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鹰飞翔的天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0日12:41 新闻晚报
□汪长纬

  《雏鹰的记忆》戴平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59年秋天,金风送爽,桂花飘香,上海戏剧学院接到中央文化部与西藏工委、自治区筹委会交办的一项重要任务:为西藏自治区举办一个藏族表演大专班,学制两年,为藏族同胞培养一批话剧表演人才。

  这个任务的下达,在上海戏剧学院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因为它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在西藏历史上,在中国话剧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全院师生以兴奋的心情,欢迎来自西藏高原的第一批29名藏族学生。

  从此上海戏剧学院为少数民族培养了一大批表演、编剧、导演和舞台美术人才。在四十余年中,先后有藏、蒙、满、维、回、苗、壮、等十八个少数民族共四百余人成为上戏的学员。获得《加油!好男儿》全国冠军的蒲巴甲也是上戏第五届藏族表演班学生。此外,上戏的学员还参与了多部影视片的拍摄,如电影《农奴》、《不准出生的人》、《冰山雪莲》、《雪山泪》、《红河谷》、《可可西里》等。当年的学员已经成为当地的文艺骨干,他们还以自己的师资力量,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

  《雏鹰的记忆》,是一部近30万字的专著。这本书生动地描绘了雄鹰翱翔的轨迹,详实地记录了上海戏剧学院在1959———2006年期间受文化部委托培养少数民族青年艺术人才的事迹,对其间举办的17个班次的少数民族班的培训科目、学生学习、生活和老师授课的情况,毕业作品,以及各级领导的关怀,都有详尽生动的记载和描写。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书中370多副照片,形象地再现了

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这些少数民族学员欢聚一堂的生动场景,再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和文艺事业的关怀,再现了来自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学员当年的求学风采和艺术才华,再现了上海戏剧学院老师当年的呕心沥血和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情同手足,显示了这本书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本书的作者戴平教授从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做了大量艰苦细致而又扎实的资料收集工作,完成了这项“抢救工程”。她从专家的视角,以细腻的笔触,写实的手法,生动的语言,忠实纪录了历史,让我们看到了雄鹰飞翔的浩瀚天空和他们留下的清晰的轨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