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氆氇深圳出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0日04:41 深圳商报

  49岁的仁青在我们联合采访组记者面前脱下了西装,穿上了藏族节日的盛装。黝黑的脸庞,洁白的藏袍,让我们一下子领略到了西藏高原浓郁的民族风情。

  20多年前,能穿上这身盛装,对他来说可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5月15日,我们来到了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吉汝乡,走进了仁青的氆氇加工厂。“氆氇”是藏语译音,其实就是手工织成的毛呢,也叫藏毛呢。它在藏族人生活中的地位如内地的棉布一样重要而普及,它是由纯羊毛手工编织而成,主要是用作加工藏装、藏靴、金花帽。仁青所在的吉汝乡是西藏的“氆氇之乡”,家家有织机,人人会织氆氇。

  家住吉汝沟江果村的仁青,原是当地的贫困户。刚成年的时候,他就想改变家里的境况,让家里人吃上饱饭穿上新衣。那时候刚开始改革开放,人们跃跃欲试,各显其能。仁青一无所有,却有几个知心朋友。看到人们纷纷动了起来,他和朋友们一合计,就开始贩马。几年的走南闯北,也积蓄了一点资金。在贩马的时候,仁青看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氆氇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有的人知道他来自“氆氇之乡”,经常托仁青买几米氆氇。次数多了,仁青觉得这是一条生财之道,就在1983年改为贩氆氇。这一做,就是10年。

  西藏同胞普遍喜欢黑色和白色的氆氇,仁青的触角远远超出了西藏,甘肃、宁夏、四川、陕西、云南等地都有他的客户,这些地方对氆氇的花色要求各不相同,“氆氇之乡”却没有更多品种,这让仁青很伤脑筋,也让仁青开了窍:为什么不自己开个加工厂,按照客户的要求生产?1992年,他投资12万建起自己的加工厂。从开始雇请几个人到十几个人,高峰时达到70多人。

  说到厂里的工人,是一个非常让当地领导骄傲的话题。吉汝乡党委书记魏俊介绍说,仁青招收的工人大部分是当地贫困户家中的待业青年。按照技术熟练程度的不同,这些年轻人每个月可以拿到500至900元的工资,一人在厂,全家可以脱贫。

  

青藏铁路通车之后,氆氇走出了藏民的消费范围,开始进入日本、越南和中国香港地区。我们采访的时候,仁青正拿着越南和日本的订单让工人赶工。他说:“我们厂的产量有限,现在是生产多少他们要多少。生产出的氆氇产品,经过青藏铁路运到广东,然后从深圳出口,畅销国外。主要是我们的生产能力有限,满足不了外商的需要。不过,这个问题很快会解决,我们的新厂房快建好了。”

  在结束采访的时候,仁青非要拉我们去看看他的新厂房。新厂房在乡政府对面,可以容纳150名工人,已经预订了织机,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一块“阳光氆氇加工厂”的新匾牌已经做好,等待新工厂开工时挂上。从老厂到新厂不过两三公里的距离,仁青走了15年;从在藏胞中销售氆氇到走出国门,空间距离跨越上万公里,仁青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