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之中的张爱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0日14:56 新民周刊

  BY 思 郁

  现在说张爱玲总觉得有些尴尬,不是没有话说,而是因为关于这位小说家的话题太多,基本都说滥了,想说出点惊人的新意来确实有些难度。近年来张爱玲研究日益火爆,学术著作出了一本又一本,但是仔细阅读者能有几人?面对众多研究张爱玲的专家及其著作,我倒宁愿老老实实地再读读《张看》或《流言》。

  近期看到了刘绍铭先生的《到底是张爱玲》一书,书不大,小册子而已;页不多,寥寥百页罢了。随手翻阅,文字多性情之言,感性情怀,非学究之气,读来兴致盎然,毫不吃力,倒是比那些所谓高深的张学研究好看多了。其实只要你翻看序言就可以看出与那些学理的张学研究有很大的不同。刘绍铭先生书写的序言名为《传奇的诱惑》,大意是说,一个作家首先是因为有“传奇”的作品,而后才会成为“传奇”般的人物。因为作品中的传奇,我们总认为作者的生活经历有着同样的传奇之处,所以就有了探究作者生活的好奇之心。张爱玲年少暴得大名,引得众多文学爱好者的追捧,但是她为人孤僻,性情傲慢,想要过一种遗世独立的生活,不好与人来往。没想到这种特立独行离群索居的行为更加引发了“张迷”的好奇心:一位好事者搬进了她的公寓,住在她的隔壁,窃听她的一举一动,早晨甚至从她倒出的垃圾中了解她的饮食习惯。这种探究张爱玲的生活的传奇的习惯就有些走火入魔的味道了。实际上,对张爱玲的一生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张的小说虽然很传奇,但是她的人生实在缺乏传奇的色彩,探究起来文学价值并不是很大。刘绍铭先生在《到底是张爱玲》之中用了好多浅显通俗的文墨说明了这一点。

  在张学逐渐成为一种显学后,很多学者都想寻找张爱玲天才的继承人。能真正具有张爱玲那种流风余韵的淡然,行云流水般的书写风格的,大陆作家中他们认为有上海的王安忆,台湾有蒋晓云、钟晓阳和黄碧云等。可惜的是这些作家一个个都毫不领情,丝毫不认为做张爱玲的传人有值得骄傲之处。且看黄碧云对张爱玲的评价:“我以为好的文学作品,有一种人文情怀,那是对人类命运的拷问与同情,既是理性的亦是动人的。……张爱玲的小说是俗世的、下沉的、小眉小貌的。……张爱玲好势利,人文素质好差。”话是够刻薄的,但是除去了文人相轻的因素,撇清了与张爱玲的关系之外,用这段话点评张爱玲的一生倒很是精准到位。如若不信,且看写于1944年的《诗与胡说》,张爱玲写顾明道:“听见顾明道死了,我非常高兴,理由很简单,因为他的小说写得不好。……我不能因为顾明道已经死了的缘故原谅他的小说。”这话说得已经不能用刻薄来描述了,一个人该死不该死在她的眼里却由他的小说写得好不好来作为标准。估计现今的作家们看到这一段一定会后脊梁冒冷汗,按照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天才女作家的标准来看,现代的作家估计都该死。

  刘绍铭先生在《到底是张爱玲》一书的序言中强调说,传奇虽然是花边新闻,但是也可能是引导一个本来打算“随意翻翻”的读者深入研究一个作家的诱因。我虽然不能说通过阅读这本关于张爱玲的小书对深入研究张学有更大的兴趣,但是通过阅读这些表面八卦实则有趣的文字,让我对张爱玲的亲近又多了几分。张爱玲在文本上的传奇在我看来可用“俗”和“艳”二字概括。她的小说和

散文,“俗”甚至都能俗到骨子里,很多作家不屑书写的东西她都能写出有趣的一面来;“艳”主要是指她的文字的书写风格,那些活泼泼的文字不但艳丽无比,让人目不暇接,而且最重要的能顿时给人惊艳之感。这种大俗大艳的方式,大陆作家至今无人可以望其项背。至于张爱玲的生活中的传奇,自从她移居美国开始,已经荡然无存了。后半生孤苦无依,困顿他乡,传奇之中的张爱玲已无丝毫传奇之处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