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回望80代自考上大学:外语抵三门公共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5日16:48 南京周末

  【周末报报道】

  采访地点:《周末》编辑部

  采访时间:2007年6月8日

  姓名:吴馥香

  性别:女

  年龄:43

  职业:教师

  对80年代印象:艰辛,充实,美好

  人物档案:1964年,生于南京1982年,毕业于南京市仙林农牧场子弟学校高中

  1984年,被母校录用为代课教师,后转正

  1988年8月,南京晓庄师范普师专业函授毕业,同年12月,南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专科毕业

  1993年,农转非1995年12月,南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

  1996年,调入南航大附属高级中学

  我们校长说,小吴啊,现在有种考试形式,文凭很过硬,但是很难,我去考了几门,没及格,你去考了看看,我把我的书给你。

  左:听说你是完全通过自学考试,从一个高中毕业生成长为一名优秀中学教师的。

  吴:我1980年上高中,在南京市仙林农牧场子弟中学。农场中学的教师绝大部分是插队知青,恢复高考后,走了不少,赶上知青回城,又走了一批,再加上农村学校的先天不足,我们学校高考年年“剃光头”。所以尽管我在我们学校成绩非常好,但还是没能考上大学。

  当时我们高中两年制。1982年高中毕业,在家务农两年。那两年的生活可以说是刻骨铭心。农村的全套农活我都会做,像栽秧、割麦子、采茶……我那时候很瘦弱,但我能挑180多斤东西。除了给自己家种田,还到农场采茶,到建筑工地做小工,全部干过,还要卖菜——一直到我教书后结婚前,我们家的菜都是我卖的,从仙林骑个自行车到科巷菜场,骑一个半小时。我是老大,弟弟妹妹年幼,当时农村女孩吃过的苦我都吃过,城里女孩的苦我也吃过,像谋职业啊这些。这段经历,我一直视为人生的宝贵财富,它给了我应对日后人生挫折的力量和韧性。

  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学校就想把我留下来做教师。1984年,学校领导让人又带口信又带字条。本来我比较犹豫,因为代课教师太不稳定了。我至今还保留着夏世传校长当时给我的便条,十分感激他。

  我们学校的许多老师都是我的高中老师,他们对我挺关怀的。我高中毕业,教书根本就是门外汉,老师们手把手地教我。至今都难忘我的恩师方一鸣、毛秉文、杨先智、朱纪先。我觉得他们的帮助是上天对我的眷顾。

  左:你是做代课教师之后才开始参加自学考试的?

  吴:是的。之前,1982年到1984年,我一直在坚持高考,考了三次,都没考上——那三年,一边在农村劳动,一边看书参加高考,肯定是不行的。

  左:没参加补习班?吴:没有,家里很贫困,我是家里老大,要跟父母一起养家糊口,但又不甘心放弃高考的念头。农村女孩子,考不上大学后面就是嫁人。我不甘心,边谋生边学习。在科巷卖菜,一边卖菜一边背英语、历史。

  那时候没有菜贩子,都是农民自家来卖菜。露天菜场,来了就往路边一摆,也不收管理费。一筐菜要卖一天,时间太长了。中午不舍得吃饭,买个包子对付一下。不舍得买肉包,就买个菜包,一毛多钱一个——卖一筐菜才几块钱。有时候我弟弟跟我来玩,我给他买个肉包,自己吃菜包。

  左:晚上回家继续看书?吴:回家先干农活、做家务,把事情全部做完了才能看书。

  左:看到几点?吴:很晚啊,高考前一个月,几乎没什么觉睡的。

  左:白天背书,晚上学数学?吴:对,晚上做题。左:一边卖菜一边背书,有没有遇到什么人跟你聊聊?

  吴:没有,一看到有人注意就赶紧把书藏起来了!

  在建筑工地做小工的时候,晚上其他人出去玩了,我一个人在工棚里看书。领导到工棚检查,看到我,都说,这个女孩挺上进的。

  虽然没考上大学,但是三年的学习,还是有收获的,使高中所学的知识得以延续,对后来的学习也很有帮助,可谓受益匪浅。

  左:还记得自考第一次报名的情景吗?

  吴:哎,很好玩。我们校长是我的政治老师,他说小吴啊,现在有种考试形式,文凭很过硬,但是很难,我去考了几门,没及格,你去考了看看,说不定你能过,我把我的书给你。然后我就去报名。我记得我第一次报了两门,《现代汉语》和《写作》,一考,全过了,我马上振奋起来。我们小学、中学有二十几个人参加自考,最后拿到专科文凭的就我一个,学到本科的也就我一个。挺幸运。

  左:不用考数学了。吴:是啊,我偏科,数学太差,在高考中吃亏。考外语的可以免考三门公共课,我就考了英语,一考就过了。

  自考的淘汰率非常高的,报名的时候人头攒动,最后能拿到文凭的很少。我记得有一年《江苏自学考试》上讲,《古代文选》的过关率只有13%,非常低。刚进学校,领导就让我学中师函授,在栖霞区教师进修学校上课,发晓庄师范的文凭。我因为工作学习太忙都不能去上课,但每次考试都是高分。因为那是高中课程,我中师和专科自学考试有的科目相同,难度就相差太多了,中专里的《语基》啊、《写作》啊、《现代文选》啊,我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中师函授和自学考试几乎同时结束的,1988年8月,中专毕业,同年12月,自考专科毕业。

  左:那时候自学考试有没有集中面授?

  吴:有些学校办了辅导班,愿意的自己去上。自考有几门特别难,像专科阶段的《古代文选》,本科阶段的《语言学概论》,大多数课程我是完全自学的,这两门难的要上辅导课。南师大是主考学校,不允许办辅导班,我是在南京教育学院上课的。

  左:也是骑自行车来回?吴:郊区车下午5:00就没有了,下了班骑了车过来,下课再骑车回家。遇到下雪,里外都湿了,外面淋湿了,里面汗湿了。我父亲要来接我,他喜欢喝点酒,我担心他,不让他来,我说有人跟我一道去。其实就我一个人。

  左:有没有科目不是一次通过的?吴:有,《中共党史》,惟一的一门,因为那时候刚谈恋爱,哈哈!考了两次,而且很惨,第一次考的时候叫《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等我第二次考的时候变成了《中共党史》,书变了,得从头看起!

  其实当时没有多高的境界,要为家乡做贡献啊什么的,就是觉得自己上学的时候师资力量比较薄,不能让我的学生吃我吃过的亏,所以拼命学习,蛮投入的,想尽快成长,尽快适应。

  栖霞区在区划调整之前有四十几所学校,我做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带的第一届毕业班语文考了全区第七名,校长写的评语是:“创我校建校以来语文教学最好成绩。”给了我150块钱奖金,蛮轰动的。那一届学生考得特别好,很多超过南师附中、金陵中学录取

分数线了,但是那时候农村孩子初中毕业首选考中专,因为可以马上转户口了。有一个学生,庞帮荣,当时考了603分——总分620分,6门课只扣了17分,什么概念啊!老师都建议他考高中,他父母还是坚持让他上中专。我蛮为他惋惜的,如果他读南师附中,是北大、清华的料子。那一年南京市600分以上的只有3个,他是第二名,另外两个都是重点中学的。当然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现在他是秦淮区刑警大队副大队长。

  左:第一次送考什么感受?有没有想到自己当年?

  吴:想到了。我就在考场外面默默地祝福他们,祝愿这些和我一样饱受艰辛的农村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现在有了沪宁高速,从仙林到中山门开车20分钟,可我从农村走到城里花了12年,多么不容易啊!

  吴:我谈恋爱的时候,已经25岁了。高不成低不就,总希望找个有学历的,可以同步成长。我当时太理性了,理性得可怕。但是户口问题又是一道不能逾越的鸿沟,谁又能接受一个仅有学历的农村姑娘?我一个姑姑,民办教师,她也不肯委屈自己,36岁才转正,她就到36岁才谈对象,把青春年华都耽误了。

  左:心里着急吗?吴:还好,当时的心思集中在学习上。可能我这人“情商”太低了,还有,生活压力也太大了。随缘。

  左:父母不催?吴:催哦。但是我不同意,有人介绍了,勉强见个面,就打发了。

  左:跟你先生是怎么认识的?吴:别人介绍的。他也是从农村考出来的,毕业分配到我们农牧场。

  左:他当时知道你是农村户口?吴:知道。左:当时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是有天壤之别的,而且孩子户口只能随母亲走。你们当时有没有谈过户口的问题?

  吴:谈过的,因为当时这个问题太严肃了。见了几面之后,感觉不错,我就跟他正式谈了这个问题,我说你得考虑清楚,我的户口问题你能不能接受。他说他考虑过,想想还是人的素质更重要。这点蛮教人感动的。他们同学找到城镇户口的女孩,欢天喜地的。

  左:那时候观念,“我好不容易考出来,跳出了农门,再找个农村户口的,将来孩子又成‘农村人’了”,不容易接受的。

  吴:现在想想,他当时蛮不简单的。大家说最应该炒股的是他,因为他太有眼光了,哈哈!

  左:当时你们有没有讨论过,他为什么选择你?

  吴:他当我的面从来不讲,后来他的一个同学说因为他觉得我的素质好,有“人格魅力”。

  农牧场的领导非常好,一方面他们缺教师,另一方面我书教得比较好,取得了合格学历,他们特意跟市里申请了农转非的指标。我1989年结婚,1990年生孩子,1993年才农转非,孩子也跟着我当了几年“农民”。他父母挺好的,从无半句怨言。

  我是1996年调到南航附中的。当时我们农场有些松动,允许往外调了。正好我本科毕业了,那一届全省63个自考毕业生,评了3篇优秀

毕业论文,我的是其中一篇。南师大中文系的李宝嘉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带学生在南航附中实习,问我本科毕业了,有什么打算。我说我想调到一个好一点的学校,我的孩子要上学了。他说你写个简历来,南航附中要人,我们学校要投几个学生简历,到时候我把你的一道投给他们看看。

  南航附中的几位校长都是教语文的,看了我的材料,觉得我的经历蛮传奇的,面试合格后安排试讲。当年只招一个语文教师,我很幸运地被录用了,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先是教初中,后来又教高中。

  这两所学校对我帮助都挺大的,原来的学校让我从一个高中毕业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现在的学校,让我在教学方面更上一层楼——他们的用人蛮让我感动的,我大概是学校惟一的纯自考生背景,学校给予均等的机会。我很幸运。

  左:请总结一下对80年代的印象。吴:我蛮感谢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和自学考试制度的。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自学考试,没有这一系列的新政策,我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一步。自考,为我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准备了相关的知识,然后允许农村往城里流动,让我有了进城学习工作的机会。如果是以前,你个人再努力,也是不可能的。现在有了沪宁高速,从仙林到中山门开车20分钟,可我从农村走到城里花了12年,多么不容易啊!我个人成长的过程正好是我们国家从封闭到改革开放的过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