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专家称海外华人经济面临转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8日00:17 中国经济周刊
从过去单一的中餐业、制衣业逐步涉足外贸、电子、高科技等领域,海外华人经济正呈现出多元化、科技化和资本密集型等发展趋势。海外华人已经不再靠“三把刀”( 剃刀、剪刀和菜刀)打天下,金融、房地产、高新技术、律师、会计师等行业都已成为他们重要的投资领域。而海外华人经济的价值和地位更是不可忽视,他们已成为支持整个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新一轮转型契机,海外华人企业将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加入到全球新经济时代中来? 面临转型的海外华人经济 “是到转型的时候了。”6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华商研究中心主任康荣平研究员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这位长期研究海外华人经济的专家认为,海外华人经济要有根本性的改变需要一个历史契机,而这个契机现在已经出现:海外华人如何与强劲的中国经济共同发展。 作为中国政府联系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桥梁和纽带的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下称“中国侨联”),其经济科技部部长陈桦向《中国经济周刊》表述了相同的观点。 陈桦说,长期以来,海外华人经济主要集中在资本和技术程度很低、竞争力弱、经济效益差的零售业、制衣业及餐饮服务业,这些领域,不利于华人经济向高质量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变。 “要实现转型,道路依然不平坦,但大多数海外华人基本有了转型的共识。” 西班牙西非娜国际集团董事长张甲林结合实际向《中国经济周刊》表述说。 迎来转型契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研究所主任助理马克宁认为,中国的发展壮大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增强了海外华人的民族自信心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为他们从事经济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据介绍,在欧洲的餐饮业、服装和皮革加工等行业,依然是海外华人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据不完全的统计:英国全国约有中餐馆9000家。荷兰拥有2200多家中餐馆,而德国中餐馆和华人速食店超过7000家。法国的中餐馆已经超过5000家,西班牙目前中餐馆已达3000家,巴塞罗纳就600多家,葡萄牙有中餐馆600多家,奥地利有800多家。 华人服装和皮革加工行业,在南欧尤其是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等国,占有重要地位。如意大利仅普拉托一地,就有华侨华人经营的大小制衣厂近千家,而在法国巴黎,由华人开办的制衣厂就有300多家。 事实上,综合数据显示,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6000万海外华人,经过几个世纪的奋斗与积累,他们掌握的财富总值相当于中国一年的GDP总量。 此外,中央党校教授张大军认为,海外华人经济对中国的意义不仅仅是在有形的资金引进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引导中国更多地融入全球化经济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推动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后者,从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看,怎样评价都不为高。 事实表明,海外华人经济作为所在国家民族经济的一部分,已成为一支强有力的经济力量,也是中国经济在海外的重要延伸,是中国商品对外输出的重要渠道,是中国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 张甲林分析说,要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内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发展的障碍。因此,国内的企业走出国门,变商品输出为资本输出,利用世界资源来发展中国经济势在必行。而国内企业的国际化,即从内向型经济,转向外向型经济应是国内企业界当前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转型中的海外华人企业,则充当着国内企业,走向海外的重要通道。 “这给海外华人经济带来了转型的契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华商研究中心主任康荣平说,“国内企业与海外华人企业此时也可以进行产业对接,以及资本的筹措与聚集,共同把企业做大做强。” 转型“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目前海外华人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一些现实困境。 西班牙西非娜国际集团董事长张甲林,把当前海外华人经济的基本特征高度概括为“在行业上是高度集中,在资金上是高度分散”。 他指出,前者说明经济多元化程度不够,产业集中在劳动密集性的行业,后者则描述了海外华人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体,从事着较原始的经营管理模式。这个基本特征,曾经在华人创业阶段,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华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个特征给华人经济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且愈来愈突现出来。 首先,同行业的恶性竞争及粗放的经营模式,迫使商家以降低品质与价格来维持生计。因此,破坏了华人社会的安定与团结,甚至出现了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华人犯罪团伙。 其次,迫使商家不规范化经营及违法经营,索取灰色利润,由此破坏了与当地政府与公众的和谐共处。 第三,本土商家以他们强势的资本,最终会挤压海外华人经济生存的空间,加以一些国家的政府为保护本土经济,而对华人经济采取的合理与不合理的打击,更使海外华人经济面临巨大压力。 转型也要“因地制宜” 那么,海外华人经济未来的方向何在?实际上,世界各地区海外华人已经开始了探索。 在除新加坡以外的东盟新兴工业化国家内,华人族群经济以原材料加工、日用工业品生产、商品零售批发为主。这是因为在西方殖民化的时代,华人在那里的经济活动主要限于中间商和矿场及种植园中的简单体力劳动。等到殖民地国淡出、东南亚的民族国家独立时,华人便利用原来积累的资金、技术和商业及社会关系从事进口日用品和初级工业品的生产,并在这些领域形成了较大的经济优势。 以华人族群为主流的港、澳地区以及新加坡形成了国际化程度很高的金融、转口贸易、旅游、房地产、管理服务以及科技产品零部件加工等方面的经济优势。这些地方的华人经济之所以能够突破地域狭小的限制而获得较大的国际经济份额,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它们周边的中国内地市场、东南亚区域市场,由此进而扩大到亚洲和全球市场。 欧洲华人经济如何转型?西班牙西非娜国际集团董事长张甲林先生较为推崇美国华人经济的发展转型,他指出,“在传统产业被挤压之时,正是华人经济转型之日。” 海外华人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新移民国家,最主要的还是美国,形成了比较有特色和潜力的电子高科技产业。 1999年,美国的100多家华人制衣业倒闭,令人意外的是,整个传统行业的萎缩,却促成了华人产业结构调整,转向了更具生命力的高新科技经济。 对于华人经济的转型问题,来自致公党中央办公厅的钱叶用先生认为,华人经济转型首先要从观念转型开始,从点滴的细节入手,积极、主动地融入当地主流社会。 经济学家、中国建设银行董事景学成表示,华人经济和中国经济是紧密联系的,要同中国经济同时实现转型,加强与国内经济的合作,逐步走向世界各地,并进行经济发展的“升级换代”。 中央党校教授张大军则希望海外华人走出自我的“小圈子”,处理好与当地经济的关系,注重质量,打造自己的品牌。 张甲林认为,目前,如何改造海外华人经济、推动华人经济转型,使其从粗放经营模式走向现代经营模式、使从业者从小农经济的思想转变为现代经济思想,则是当务之急。 3个转型故事 (标题) 我如何引领新侨归国投资 融侨集团董事局主席 林文镜 新侨,特指改革开放后走出国门的新华侨,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有1000万人左右,平均每人约积累下10万美元的财富。以我的家乡——福建省福清市为例,有大约30万新侨,积累下的资金,就是300亿美元。他们在国外大多从经营餐馆、加油站、小超市起步,而且平均每人每年还通过各种渠道寄回家乡的资金约在1万美元左右。 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老侨,应当有帮助新侨经济转型,促成新侨力量快速壮大的胸怀与责任感,因为这是既利新侨又利中华民族的好事。 回乡帮助家乡脱贫致富的二十年中,我发现正在成长的新侨力量和新侨存在余资被大量浪费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单个新侨的资金是单薄的,无法做很好的项目投资;新侨缺乏经商和创办实业的成功经验;新侨在国内的亲朋也欠缺投资意识和创业经验。 在这基础上,我开始探索如何集合新侨力量参与祖国建设,同时让余资得到保值增值。 12年前,我在家乡发现了一个可以建设国际大港、国际物流中心和大型重化工业基地的江阴半岛。这个前有可建100个以上5万吨至30万吨深水泊位的岸线资源,后有5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新加坡国土面积的平坦腹地,可建堆场、物流中心、重化工业基地的岛。我做过测算,在这里投资建港的成本,仅是新加坡建港成本的1/60。这里是祖国大陆离台湾地区距离最近的建港区,台湾地区的港口已超负荷运转,又找不到可建良港的资源,因此台湾地区的经济要发展必须借助江阴港。因此,我提出将此建成海峡两岸共用大港。 新侨经济转型,目前面临着一大瓶颈就是资金少,难以投资大项目。在组织新侨投资江阴港获得成功后,我又带着新侨走出福建到祖国各地去进行尝试。新侨投资的领域遍及地产、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旅游、第三产业等领域,新侨给这些地方的公益捐款也已突破1亿人民币。 从目前看,先期投资的新侨都获得了成功,这使得新侨投资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几乎每天都有新侨来电或登门希望我给他们推荐投资项目。 为了解决新侨余资,我建议政府按照严格的市场运作模式,成立一个新侨银行,让新侨们把钱投在这个银行里做股东,通过这个银行,把更多的新侨资金都用到祖国的建设中。这样,通过投资银行偿还机制,新侨一方面能使自己的余资得到保值、增值,一方面还能在国外源源不断地赚钱,源源不断地把钱存入新侨银行,通过新侨银行参与到祖国的建设。 现在是成立新侨银行非常好的时机,因为通过这几年的治理,目前,国内银行的效益渐好,多家银行排名都进入了亚洲前十位,在国际上的形象大幅度提升,这对于建立新侨银行的国际认知度和提升海外华侨参与度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我认为,这件事情意义深远,可以惠及全球华侨,只有祖国的公信力才能承担起组建新侨银行的重任,籍此把新侨的心、新侨的钱、新侨的力量都永远留在祖国。当然,如果能够成立世界华侨华人投资总会或联合总会,以此为载体和平台,积极推动积聚华侨,尤其是新侨资金回归,那更是功到自然成的喜事。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