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委周岭:希望启动第二轮海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8日15:21 三联生活周刊

  记者◎孟静

  周岭,南海石油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方略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中国创业板研究会研究员、常务理事,《中国科技财富》杂志社社长……这一长串称号没有使他出名,他的见报率忽然在今年开始疯涨,基本上都和两件事有关:陈晓旭与“红楼梦中人”,他成为老版与新版之间的一条红线、“87版”剧组成员的发言人。有了他,“红楼梦中人”好像就有了尊重老版的态度;有了他,北京台才能联系到张莉、姬玉畅谈陈晓旭;有了他,评委不再只是没看过原著的演艺界大腕,选秀似乎也有了理论支撑。他是90年代以前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职红学研究者,33岁时,他成为“87版”《红楼梦》编剧之一,另两位是中央党校的刘耕路与北京社科院的周雷。后来他下海经商,《红楼梦》变成业余爱好。

  在2003年以前,《红楼梦》剧组成员之间疏于音问,直到2003年“艺术人生”,大家像忽然找到了组织,想起这段“青葱岁月”的友谊,约定每年都要相聚,周岭就成了这大家庭的家长。在陈晓旭出家、去世的这段日子里,他几乎成为剧组的新闻发言人。

  在采访周岭的同时,北京台的一档节目也约了他。电视台的记者请他给“红楼梦中人”总结一句振奋人心的宣传语,他想了良久,说:也没什么新意,“红楼梦中人”选秀推陈出新吧!电视台请他去掉“选秀”二字,改成“《红楼梦》演员选拔活动”,以凸显政治正确。

  “红楼梦中人”的海选主要评委中,周岭是流水的兵里唯一固定的那一位,其他很多人都是胡乱投个票就此散去,他算是对这场不敢称作“选秀”的选秀最了解的人之一。

  “87版”的得与失

  记者:“87版”选演员时的标准是什么?

  周岭:很严肃。《红楼梦》第一次搬上电视屏幕,中宣部给了八字方针:郑重其事,严肃认真。我们是集体工作,初选按照大家讨论原则.当时有个规格很高的顾问委员会,每个都可称为大师级,他们认真提出一些意见,编剧、导演、专家共同制订方案,跟今天海选有类似,也是派好几支初选组,分片到全国,东南、西南、东北片,方向也很清楚,以专业团体为主,兼顾业余文艺积极分子。从年龄上说,一定要控制在年龄感在十七八岁以下,年龄可以适当放宽,一定要漂亮。走程序进入我们锁定范围以内,从镜头上看到看本人,这个过程结束以后,不定角色,大体有个角色方向,先集中到北京,有50多人,在圆明园举办学习班,3个月里讲《红楼梦》、典章制度、仪礼风俗、琴棋书画和表演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从不同角度观察他们。那时王扶林非常慎重,提前两年基本不接别的活,从1982年下半年已经进入准备状态,全过程都在一起。他本人住在学习班,我们也住一起,24小时全方位的准备。

  记者:也就是说,想当主角要征得绝大多数人同意才行?

  周岭:学习班结束才确定,不断观察讨论,导演、编剧、驻组专家、顾问委员会、电视台领导,包括台长戴临风、副台长阮若琳,副监制胡文彬,都住在组里,最后才把方案定下来。

  记者:那时有没有说,外形重要还是演技重要?

  周岭:外形是第一考虑因素,在外形贴近度高,才综合考虑其他条件。电视剧是视听艺术,首先给观众看,和小说是两个审美特点,小说从文字到形象,凭阅读者想象,电视剧从形象获得思想,一定先把形象确定。单靠演技,谁都可以演。电视和舞台有差别,舞台是大方框,离得远,电视毫发皆现,一点都藏不住,对外形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尽量符合大多数人阅读原著的感觉。文字描写其实很明晰,黛玉的描写放宝钗身上肯定不合适,大的要求是纤弱,不能选丰满的。第二个才综合其他条件。《红楼梦》是特殊作品,我们常说一句话:一千个人心中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套在《红楼梦》上不合适。哈姆雷特没有具体描写,用他的行为动作、内心独白展现,只要扮演者演出来就行了。但《红楼梦》不是,描写非常准确,可选择余地不大,大家基本趋向于一个方面。《红楼梦》是同中之不同,哈姆雷特是异中之不同,在这种前提下,非常漂亮、年龄感符合,才可以考虑演技等其他条件。

  记者:但是观众不会去想象书中的黛玉什么样,他会以过去的银幕形象为考量,你们那时参考过王文娟、周璇的形象么?

  周岭:一个是选演员的参照,一个是观众期盼参照。真正完整读过《红楼梦》的人很少,绝大多数通过改编作品了解。观众的参照是先入为主,那时影响最大的是王文娟,这是观众的期盼,像不像王文娟就是标准。我们专业人员的参照不是王文娟,是原著。自然选出来后,和观众期盼有很大区别。“87版”不是一下子被接受,不过由于在改编作品中,大量人物被删掉,只能叫红楼“二尤”、宝黛钗故事,真正完整的《红楼梦》就这一部,很多人物没出现过,你拿出新的面孔他只能承认。像邓婕为什么一下子就接受了?陈晓旭就不行,要经历个过程,因为有王文娟。

  记者:陈晓旭去世后,有网友发起签名,提议不要重拍《红楼梦》,因为陈晓旭个人命运与林黛玉的契合,似乎让后来者难以超越她在观众心中的地位?

  周岭:平心而论,“87版”自有它的历史贡献,周汝昌先生说的:首尾全龙第一功。过去改编作品通通是片段,不怪改编者,是容器不许他把整部红楼展现,只有“87版”的样式容许它全部转换。第一次相对准确地把握《红楼梦》的整体基调。有人认为它就是黛死钗嫁,其实它表现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荣辱不是人力可常保的无常哲理。第二个指向是在男性社会中心的废墟里,发掘一组纯真美丽可爱的女性群像,为她们讴歌,为美的毁灭痛悼。通过贾宝玉把人们同情引到他这一方,用这样的方式抨击不合理的天理对人类天性的摧残,主旨是丰富的,结构是网状的,阐发的东西很多,单表现一个方面远远不够。第三,塑造了一组比较接近原著描写的人物形象。

  它不足在什么地方?从编剧角度,受一些限制,不准写太虚幻境、梦,带有浪漫色彩的东西,使得它去掉很光彩的一部分。我们讨论剧本大纲时,我在会上据理力争,没用。第二,有些来自官方的,有决定权的声音,对《红楼梦》的认识比较片面,这些要求又不能不听。前面明明拍了个序集,象征性的小荣枯,甄士隐、贾雨村专门有一集,拍得非常好,就是不准播。为什么?说宝黛钗爱情故事进入太晚,前面皮儿太厚。80回以后是重新写的,为什么?不是我们不愿意按照120回改,我们希望有一个参照,真正写大纲时才发现以120回本为参照是完不成的。前面人物到后半部发生变化了,比如贾宝玉,他鄙薄仕途经济,到后40回他也读圣贤书了,给巧姐讲《列女传》了,参加科举了,这还是贾宝玉么?这样把后面的宝玉改一改。后面有20多回宝玉丢玉是个傻子,读小说时勉强可以接受,因为他形象的不确定性,但电视是形象的确定,一个呆傻的宝玉哪个观众能接受?而且找玉本来是神魔的力量,又受到要求限制,不能写神魔,左右为难,结论是把宝玉别写成呆傻。所有宝玉后40回部分要重写。所有人都认为大团圆结局是错的,这部分要改掉。房族、嫡庶矛盾前80回都显现了,但到后40回戛然而止,这东西要不要延续?又不一样了。王熙凤怎么会给贾母出调包计,给自己帮倒忙?这么聪明的人。她肯定要撮合宝黛的,这个调包计谁出呢?宝玉不呆傻,调得了包吗?已经把宝玉改成正常人了,这部分也得改掉。七改八改还有么?这作品不能没结尾呀。讨论来讨论去,只能遵循几个原则: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情节推进的必然逻辑,前80回埋伏的线索,脂批丢掉的情节,参考红学界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合理表现出来。有人说,为什么越剧《红楼梦》后40回写得那么好呢?越剧只写了后40回,情感高潮都在黛死钗嫁,前面所有关系都为这个情节铺垫,原作为续作铺垫,本身就是可笑又可叹的事情。我们高度肯定王文娟、徐玉兰的演技,对于改编而言,它是失败作品,说它是“红楼后传”是可以的,它不是《红楼梦》,它的成功把原著全牺牲了。如果今天按照120回改编,我可以断言不会成功。不是全盘否定后40回,我们要忠于原著,重视续作,把续作细节还原成素材。像脂批里有误窃玉这一回,丢玉拾玉、宝玉做乞丐有这个情节,“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旁边脂批说:“甄玉贾玉一干人。”没有一处没有依据,宝、黛在荼蘼架下出的一些事情,前面批语都提过。红玉牵巾牵出蒋玉函和花袭人一段姻缘,前面都有伏线。卫若兰射圃,他和史湘云的关系,都有。后半部分拍得太草率,剧本提供了很多,拍出来不到一半,大量舍掉。

  记者:为什么舍掉这些情节?

  周岭:拍摄时间太长了,大家浮躁了,钱也不够了,剧组内部有分歧,导致最后匆忙收尾。经常编剧背黑锅,剧本和电视剧差别很大的。为什么我们觉得“87版”有巨大缺憾,不是改编宗旨的问题,而是心血没有充分展示。“87版”有得有失,演员从表演功底、综合条件显得比较弱,当然不排除个别演员是非常出彩的。

  记者:所以你认为拍摄新版还有空间?

  周岭:剧本上就有很大空间,不是说拍120回就有区别了,这种区别是很笨的,这两部分没法接榫。倒是“87版”的缺失能弥补,就是非常巨大的功劳。关键是指导思想不能错。如果按120回拍,不久就会出另一版。现在最大的条件是思想解放,可以做到无愧于曹雪芹。这次选秀演员质量是很高的,你不要考虑认可度,这是两个参照系统。从专业参照说,是不错的。观众先入为主了,只要不像陈晓旭就不像林黛玉。慢慢地播,会说服观众的。

  选秀场上利与弊

  记者:我记得英达说过,评委看好的选手都被选掉了,这是为什么?

  周岭:这次过程晋级还是淘汰,有些评委不能掌控。四、五月份初期比赛里,场外短信占40分,3个评委加起来45分,再加嘉宾和大众评委总分120分,从权重比例上不合理。有些选手条件不怎么好,从评委、嘉宾、高级评审团角度都不看好,但场外短信数量极高,光是场外短信就能送他晋级。这是赛制设计问题,后来场外短信调整到20分。场外短信高低和发短信人数多少、花钱多少有关系,我们一点不知道短信情况。还有环节设定,每场导演、工作班子都不一样,除了北京台还有别的9家电视台,尺度也不一样,有些导演注重原著,有些就注重演员才艺,有些完全脱离《红楼梦》,想象空间过大。

  记者:不排除有选手花钱买短信?

  周岭:对呀,实际就是这么个情况,你看车缙一路每次都是第一个晋级,主要是短信嘛,好几个选手都这样。

  记者:你们不觉得无奈吗?

  周岭:我们没任何掌控的条件,还有在场嘉宾、高级评审团,有时和评委意见不一定一致。评委应该相对来说更准确,你第一眼看谁印象比较好,多看几次就会发现缺点,甚至觉得不好。有的人第一眼印象不好,但越看越有味道,和接触多少有关系。作为评委,和演员接触时间多,对选手了解比较全面。高级评审团、嘉宾只来一次,仅凭这个有可能不准确,这个比重又比较大。

  记者:宝钗组质量比宝玉、黛玉组要高,是因为黛玉这型的女孩在当代越来越少的缘故吗?

  周岭:在曹雪芹时代,宝钗类女孩就是多,黛玉类在那时也很少见,太特殊了,和时代发展有关系,但不是决定性的。在陈晓旭之前,哪个黛玉符合?梅兰芳像吗?王文娟真像吗?梅兰芳祖父梅巧玲像吗?陈晓旭的演技不完美,可她外形、气质、文化底蕴切近度比较高。但电视剧赋予她的东西还是少些,最初人们说黛玉怎么尖酸小性,诙谐开朗那面表现不够,这也是“87版”不足,不怪陈晓旭,给她的东西少。现在矫枉过正,谁像陈晓旭谁呼声高,也不对。关键是新选黛玉跟原著到底贴近度多高。这次选手宝钗不要说三强,五强哪个演都没问题,她们外部条件、演技都能胜任。黛玉问题比较大,现在三强跟原著距离很明显,不够漂亮。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除非选个更合适的黛玉。在现有条件下,我的方案是,首选是宝钗组姚笛,这孩子漂亮,留着别浪费了,我第一眼看她,把她分黛玉组怎么样?她演宝钗增点肥,看跟谁搭班子,如果她跟陈晓旭这类的人搭是可以的,如果跟块儿大点的人搭,她就不像宝钗。如果演黛玉,她得减肥,化妆造型再帮忙,如果跟蔡飞雨、白冰搭班子,就没问题,漂亮本身就可以征服观众。黛玉组三强中闵春晓我比较看好,当然前提是选不出其他人了,不是说我认为这个选择好。闵的优点是综合条件不错,她的不足是不够漂亮,如果化妆、摄影能解决,她可以考虑。总的说没有合格的宝玉,当初“87版”,王扶林、李耀宗、我同时等着看欧阳奋强,发现进来个毛头愣小子,一点没看出宝玉的样子来,商量先留下来。化妆、梳上头、穿上衣服、排排戏,越来越贴近,就是他了。扮上会和本人有很大不同。

  记者:但这些宝玉经过很多场带妆表演了,直到现在感觉还不对,拍戏时就对了吗?

  周岭:现在绝大多数选手跟宝玉距离太远,除非天上掉下个欧阳奋强,如果实在选不着,被刷掉的方文,年龄感很好,干干净净,男孩子很难得长这样。前面不是扮过好多次吗?韩国李嘉子,凭什么扮出贾宝玉来?你随便找一个梳头的,就梳成贾宝玉?你知道“87版”谁化的妆?中国电影业第一块牌子的王熙中、《丝路花雨》总形象设计师杨树云、八一电影制片厂最资深的颜碧君,韩国李嘉子怎么跟他们比?那时化妆师光听我们讲就不知多少场,对所有形象了然于胸,现在连我们说的话都听不懂,哪知道什么是《红楼梦》,造了这么多场型都不对。王熙中比我年龄大很多,光听我的课听了多少?所有人研究到什么程度才敢动笔化妆?这种赛制决定下,涮掉的,好的多了。方文可以留着,其他都不行。蔡飞雨是比较合适的薛宝钗,还要排在白冰前面。黛玉两个人选,姚笛和闵春晓。化妆、服装、镜头、灯光都帮了倒忙,这种灯光不是拍戏的光,是娱乐节目的光。所有手段都给孩子减分了,在加分情况下再看,还是不错的。还有很多角色,早期淘汰的蒋方婷可以演史湘云,王龙华可以演贾琏,现在宝玉三强的张迪可以演薛蟠,杨舒婷可以考虑演王熙凤。这个组合可以放开点,有的不该淘汰的淘汰掉了,尤其是年龄小的。

  记者:如果辛苦选上冠军却演不上主角,这些孩子能受得了这种打击吗?

  周岭:作为赛制规定,冠军总是要演宝黛钗主要角色,你对全国人民有承诺。也不排除选下来,宝黛就是没有定,也可以启动第二轮海选。因为王熙凤和其他许多人还没选,没有人研究这个事,只是我这么想。第一轮很多条件好的人没来得及报名,她们通过海选看到了,这个机会高曝光量并不次于真正拍《红楼梦》。第二轮总质量会超过第一轮,观众为什么不会接受新的结果?我们对这个事情要负责嘛!我们为什么要胶柱鼓瑟呢?我个人觉得应该搞第二轮,已经进入总决赛的第一轮选手可以直接参加第二轮决赛,选择范围就宽多了,角色也多了,还有十二钗和丫鬟。

  记者:如果赛制不改,重选又能如何?

  周岭:新一轮一定会吸引前一轮经验教训,赛制要趋于合理。

  记者:你在刚开始参加这个活动时,想到会是今天的结果吗?

  周岭:说实在的,我真正的看法是:《红楼梦》的演员应该从中学生中选。从13岁到十六七岁,青春萌动,豆蔻年华,非常好看,苏联的《小鸟依人》,写中学生感情生活,美极了。20多年前有一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少男少女,不知比传统的好看多少倍,美呀!《红楼梦》的书里就是这个年龄段,1987年时思想不解放,小孩耽误功课怎么办?当时配套方案我都提了,从全国抽调特级教师,没戏时上课,等于一个学校,课外活动是拍《红楼梦》,这要调动的因素太多,我自己也知道太难实现。20年后仍然希望这样,当我参与时已经是海选了,广电总局的要求就是超过18岁,非常可惜,只好强调年龄感,不能强调年龄了。第二个意见,应该至少在剧本全部完成之后。“87版”先抓剧本,剧本对演员角色有要求,原书有几百人,肯定要删并,选了半天,剧本里有没有这个人物?赋予这个人物什么分量的戏?根据剧本定出角色重要程度,怎么编组,然后再对工作人员阐述剧本。剧本是总任务书,各部分要围绕剧本下达任务,完成任务。编、导、演,服、化、道都知道该做什么,演员上的第一课是剧本阐述,戏份、互相之间的关系,原著作为背景讲解,做小品、试镜头、台词是剧本给定的。

  这次最大的问题是到今天谁也没看到剧本,根据什么选演员?只能选宝黛钗,各地不是按宝黛钗选送的。你看她们的第二志愿不错,但那是人家的第一志愿,没办法,编到宝黛钗组,很多演员被刷掉很冤枉。如果真有第二轮,应该参考“87版”做法。“87版”那时也借鉴越剧,把导演岑范请来,所有演员以王文娟、徐玉兰为榜样。连王文娟都说,电视剧把观众对越剧版的痴迷打破了。

  记者:你不觉得选秀和选演员是有矛盾的吗?你能想象林黛玉这样的性格会参加选秀吗?

  周岭:如果从一般作品意义上说,矛盾是很深的。选秀是用活动吸引观众提高收视,和选演员目的不一样。电视剧的角色应该保密,是个悬念,选秀就把悬念公布了。电视剧是贴近看,选秀要看舞台效果。但《红楼梦》有融合的可能性,首先内容、角色没有悬念,在对原著把握越来越深的情况下,大家都看好的演员来演,认同度更高。电视剧只要拍得好,可以一遍遍看,“87版”播了800多遍,悬念在这里不重要,只要欣赏愉悦。唯一大问题是年龄限制,这是重大损失。如果第二轮海选不可能,索性把年龄段降下来,在中学生中选,如果让我给胡玫出主意,我一定出这个。还可以在不同时间段用不同演员。

  怎么引导大众评价系统往专业化靠拢,前提是专业化程度一定要够,现在就是不够,跟“87版”比差远了。那时导演、编剧、驻组专家、顾问这么多人一天到晚研究,现在顾问还没问事呢?就几个评委、大众短信,偶尔来一次的嘉宾,从没看过原著,第一眼就把票给了谁。导演基本没介入,还在拍别的电视剧呢,这个评价系统不够专业,风险还是挺大的。-

  (本期封面故事包括以下内容:

  28 红楼外梦

  选秀的操纵与被操纵

  让群众参与选演员,增强了互动,提高了收视率,但果然能选出令导演满意并欣然接受的演员吗?

  29 选秀的名利场

  32 红楼选秀的多重矛盾

  40 一场规则混乱的选秀

  43 下一站“天后”

  48 评委周岭:希望启动第二轮“海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