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可风:镜头记录港人百态(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1日12:04 央视《新香港故事》
杜可风:镜头记录港人百态(图)
著名摄影师杜可风

  杜可风,香港著名电影人,出生在澳大利亚,香港回归前,他作为摄影师活跃于香港电影界;回归后他的电影事业已经发展到了内地。

  杜可风是“漂”来香港的,那一年他20岁,在大轮船上当水手。他的原名叫“杜尔”,父亲是悉尼的一位医生。1981年,他追求的一位香港女老师给他起了“风”这个中文名字。

  澳大利亚人的杜可风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得益于他爱过的女性大部分都说普通话。在他看来,跟一个人说我爱你,用她的语言跟她说爱你,她能感觉到。而这是很重要的。

  他总是自称是“一直忙着在国际上给华人争光”的“生了皮肤病的中国人”。从

澳大利亚到香港到内地,他将自己的发展足迹留在机会最多的地方。

    镜头记录港人身世飘零  

  在杜可风拍摄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在香港生活的外国族群的身影,印巴社群是香港最大的外籍社群之一,目前在港人口约为三万五千人。

  虽然百年来华人一直占据了香港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七以上,但曾享有的特权,使部分外来族群一直漠视着当地的生活和文化。 只有那些真正热爱这里的人才会倾心学习当地的语言和文化。而在杜可风的镜头中,都对港人身上的飘零感,有深刻的刻画。

   在最遥远的地方怀念香港

  1984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与中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1997年回归祖国已成定局。一位旅港英国作家在他的书中写到:“1997年已经盘绕在民众心里,从那时起,香港半数以上的人只谈九七,其他什么都不谈。”

  而此时,摄影师杜可风和香港导演王家卫选择远赴阿根廷拍摄电影,很多人都对他们的选择不解,为什么偏偏在回归前选择一个离香港最远的地方呢?

  在这部名叫《春光乍泄》的影片中,百分之八十左右的镜头,是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那个房间很像香港任何一个地方。杜可风说这是一部百分之百的香港故事。而那个小小的房间,正如出生的或者长大,或者生活的那个空间,对你来说在哪里,它是在外面吗?不是,它在心里。

  在这部电影的最后,有着这样的台词:1997年1月,我终于来到世界的尽头,这里是美洲大陆南面的最后一个灯塔,突然之间我很想回家。杜可风说,要留在这里(香港)的人,其实他有一个肯定这个地方的心态才来的。而且比较清楚,为什么在这里的一种心态。

  回归后与内地近距离的接近,让摄影师杜可风更加了解中国,他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细微感受,全部倾注在了电影事业中。这期间,杜可风拍摄了电影《花样年华》,这部影片充满了迷人的中国色彩,之后,他的电影事业开始向内地发展,先后和内地著名导演合作拍摄了《英雄》《绿茶》等多部影片。

  等待,一切会更好

  祖籍爱尔兰,出生在澳大利亚,生活在香港,杜可风驻足的而这三个地区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杜可风就像他的名字,曾像风一样遨游世界,刻意接触多种文化,寻找自己精神上的归宿。

  有人说香港是世界上最有戏剧性的城市,在同一条街上你可以看到最传统与最现代的建筑,可以感受到最东方与最西方的文化,你既可以在喧嚣的兰桂坊酒吧狂欢达旦,也可以在星光剧院里聆听古老的粤剧。回归后,香港文化的包容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而当经过香港文化侵染的杜可风来到法国时,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当地的环境,因为他们是一种很保守,很尊重他们自己的那种文化的出发点,它一点都不开放,“我们的空间更开放”。

  杜可风说,一百年前的最国际化的两个城市是柏林跟上海,现在又是。是一种很自在的感觉。他认为,很多中国人都有这种心态,就是说,等待,一切都会好,“我自己看这个过程,我也很骄傲。我觉得中国又一次站起来了那种感觉。”

  香港终于让杜可风找到了如家的感觉,他的加入也给香港电影带来了多元文化的气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