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借鉴香港慈善事业经验 受益百姓日益增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6日01:38 信息时报
广州借鉴香港慈善事业经验受益百姓日益增多
香港回归十周年-01-2006年,由潘高寿药厂冠名赞助的广州慈善门诊挂牌。

广州借鉴香港慈善事业经验受益百姓日益增多
  香港回归十周年-01-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广州市慈善会组织广州市中学生上街进行贴旗筹款活动。

广州借鉴香港慈善事业经验受益百姓日益增多
  香港回归十周年-01-广州市慈善会举办慈善门诊赠医施药活动,慈善门诊的医务人员上门为特困户看病。

  慈善,港人熟悉的词汇

  超越城市界限在穗遍地开花

  专题统筹 林峰 专题撰文 时报记者 黄艳 专题摄影 时报记者 杜翠 郭柯堂

  广州的慈善事业,在近10年的时间里,无疑是飞速发展着的。这其中,与广州一衣带水的香港,在许多方面起着一种带头引领的作用。多年前,当大锅饭被打破,开始出现了一些生活低保障的人群时,广州还没有完善的社会福利机制与专门的慈善机构。而在同一时期的香港,却早已经有着众多的慈善组织和公益医院,免费地为生活困难者提供较为完善的保障。

  历史总是在进步的,广州更是抢在了其他城市的前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专门为低保障人群服务的广州慈善会就成立了,随后不久,效仿香港模式的慈善门诊也在广州开业,学生上街为贫困家庭募集善款也成为街头动人的一景。如今,广州的慈善工作日趋完善,因此受益的人也越来越多。可以说,是广州政府体贴民生的态度,结合香港成功在前的经验,成就了这一切。

  借鉴香港 10年前慈善门诊从无到有

  广州市慈善会于1994年6月成立,刚刚成立的慈善会第一个想到的问题便是,广州市民无论怎么困难,他们能依靠政府的救济,吃住并不存在问题。“问题最大的就在于生病,病不起。我们慈善会能否在这方面做一些突破呢?”

  那时,香港已经有了大大小小的公益

医院,在这些医院治病的人能享受免费治疗。广州无论是语言还是环境都和香港有着相似的地方,是否也能有“公益医院”呢?于是,广州慈善会开始考察起了香港在这方面的做法。

  经过各方的努力,1995年11月,广州第一家慈善门诊终于问世。香港何耀光先生捐资50万元在广州东升医院启动了第一家慈善门诊,这是解放后广州的首家慈善门诊。之后,何耀光先生又捐资买了一辆面包车,用这辆车医院可以上门巡回为困难群众赠医施药。广州市的特困病人可以享有每星期免费看两次病,每次享受30元的免费。

  “第一家的慈善门诊的开办,相对较为容易,因为有50万元的资金作为后盾”。一时间,广州的特困病人仿佛找到了“组织”一般。家住荔湾区的孤寡老人周伯是第一批受益人,他依稀还记得当时的场景,“那时,我们还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呢”。抱着怀疑的态度,周伯在东升医院看了第一次病,“真的不要钱,以后不用为病担忧了”。

  筹募善款 香港“卖旗仔”广州变“贴旗”

  与此同时,慈善会也开始考察香港是如何筹集资金的。他们发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中,总有一些“卖旗仔”在活动。他们拿着一个透明的募捐箱,只要经过的路人进行了捐款,“卖旗仔”们就会给对方一个小红旗。据介绍,小红旗既是对捐款人的一种鼓励,也是提醒其他的“卖旗仔”,手持小红旗的人已经捐款了,其他的“卖旗仔”不要再打扰小红旗的主人了。这些“卖旗仔”都是由中小学生自发组成,这些善款都将交到慈善机构,用于慈善事业。

  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那一年,广州的街头也出现了中小学生的“卖旗仔”,不同的是,广州版本的“卖旗仔”不是给捐款人一支小红旗,他们用“贴旗”的方式募款,即给每个捐款的路人,贴上一个印有慈善会的爱心标识。

  每个周末,广州版本的“卖旗仔”都会出现在广州的北京路、上下九等人流较密集的地方,一天下来,多的时候,能筹集到1万元的善款,而一年下来,也能筹集到40万到60万元的捐款。这不仅能给慈善会募集到更多的善款,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小额捐款的平台。

  一时间,广州版本的“卖旗仔”在街头开始流行,广州市不少中小学的德育处的老师们都纷纷反映,学生都争相报名成为“卖旗仔”,一个学期才能轮到一所学校,满足不了学生们参与的热情。

  创新模式 “以药抵费”广州大显身手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慈善门诊越来越受广州市民的欢迎,慈善门诊最多时,一度达到20家,目前维持在18家。据介绍,目前广州有1000多名低保病人持有慈善门诊卡,经常去看病的有900多人,今后每年拟增加派发200张慈善门诊卡,解决困难群众的看病难问题。

  “但是慈善门诊少,人少的时候好办,办多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广州慈善会的有关人士说。每年全广州慈善门诊的医药费都是一笔庞大的数字,而且每年都呈上升趋势。

  “在香港,他们的公益医院大部分都是政府投入补贴。而广州,慈善门诊的医药费都要由慈善会最后核算,这笔庞大的数字仅靠每年的募捐额来维持,慈善会其他的救助工作都将受到影响。于是,我们就开始琢磨着如何在广州创新”,这名人士告诉记者。最后,经过多方的建议,广州市慈善会想出了“以药抵费”的办法,即通过药厂捐药来抵消慈善门诊看病的消费。1998年,“以药抵费”的创新方式,为广州慈善门诊的继续提供了保障。

  不过,“以药抵费”又出现了新问题:有些药厂捐赠的药品快过期了,还没用到一半,其它的就过期了;有些所捐的药,并不是医院里的常用药……“以药抵费”又开始遭遇难题。

  去年,广州市慈善会和广药集团研究出新方式——“冠名”,即药厂捐赠价值不少于180万元的药品,且药品有效期在一年以上,所需药品由慈善会选定,那么相关药厂能取得广州慈善门诊的两年冠名权。去年,潘高寿药业通过捐赠取得了广州全市17家的慈善门诊的两年冠名权。

  广州市慈善会副秘书长苏跃文介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以药抵费”的冠名方式,在广州施行得相当顺利,门诊在良好的循环,经费也不用发愁,今后将继续推行。

  完善管理 街头募款逐渐从广州消失

  慈善门诊和街头“卖旗仔”募捐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从香港来到广州。当慈善门诊通过各种创新方式奋力在广州适应下来时,“卖旗仔”的命运又怎样呢?遗憾的是,2000年前后,“卖旗仔”开始在广州街头逐渐消失。

  据介绍,“卖旗仔”在广州进行时,由于没有规范的制度,有些不自律的机构也开始搞起了“卖旗仔”。骗人骗钱的事情时有发生,导致了市民对“卖旗仔”信任感的下降。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街头“卖旗仔”募捐的方式如今在广州已经销声匿迹了。

  广州市慈善会副秘书长苏跃文告诉记者,前些天,他们去香港考察时,在街上发现香港的“卖旗仔”仍然和当初一样活跃,不过,他们的方法也进行了改善。他惊讶的发现,香港的“卖旗仔”也不再卖小红旗了,他们也改为“贴旗”了。“现在他们的捐款箱也进行了改进,投进去的钱,是拿不出来的,除非拿到慈善机构去”。

  苏跃文坚信,以后“卖旗仔”仍然会出现在广州的街头,重新赢得市民的信任感,待他们再次出现的时候,管理的档次一定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慈善医院 特困病人住院也能够免费

  香港的公益医院可以做到为特困病人免费看门诊,免费住院。而在广州慈善门诊的兴起,虽然为特困病人免去了看小病的烦恼,但大病需要住院时怎么办呢?

  2002年,广州慈善医院在经过了7年筹备之后,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据介绍,慈善医院的建设资金中1亿来自民间的捐款,4千万由政府投入。自慈善医院开办截至到2007年4月30日,共治疗出院的特困人员达到5000人次,手术968台次,共减免特困病人医疗费用总额达4500多万元。

  苏跃文介绍,香港慈善事业的历史长,而广州的慈善会才成立十几年,河对岸的香港“小老弟”还有很多方面值得广州这个“老大哥”学习。据其介绍,下一步的打算是学习借鉴香港的社联做法。

  据介绍,目前香港有一个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其统筹着香港各个小慈善服务机构。将慈善机构统筹起来后,可以在固定的一段时间内集中解决一个问题。比如这段时间,各个慈善服务机构集中力量解决盲人遇到的问题;下段时间,又可能集中力量解决聋哑人遇到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广州还没有这样的统筹机构,因此广州大大小小的各个小慈善机构,小基金会可能同时在做着不一样的事情,力量比较散乱。苏跃文表示,学习香港的社联做法,可以让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目标明确,集中力量解决同一个问题,这样问题也能解决得比较彻底。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