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眼中的吴敬琏:我的爸爸不做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0日12:05 青年参考

  ::作者 吴晓莲

  是他,最早举起了“市场经济”的大旗;是他,发出了“证券市场里黑不得”的警示;他曾连续两年当选“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他曾被誉为“经济学家的良心”。他是谁?吴晓莲将从“女儿”的角度告诉你——他就是吴敬琏。

  吴敬琏有过或有着不少工作职位,但他自己最感自在的,大概要数“教授”这个位置了。他有几种不同的名片,但最经常递给人家的是只印着他“教授”身份的那一张。

  人说“学而优则仕”,或许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吴敬琏曾经有过走上仕途的机会,但他没有沿着那条路走下去。曾经有一阵,当67岁的他还骑着自行车到处跑的时候,我希望他能当官,因为那样他可以有专车。但是后来他不当官单位也给他配车了,而我又觉得他身体运动的机会太少了,真是“塞翁得马,焉知是福”。

  吴敬琏“学而优”却“不谋仕”的个人动机,我想主要有两个:一是知识分子的清高。二是知难而退。这个难就难在他不懂得“求全”。于私,他们的这种个性有时令人感到他们有种“爱谁谁”的傲气,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是清高的,尽管可能是不自觉的。于公,这个特点表现在他们坚持原则和直言不讳到了不惜代价的地步。他的责任感是有一点抽象的——他要对事实和真理负责。所以,如果他认为不对的,他就必须说“你错了”;如果另一种做法是对的,他就必须说“应该这样做”。说白了,他是原则高于人,不太近人情的。

  从原则上讲,我同意每个人都有做他自己的权利,但是这里面又有一个矛盾,如果聪明外露、机敏尖锐的人有直言不讳的权利,而顾面子、求周全的人也有要求对方委婉的权利,那这个世界到底是谁的?

  我心中既无褒义也无贬意,我不过是琢磨:可能这就决定了吴敬琏适合做一个学者而不适合做官。就像喜欢和数字打交道的人适合做会计;喜欢和孩子打交道的人适合做老师一样。人的特点,只不过把这个人与那个人给区分开了,并不能让这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比那个人更好或更坏。

  以我这样一个由20世纪60~70年代里长辈们竭尽全力遮风挡雨之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其简单的环境中长大的人,以修身养性为追求,对个体兴趣远超过对社会关心的心理学工作者,去了解一个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世家的知识分子,经历了40年代的改朝换代,50~60年代的轰轰烈烈,70~80年代的曲曲折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和一名杰出的经济学家,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百姓的幸福、至今不遗余力投入一生的吴敬琏,这样的旅程,认识他和认识我自己,都是双程的探索。

  (::选自《我和爸爸吴敬琏——一个家族鲜为人知的故事》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年6月 定价:26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