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专家称国学在当下兴起是必然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2日00:59 现代金报
从国学式微到国学经典图书受普通百姓的追捧———对于当下的国学热潮学者又是怎么看的?“这个是必然的。”对此,顾晓鸣和陈明的观点一致。 “国学热兴起在当下是必然的。首先改革开放后思想界更开放了;其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国家的交往互动频繁,文化的认同意义得到凸显;再次人们在经济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也自然萌生。那么我们选择什么呢?当然是自己的传统。它一直就存在于我们的伦常日用之中,用张明敏的歌词说就是‘我的祖先早已将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时机一到,它就会重新生长。” 陈明的这一看法与顾晓鸣不谋而合:“其实每个中国人都是天然的国学家,国学不在身外,就在我们心里。” 而对于国学发展的未来,陈明“谨慎乐观”。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永远需要保持某种反思的平衡。目前在国学的发展方向上虽还没有共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国学决不是什么考据学。“它从来就是‘大学’、‘道学’,‘经世致用’之学。” 顾晓鸣也提到了国学的经世致用,他认为“此次国学热是一次重大的机遇。”那么该如何理解“机遇”二字呢?顾晓鸣解释说:“当今社会遇到的许多问题是西方文化所不能解决的。此次国学风起,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国学,这样才能明白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老古董,有朝一日它能解决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当然,这条路并不好走,“国人不能自我夸大我们的文化,也不能对于自己的文化自卑,要大气谦和地学习每个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并将他们的文化精髓与自己的文化相结合。” 陈明(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民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及其论证。 顾晓鸣(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国学既是面对汹涌而至的“西学”一种回应,本身又是西学东渐下对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自觉———界定和凸显中国自身思想文化,使之成为国传学统。中国文化与众不同,没有全民族的“国教”,因此,蕴含在“国学”中的中国特有的、对一系列人生终极问题和人性本身的看法,对现实生活很有启示作用,并能为之提供思想资源。“国学”今后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还可有更乐观的预期。 本报接连两天对宁波兴起的国学热作了详尽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同时,在读者的反馈中,一个追问也愈加显现,究竟什么才是国学?国学到底有什么用?国学会向何处发展?其实这个追问不仅是针对宁波的,因为国学热不仅在宁波,在全中国也正掀起一股风潮,所以对这些追问的解答其当下的意义就具有了普遍性。而记者在将这个问题与国内一些一流学者交流时发现,他们也在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追问。 国学之用 让亲情维系家里一切 2006年底,国学经典从书斋走入老百姓手中。巧的是1907年章太炎等人创办了国学杂志,今年恰好是一百周年。 “国学有什么用?”这是前两天记者在街头拦访时,一位中年人提出的。国学当然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兑现成现金。然而不少学者也在继续反问:难道这些就是“有用”的全部概念。 昨天,记者电话采访了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顾晓鸣。谈到当下的国学热,他认为这体现了企业和老百姓的需求,“通过讲《论语》、讲历史,我们能体会到推动人民经济发展的智慧。”国学中的大精神———比如《孟子》中的浩然正气、比如《礼记》中提出的“诚信”,都可以找得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找得到做人的道德准则。顾晓鸣曾为知名企业家培训过,在课上就讲过国学经典中的管理之道,“MBA是外国人的管理模式,但到了中国并不是全部适用,因为中国人有一套特别的逻辑系统和思维系统。” 记者随后也采访了目前中国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陈明。两个月前他来宁波图书馆参加一次活动时,图书馆的两位工作人员拦住他,希望他能给自己的孩子推荐一些国学读物。 “如果要问国学有什么用,那么这两位母亲的行为就是最好的答案,她们直觉到自己的孩子在麦当劳、迪斯尼之外还应该知道些别的什么。简单的说,国学能给人们提供一套关于人生目标和意义的论述。曾经以为儒家的东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实际像韩国和日本,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就保持着大量的儒家文化因素。” 北大教授李零谈到国学之用时,其解释似乎更为“平易近人”,他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国学之用,在家庭关系中,能得以亲情作维系,有一种权利和责任的对应。最基本的关系就是父子关系,父亲肯定会爱护子女,子女肯定也是要敬重父亲。这种关系孔子把他看得非常的神圣、理想。此外,李零还补充道,国学还能让亲情在家里维系一切,然后人们在外面就能更团结、更依靠国家。 ●别的声音 除了国学,还有别的选择 顾晓鸣虽然认为国学有用,但也有一些担忧:“孩子读经读圣固然是好事,但不可望文生义,要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精髓才是最重要的,念书与心灵的成长有关,千万不能让孩子以词害义。” 相比之下,中国著名时评家及学者陈永苗的反对更“露骨”,“国学本身还有破绽,否则近代的中国不会落后于西方。不加选择地读国学会有害。” 那么,除了国学我们还能读什么?陈永苗的回答是:“我们确实需要补些文化课,但未必要选择国学。如果我有孩子,我就会教他如博爱、平等观,及其他一些已经被我们的社会认可的伦理观。” ●话外音 《百家讲坛》坛坛好酒 可好酒也会伤肝 顾晓鸣:从国学的生产实践角度来看,你越了解孔子越会觉得他很可爱,他的人文关怀、他对生命认知的高度、他对生命洞察的深度是平常人所不能企及的,但孔子的事到了于丹嘴里竟都成了鸡毛蒜皮的小事。 至于《百家讲坛》,虽然坛坛都是好酒,但好酒也会伤肝。现在是一个平等对话的时代,许多学者并不赞成于丹和易中天的观点,《百家讲坛》也应该给这些学者提供一个与于丹和易中天平等对话的机会,这样能给带普通观众更多的知识。现在这样把于丹炒热,是一个恶劣的假相———普通读者和观众会认为只有她的才是对的才是最好的。 ●记者手记 关于国学,我们已经连续采访了4天了。在这4天中,我们也一直都在思考:倘若有一天,在我们的心中早已没有了诗意,在我们的记忆中也找不到任何历史,更不要说在我们的思考中能够找到哲理,那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在这4天里,我们每个参与者的心上始终有着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曾经,有一位受访者问我们:金报为何在此时关注“国学”?是热炒吗?在这里,在此次关于国学报道的最后,让我们再次大声地回答他们和所有关注我们这组报道的读者们:我们这样做只为能够让更多的普通人认识国学,了解国学。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每个炎黄子孙必尽的义务和责任。 记者 杨帅 曹宇震 耿晶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