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比无锡水患更值得警惕的是治水之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8日17:14 观察与思考

  -江苏南通 邓海建

  任何环保危机,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更妥帖。

  针对太湖蓝藻暴发导致无锡市自来水水质下降的问题,长江保护问题专家、水利部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昨天表示,十年来太湖治理成效甚微,无锡水患暴露环保部门对企业排污监管的软弱和无力,从更深的原因分析是当前水资源保护的管理体制不顺。翁立达坦言,在太湖治污的问题上,政府有关部门的内耗比较严重,存在争权现象。(6月5日《新京报》)

  “无锡水患”是中国城市环保迷局中的一记警钟,诺大一个资本技术密集的城市,诺大一个曾经澄明美好的湖泊,也会困顿于蓝藻的肆虐。任何环保危机,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更妥帖:蓝藻暴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污染源扩大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水质堪忧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治理的郁郁不得法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些过程里,“无锡水患”的形成是写在城市脸上的事情,遗憾的是,最后的事实就是我们“人为”放任了水患的成型。这个逻辑推理很简单:既然“太湖蓝藻问题在前几年也很厉害”,那么,环保监管部门呢?—既然环保部门“不得力”,那么,众多与“太湖水”利益相关的水利、卫生、国土资源、农林等部门呢?—既然以上职能部门也管不好太湖水,那么,城市政府的权力构架呢?

  治水,先治人;治人,先治制。中国有句俗语,“人多乱,龙多旱”。翁立达先生坦言的“内耗”与“争权”,实质就是中国水资源等管理体制上“多龙治水”的困境。水的公共品属性需要公共管理,但任何公共管理都应遵循“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原则,中国行政体制中流行的“多头管理”实质是一种层层委托关系,责任与权力被分解的过程往往就是“利益决定权”漫溢的过程:事关部门利益,则一哄而上;事关部门压力,则推委扯皮。我国的新《水法》也有了,管理部门也多如牛毛,财政环保支出也逐年递增着,治理效率却诡异地被消解了—说到底,还是一个权责混乱的体制问题。

  无锡确定了治理太湖、保护水源的“6699行动”(即包括六大应急对策、六大工作机制、九大清源工程、九大治污措施),这些庞大的综合治理代价不菲,水质污染成本高昂,其实,只要管水的某一个职能部门能履行好职责,蓝藻何至于铺天盖地呢?当然,这不是无锡一个城市可以解决的,比“无锡水患”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治水之患”,是治水体制上“庞杂的真空状态 ”。

  我国水资源人均2200立方米左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我们不妨把“无锡水患”看做个制度标本,及早打破这种分割型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以期改变城市环保被部门利益绑架的尴尬现实;依据水资源的总体状况科学合理分配和管理社会经济用水;统一水规划计划、统一水

政策法规、统一水资源信息,理顺管水部门间的独立与合作机制,政企分家、政事分家,让“治水之患”不再重演。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