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现代含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9日19:46 新世纪周刊

  -余世存

  当范旭东留学日本回国的时候,贫穷的身世和较好的人脉资源似乎注定他要及时兑现人生成功,就像今人在形格势禁的市场体制生存中勇攀成功生活之路一样。他由梁启超推荐到天津制币厂任总稽核,1912年7月,范旭东在北京政府农商部任职。1913年,由于兄长的帮助,30岁的范旭东被北京政府派往欧洲考察盐务。但范旭东很快做出了选择,辞去公职,离开政治中心北京,从头开始创业。

  从1914年到1945年,范旭东在中国近现代化工业史上创下了多个第一。毛泽东曾说中国近代工业,有4个人不能被忘记,范旭东正是其中之一。范旭东在天津塘沽附近荒凉的渔村中,开始研制精盐,终于将粗黑的海盐变成了雪白的精盐,氯化钠的含量达到了90%以上。1915年6月,范旭东集资创办了“久大精盐公司”。8月正式投产,产品商标定为“海王”。

  1918年11月,永利制碱公司在天津召开成立大会,招募银元40万,范旭东被董事会推选为总经理。但因为外国人封锁关键技术,改进生产设备又缺乏资金,股东纷纷退出,永利几乎面临破产。1926年6月,永利厂重新开工,每日生产优质纯碱达30吨以上,8月,“红三角”牌纯碱参加在费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一举获得金质奖。永利办起来之后,范旭东又开始着手创办制酸工业。1929年1月,范旭东向国民政府的实业部提交报告,计划发展纯碱、硫酸、合成氨、硝酸等。1933年11月,范旭东正式呈文政府备案承办硫酸厂。1937年2月,一座远东第一流的大型硫酸厂在南京大厂镇顺利落成。1922年8月,他创办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这是中国“私人企业中设立的第一个化工研究机关”。他不仅用高薪聘请技术专家,还培养自己的人才团队。后来许多化工人成为新中国建设化学工业的技术骨干。

  但国际国内环境并不容许范旭东的民族工业发展战略。七七事变后,当时在整个亚洲都首屈一指的“盐碱大王”范旭东和他的化工厂因能生产化工产品和军需物资,让日本人心生觊觎。他的天津工厂很快被日本人接管,在南京的工厂也被迫拆迁。在国难家仇面前,他重新创业,决心为中国人再创一个化工中心。壮志未酬,范旭东不幸于1

  945年10月4日

  辞世。

  据说,他的事业伙伴侯德榜当时的反应是“悲恸三日,足不出户”。当时国共两党领袖及社会各界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毛泽东送了“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的挽联;蒋介石称其“力行致用”;业内同仁更是赞其“私德可与事业媲美”。才子文豪郭沫若则写下了精当的挽联:“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天不能死,地不能埋,世不能语。”

  这个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了实实在在贡献的中国人很少想到个人私利。他全部的心思都投入到公司的经营上,所得的酬劳几乎绝大部分用于事业了,至于家庭,则完全由妻子一手打理。范旭东去世后,家中生计更为艰难,直到1948年,永利公司董事会决定,将永利公司的所有资产平均分作11份,其中一份的1/5赠送给范氏遗孀作为抚恤金,这些股息才保障了范氏后人生活无忧。

  在永利碱厂工作过的老人,回忆起过去的岁月,仍充满着对他的怀念。老人们说,永利碱厂工人们最得意的有两件事:一是凭着永利碱厂的厂徽可以在南京的商店里赊帐,因为商家知道永利碱厂的工人有钱,不会赖帐。厂徽的背后有编号,也不怕找不到人。二是厂里发给每家一台华生牌电扇。在上个世纪4

  0年代就能用上电扇,比中国普及电扇的时间整整早了30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