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35亿岁的杀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9日19:37 新世纪周刊

  -文卓

  35亿年前就有的植物而今肆意疯长,蓝藻危机后是一个寓言式的悖论

  继无锡被太湖中的蓝藻袭击后,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安徽巢湖也出现了蓝藻。随着地球平均气温年复一年的升高和人为污染,蓝藻——这个在35亿年前地球上就有的植物,开始在极富营养化的湖水中疯长。

  披着油绿外衣的蓝藻又称蓝绿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出现在距今35亿至33亿年前,现在已知1500多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主要为淡水产。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和海洋发生的赤潮对应)。蓝藻爆发加剧了水质恶化,对鱼类等水生动物,以及人畜均有较大危害,严重时会造成鱼类的死亡。“蓝藻”死亡后会产生毒素,污染饮用水。

  蓝藻“水华”,不仅会将好水变成“死水”,而且其中微囊藻等有害蓝藻分泌的毒素已成了严重影响水质量安全的重大隐患之一,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全世界约70%的湖泊中分布有蓝藻,在蓝藻大家族中,不少是无毒或低毒的,但也有一些种类会分泌较强的毒素——微囊藻毒素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有趣的是,随着季节的变换,不同种类的蓝藻会分别“唱主角”,一旦轮到毒藻“上台”并引发“水华”,藻类衰亡时释放出的大量毒素就会直接或间接地毒害水中生物,甚至人类。

  疯狂生长的蓝藻正大面积覆盖着太湖和

巢湖,专家解释促使藻类数量迅速增加的原因有三:1、气温高、水位低。今年江苏、安徽等地高温来得早,降水量偏少,日照强烈,加之水位为近五十年最低,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的气温升幅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使藻类生长高峰期大大提前。2、水体因素。氮、磷含量相对较高,水体富营养比较严重,养分充足,适合藻类的生长需求。3、藻类相对集聚较多的半封闭湖湾在特定风向条件下会使其过度繁殖。

  事实上,根据太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野外监测,早在4月底,太湖即暴发了大规模藻类污染,当时的平均水温为近25年中最高,为藻类生长提供了适宜条件。由于爆发地不在自来水厂取水口,未对居民造成影响,人们便忽视了那次警示,太湖水质继续恶化。按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淡水中氮含量超过4.60mg/L就是极富营养水。太湖流域无锡沙渚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人员称,“5月29日凌晨的水质最坏”。当时的记录是氮超过10mg/L,磷则超过0.4mg/L。据专家监测数据显示,随着未来几个月气温升高,太湖蓝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长期存在于湖水中的蓝藻为什么会在今年肆虐?其实,上世纪80年代,蓝藻、硅藻、绿藻为总体优势种群,分别占20%、28%和40%。但由于近年来太湖湖体污染加重,湖体生态结构受到破坏,蓝藻占绝对优势,最高时约占藻类总量的94%。此次蓝藻肆虐的直接原因是污染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当蓝藻大量繁殖时,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会迅速降低,造成鱼虾、螺蛳等水生物的死亡。

  蓝藻危机背后隐藏着一个寓言式的悖论。哺育着上海、苏州、无锡7城市经济增长的太湖也是中国水质最差的淡水湖之一,人们在急于提高

生活质量发展经济的同时,肆意污染着太湖环境。疯长着的蓝藻让人们尝到了它的苦涩与咸臭,
水危机
背后是太湖水被严重污染的现实。有专家认为,此次危机,意味着太湖十余年的治污工作功败垂成。而背后,不仅在于流域各城市重经济轻环保,多头治水同样也是困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