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农民用水苦 今朝协会解忧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7日17:27 云南日报

  新华社记者 姚润丰

  又是农业用水高峰时节,往年这个时候,湖北省当阳市鲁山村的陈明泰总要为水发愁:年年种水稻,就怕水不到。今年老陈不愁了,看着清水哗哗地流进自家田里,高兴地说:“协会管水就是好,放水到田头,灌溉有保障,我们再也不用去争水抢水了。”

  鲁山村地处杨树河灌区尾端的当阳市坝陵办事处黄林片。提起以前的村集体灌溉,陈明泰说,别说是旱灾,即使是正常年景,水稻收成也没保障。“以前每到‘双抢’水库放水的时候,村干部和老百姓150多人护渠押水,家家还要派人在田头搭帐篷,日夜值班‘守水’。上游的水被截了,就要去‘抢水’,自家田被扒开了口子,就得去堵水,吵架不断,甚至还经常打架。”陈明泰说,水流不下来,秧苗就插不下去,村里很多水田因无法灌溉只能改成旱田。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严重老化失修,服务功能急剧退化导致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严重影响当前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尤其是旧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实需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亟须探索一条建、管、用统一的新路。

  1998年,在当阳市水利局的支持下,鲁山村与周边11个村的1270户一起成立了黄林支渠用水者协会,在各级财政资金的补助下,协会组织会员按照每亩受益田筹资5元,动员全体会员对灌溉工程进行全面维修,放水的时候,由协会执委会、管水代表深入灌区调查,做好放水方案,根据管水代表收集的会员意见,及时开闸放水。在水费收缴上,实行管水代表收费和协会直收到户的办法,坚持“水量、水费、水价”三公开,年初预提,年终决算公示,接受会员监督。

  旧的管理模式改变了,供水、管水、用水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理顺了。农民用水者协会不仅调动了农民参与建设管理的积极性,而且农民水费负担降低了,粮食生产能力也明显提高了。“现在放水的时候都不用去人了,一年还能省不少钱呢。”陈明泰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前每亩水田每年灌溉需要60元水费,现在只要30元,他家的5亩水田一年能省下150元水费。由于灌溉及时,粮食亩产也由原来的每亩5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

  尝到甜头的不只是陈明泰。据协会主席林文清介绍,黄林支渠成立用水者协会以来,亩平均用水由原来的634方下降到2004年的300方,农民的水费负担由原来的平均每亩25元下降到20元。特别是,放水从渠首到渠尾,原来要1.5天现在缩短为1天,轮灌周期也从1998年的10天减少到2004年的5天。

  “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运作模式真正体现了农民主人翁地位。过去支渠产权属于水管部门,现在产权、经营权归会员所有,农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觉参与到用水管水工作中来,自觉兴修水利。”担任了9年协会主席的林文清深有感触地说。

  黄林支渠用水者协会只是湖北水管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湖北省水利厅副厅长刘烈玉向“节水中国行”中央新闻采访团的记者介绍,截至目前,湖北省大型灌区成立了1180个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的农户共70.3万户375万人,管理支渠以下的渠道5467公里,控制灌溉面积728万亩,涉及57个县(市、区)、331个乡镇、4281个行政村。

  “用水者协会被实践证明是解决灌区田间渠系管理最佳模式之一,不仅大幅减少了农民用水负担、提高了水费收取率,还增强了农民节水意识、扩大了有效灌溉面积,为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刘烈玉说。

  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目前我国已有30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改革,组建了以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各种农民用水合作组织2万多个,管理灌溉面积近1亿亩,参与农民达6000多万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