信心的问题,是商业经济的问题。当人家还没有感觉资产会继续贬值的时候,我就给别人说,严冬刚刚开始,后来事实证明是对的,

房价一直到2003年才跌到底。

  新京报:香港中文大学有一个教授之前拿出一组数据,证明香港经济复苏速度是东南亚最慢的地区,韩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比1997年上升了六成,但是香港只是恢复了1997年的水平。

  蔡冠深:过去二十年香港之所以会那么成功,受惠于祖国的改革开放,但是也牵制于祖国的改革开放,香港地方太过狭小,我们的优势是国际资源,国际人才,法治制度。金融风暴之后,存在一个竞争力的问题,香港的楼价这么贵,人力这么贵,怎么和内地去竞争?所以很多去香港的投资都投入到内地去了,有一段时间大家喜欢说香港“空洞化”。

  新京报:去年香港股市集资额非常理想,但是这依赖于内地企业大量赴港上市,现在

证监会已经在研究境外红筹企业回归国内A股市场的方案,这是否会对香港造成一定冲击?

  蔡冠深:这个问题我感觉也不用太担心,因为香港已经基本恢复了活力,国际金融中心和基础设施的优势是很难替代的。除非国家已经全面开放,人民币自由兑换,外汇没有管制,现在我在香港一个电话可以调出一千万美元甚至一亿美元,在内地可以吗?在内地要外汇管理局批准,除非国内的金融法规平台与国际全部接轨,否则香港仍然有优势,但是这些短期内都不可能出现。

  新京报:你的意思是香港依然是中国和世界沟通的跳板?

  蔡冠深:说平台更恰当。现在说的“引进来”和“走出去”都要考虑香港,有日本朋友就给我说,在内地投了五十几个项目,三十几个都亏本,但是和我们合作的效益都不错,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了解国情,香港法制也健全。

  比如印度直接到大陆去投资,法律的问题怎么解决?现在都是我们在香港按照本地法律签订合同,一起去内地投资,有问题可以在香港诉讼,效果非常好,内地的企业出去也是同样的模式。

  高地价政策,我既是受惠者也是受害者

  新京报:我们知道香港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是靠卖地,有人认为这造成工商业成本增加,挫伤了香港的竞争力?

  蔡冠深:高地价政策,我这样的商人既是一个受惠者,也是一个受害者。从房地产来看,涨价当然是好事,但是其它的行业,零售餐饮、酒楼本来做得挺好,一下子就加租,利润大受影响。但是金融中心是避免不了地价高企的,世界最贵的地价在哪里,纽约,伦敦,东京,香港,都是一个概念。所以存在一个分工的问题,我们去和内地或者其它发展中的国家地区竞争地便宜,人便宜,永远都争不过,香港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人才和制度,应该走伦敦和纽约的这条路。

  新京报:地价这么高,现在香港普通住宅的价格也只恢复到了1997年的六成,说明普通市民还是不能承担。

  蔡冠深:香港社会两极分化加剧的现象我是同意的,从社会来说怎么平衡各个阶层的问题,这个肯定是政府来做。目前豪宅的价格涨过了1997年,但是一般住宅还没有恢复,说明一般老百姓的收入的确没有达到那个水平,你看九龙半岛太靠近深圳,现在很多人去福田住了,每天都有数千名学生回香港来读书,这么多人过去,楼价就上不来了。

  新京报:内地企业补充香港经济的一些空间,对你们是好事还是坏事?

  蔡冠深:这个很难衡量。你看香港现在也有国美电器,旺角也有小肥羊。关键看你怎样区分什么叫香港人香港企业,今天我们说小肥羊是内地企业,可能做几年就变成本地企业了,所以这是一个融合的过程。

  新京报:所以单纯谈竞争是没有意义的。

  蔡冠深:我知道现在内地喜欢说香港和上海的竞争,好像一个飞机两个引擎,互相良性竞争是对的,但关键还是互补。这个也不是绝对的好或者不好,而是一个慢慢的融合,寻找一个平衡点的过程,香港肯定要内地化,内地也会香港化,也许以后香港人去深圳住,就和广州人去东莞住一样,这是市场经济的作用,不是任何行政命令。

  与内地接触,学会词语“创新体系”

  新京报:1998年10月董建华发表施政报告,强调香港要推行资讯高科技,以高科技作为香港经济的启动器,新华集团也从此大举进入高科技行业,这是不是以后香港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蔡冠深:我一直和内地科技界关系密切,1998年的时候我成为中科院的经济顾问,他们说希望我不光是捐钱,也可以为科技产业化做点贡献。当时和内地科学家的接触,我听到一个词语叫创新体系,在香港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个,香港当时只看好金融和房地产,根本没人谈这个。

  新京报:有人说香港富豪前十名都是地产商人,这是不正常的。

  蔡冠深:我们知道香港以前和母体是离开的,所以在一个非常有限的环境内我们也只能发展金融和房地产,现在也在谈知识经济,产业创新,这是回归增加了香港的视野,所以我经常说,这十年对香港人来说是一个福气。

  新京报:你怎么理解香港精神?

  蔡冠深:以前我们都说拼搏精神,但是现在我的看法是香港赖以生存的是诚信的价值观。我经常给自己的下属说,不要说拼搏了,内地商人比你强,手机24小时开机。

  新京报:你给10年来香港的发展打多少分?

  蔡冠深:分数很难打,我也不想评论,很多都是客观环境的影响,打分对一些人来说可能不公平。10年来香港的发展有成绩,也有教训。在经济方面,给我们的教训是,泡沫是会破裂的,不断自强才是出路。对整体社会而言,经济发展不是全部,个人操守、家庭伦理等价值观也是很重要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