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声:美学院教授回望八十年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1日15:52 周末

  -左元

  【周末报报道】你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你在八十年代有什么特殊的记忆?这些记忆对你以后的人生有什么影响?

  左元与你一起回望八十年代。

  采访地点:南京艺术学院尚美学院

  采访时间:2007年6月14日

  姓名:查曼若

  性别:女

  年龄:72岁

  职业:教师对80年代

  印象:激情澎湃

  人物档案:

  1935年2月,出生于满族家庭1952年夏,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1956年夏,毕业,随后入苏联专家列别科夫斯卡娅表演进修班进修

  1957年4月,分配至江苏省话剧团任演员

  1960年6月,调入江苏省戏剧学校,任表导演教师

  1985年,创办南京艺术语言研究会,任会长

  现为南京艺术学院尚美学院教授

  导演锡剧《当家人》,获江苏建国35周年优秀剧目调演导演奖和1984年江苏戏剧百花奖优秀导演奖,《青春之歌》《寒柳》获全国长书演播一等奖,获“小说连续广播节目听众喜爱的演播艺术家”称号,导演广播剧《山口》获1990年全国广播剧评比一等奖,《金童海豚》(美国)获1990年中国电视飞天奖优秀译制片奖

  侯勇进来了,满头大汗,直喘粗气。一看那形象、气质,没得说!“要朗诵的,都准备了吗?”“没有,一天没学过!”“会唱歌吗?”“不会!”他倒挺老实!

  左元:查老师,20年前,我差点成为您的学生——当时我们学校聘请您和陶顺年两位老师任教我们的表导演课,原计划陶老师之后您来,就在这时候,省戏校筹办话剧班,您到北京调研去了,我们和您失之交臂。大家都很遗憾,因为早就听说,听您的课是一种享受,而且很多同学听过您的长篇小说连播,很喜欢。

  查曼若:哦,是吗?那年我们话剧87班招生。

  后来影视发展起来了,南京、江苏以至全国的观众都知道有个陶泽如,他是我们话剧73班的。87班在影视上比较有名望的男演员是侯勇。

  侯勇很有意思,前年,湖南卫视要做他一个访谈节目,他说要请两位老师过来,陶顺年老师,还有我。

  侯勇在考戏校之前没学过表演,他在考戏校的时候,是赣榆肉联厂的,在车间里。之前他干什么的?他做的事情太多了!他家里比较贫穷,但他很有意思,北方汉子的性格,想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很小就到外面打工。不谈他整个过程,我就举一个例子,有一次,他说他在哪里干吗干吗,瞒着父母去做筛沙工。筛沙,力气活,很苦的。他一面筛沙,一面唱歌,“我是个快乐的筛沙工”,一天没拿几个钱。后来他母亲听说了,骑着自行车到了他工作的场地,扶着自行车看着他。侯勇不知道,还在一边筛一边唱着:“我是个快乐的筛沙工!”他再也没想到妈妈会来,筛呀筛呀,休息的时候,回头一看,妈妈站在那儿!他妈妈把自行车推过来:“孩子,你还小,咱们再苦也不缺你这几个钱,上车吧!”

  然后他妈妈给他找了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烤面包。侯勇跟我说:“哇,那个面包真香啊!当我自己烤出第一炉面包的时候,查老师您知道我吃了多少个?我一口气吃了二十几个!”

  他还做过别的,后来做小刀手,练到“一刀准”,还参加过比赛:“查老师我就差一点,只得了个第二名!”

  他有个好朋友,叫周惠林。那年,周惠林一听说戏校招生了,他找人学了三天朗诵。他把这个事情告诉侯勇:“告诉你噢,你一定要去考!”侯勇说:“你还学过三天,我一点也没学过,考什么啊!”87话剧班是南京、南通、徐州3个市话剧团委培的,周惠林在南通考过了,他脑子比较灵,想到徐州再考一下,多一个机会。周惠林动员侯勇跟他一起到徐州考,侯勇不肯,最后是周惠林押着他一起来的。

  在徐州考两天。其他考生都考完了,侯勇还没来。最后一天中午,领导跟我说:“查老师啊,就剩一个没考,估计不来了,咱们打道回府吧!”我说不行,你公布的是到今天下午5:00,现在还没到截止时间,万一我们走了,他来了怎么办?我们坚持到5:00,他不来,我们再安安心心回家。

  一个大教室,空空荡荡的,我和陶老师两个人坐那等着。4点多钟,来了,两个人来的,有一个没敢进来,就是周惠林——他趴窗户上一看,呀,这个老师在南通主考的,怎么又跑徐州来啦,她认出我来怎么办啊!他没敢进来,就把侯勇推进来了。

  侯勇满头大汗,直喘粗气。一看那形象、气质,没得说!“要朗诵的,都准备了吗?”“没有,一天没学过!”“会唱歌吗?”“不会!”他倒挺老实!我说:“看看这个吧,我们这有材料,你准备一下,10分钟,然后照着稿子念就行了,噢,别紧张!”

  出去准备了。10分钟,进来了,蛮准时的。“准备好了?”“准备好了!”“那就开始吧。”他念了,咦,还行!

  左元:普通话?

  查曼若:不是,“赣榆普通话”!当然,是北方语系的,更重要的是,这孩子有一定的感受力,不是在那板板地读书。当时我并不知道他有那么多的经历,只是觉得他有一定的感受力。然后,我说:“你不会唱歌也得唱个歌啊,我们得听听你的声音啊!”他挺勇敢:“那行,我来一个吧!”唱什么?《长江之歌》!把我吓一大跳,哈哈,这么大的歌哟,他不会唱歌唱这么大一个歌,呀,有个性!我说你唱吧。唱了,跑调!接着形体测试,看看他的敏感度,挺好的。然后又出了个小品。在湖南卫视做节目的时候,他问我当时给他出了什么题目还记得吗,我给他问住了:“侯勇我考过那么多的学生,我还真记不得给你出了什么题目。”他说:“我记得,您说,你是一个保卫科长,这个教室是一个礼堂,马上要开一个很重要的会议,这时候有人报告,里面有一个炸弹,你怎么办?”他一说,我想起来了。他演了,因为没学过,一点也不做作。在湖南卫视他又问我:“查老师我演完了您跟我说了句什么您还记得吗?”我忘了,他说他记得。当时他找,找,“找”到“炸弹”了,抱起来,跑到门口,往外面一摔,嘣,爆炸了!我说你表演得很朴实,一点不做作,但是你要记住,你是保卫科长,怎么能把炸弹往门口一摔呢!

  考完了,我、陶老师,我们两个说,这个孩子,只要他肯用功,他应该是这个班上男学员里的一号种子选手,不招他招谁啊!

  侯勇、周惠林一起考取了。

  现在招生,“表演”前面如果不加“影视”两个字,恐怕报名的人数要减一半;“播音”后面如果没有“主持”两个字,恐怕报名的人数要减一半。

  查曼若:那时候的学生,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的不多,大家就知道用功,就知道学习。几个排练场,天天晚上不会空档,灯火通明!那时候规定,这个班的不准进其他班的排练场,怕乱。但是这个班在排练,窗子外面总站了一溜别的班的同学在看,没有一个人去玩了、去谈恋爱了、跑出去胡扯淡了,没有!大家有一个劲——我不能落后!他懂得一个道理——我得学好了本事,否则我不能在社会上立足。那时候,80年代,真的,那个班出了很多人哪!侯勇是最典型的,非常用功,你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不在排练场里,就在别的排练场的窗子外面。

  戏校毕业,拿中专文凭,学制两年,但不能缩减教学的阶段,要浓缩,把最精华的东西教给他们。仍然是这个流程,从基本功训练开始,最后是毕业公演。当时排的是什么?《雷雨》啊,《夜店》啊,都是大戏啊!为什么两年就能排出来?很多的剧团都来看,都是正儿八经的毕业公演,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就是排出来了!

  侯勇还遇到个事儿。他应该算徐州话剧团委培的,可是他们刚进来一年,徐州话剧团解散了!这样为徐州话剧团代培的同学没地方去了!领导、老师都为他们操心,怎么办?毕业公演的时候,多方联系,请大家来看,尽量推荐,看他们能不能挑点人。这些同学后来有的到了电视台,有的到了文化馆、群艺馆,后来,哎,都成材了!侯勇呢?被前线话剧团挑中了。后来八一厂要拍《冲出亚马逊》,当时林达信是八一厂副厂长,(他是我们话剧60班的)他抓这部片子,导演宋业明,他们跟侯勇不熟,印象中有这么个人,形象、气质好像适合演王晖这么一个角色,就通过总政和前线联系,找到侯勇。侯勇演了《冲出亚马逊》,从此他就“冲”出来了。我们老师只是给孩子们起了个启蒙作用,但是启蒙启得不好要出问题,启蒙也得凭良心啊,你得按照科学的方法!好在我们那帮老师虽然之间也有些磕磕碰碰,也有矛盾,这到哪儿都是难免的,但有一点,大家在这一点上心是齐的——身上有责任啊!对孩子们的未来负责,其实就是对我们戏剧事业的未来负责!“文革”浪费了10年青春,所以,“文革”结束后,一下子迸发出来那个热情,你是遏制不住的。

  现在环境变了,招生,我们的专业,“表演”前面如果不加“影视”两个字,恐怕报名的人数要减一半;“播音”后面如果没有“主持”两个字,恐怕报名的人数要减一半。

  对于省戏校话剧87班的成功,查曼若总结,一是因为80年代大家迸发出来的热情,还因为有之前办话剧60班、73班的宝贵经验。

  办60班的时候,在老领导周村、王平的关心下,他们借鉴了我国传统戏曲教学“师傅带徒弟”的经验,师生同台演话剧,不断演出不断教,得到了市委书记彭冲的肯定。彭冲特地约查曼若去谈了一个下午,了解戏校的教学情况,问他们打算怎么变革。查曼若说他们正在师傅带徒弟,彭冲说:“好!好!”他透露,在福建部队的时候,他演过《雷雨》中的周冲。

  办73班的时候,适逢“文革”,戏剧界在批斯坦尼表演体系,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的话剧班也用“革命京剧样板戏”打基础。大家发愁:怎么办呢?查曼若说:“我到上海去一趟。”她悄悄摸到正受到冲击的恩师朱端均先生家里。她说:“朱先生,我们那要办学了。现在都用样板戏打基本功,我们觉得不行,两者差得太远了,我们有个想法,坚持基本功训练不能丢,朱先生你说这对吗?”朱先生就回了一句话:“查曼若,你们这些人,积德了!”守住教师的良心底线,他们偷梁换柱,不提斯坦尼,但坚持斯坦尼体系的基本功训练不动摇。

  去年,省戏校50周年校庆,话剧班60的、73的、87的学生都回来了。要出一个节目,领导建议查老师写好台词,她说不用,你相信这些孩子吧,他们不再是当年的学生了,他们有了多年的实践经验,各方面的本事都练出来了。“到了台上,我说,孩子们都回来了?你们好啊?哗,大家的眼泪都下来了,激动啊,争着要说话!一个班一个代表,侯勇上去了,张九妹、林达信也上去了,都是声泪俱下!”

  80年代,查曼若在长篇小说演播方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还有,他们组织了一个译制片队伍,土法上马,搞出了江苏第一部译制片——《乱世佳人》。请看下期更精彩的内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