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外二线生存的十堰样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2日10:35 《决策》杂志

  2003年9月,东风公司“迁都”武汉;2006年6月,东风有限移师江城。随着东风、东风有限总部的外迁,十堰的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因车而兴的十堰如何走出困境,再振雄风,备受关注。

  十堰汽车城,将会成为一个“废都”。有人曾经这样预言。

  “地震”起源于2000年的一篇媒体报道。两年后,这些报道不幸成为了现实:东风汽车公司总部搬至“九省通衢”的武汉;2006年5月,东风商用车总部再次东迁江城。“废都”论再次出笼,媒体及民间悲观一片。随着东风、东风有限总部的外迁,十堰的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的十堰如何走出困境,再振雄风,备受关注。

  东汽迁都后的十堰

  30年来,东风公司的到来使十堰迅速成为一个轻化重工业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城市。到2004年,十堰汽车及零部件企业330多家,汽车工业资产445亿元,汽车工业产值371.5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9.5%,实现利税占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十堰成为世界三大商用车工业基地之一,号称“东方底特律”。

  所以,东风总部搬迁之后,十堰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这其中首先就是资源向一线城市的流动。

  作为中西部地区具有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城市,十堰在吸引比自己弱小的经济区域各种资源的同时,也被其他更具潜力的武汉、重庆、西安等一线城市所吸引,这是十堰当前所面临挑战的根本原因。这种吸引从区域经济的发展代价来看,就是一部分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主动地向中心城市转移,这就是东风公司总部搬迁的必然性所在,这种转移过程就形成了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间的必然矛盾。

  东风公司总部迁出给十堰带来的挑战是长期而深远的,不仅是总部机关向武汉的迁移,还带来了人流、资本流、信息流等多个资源流的分流,对十堰经济的现实影响不仅涉及到汽车产业本身,还涉及到了商贸服务业等各个方面,更直接影响财政与税收。

  到2005年底,十堰工业企业中,汽车工业数量占42.8%,从业人员占66.7%,资产存量占85.3%,实现产值占73.3%,创造税收占86.9%。十堰与汽车的关联度如此之高,以致东风总部一走,十堰市的经济指标立即出现波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同比下降8.3%。其直接原因就是因为汽车产量下降了28%。

  其实,汽车给十堰带来的并非全部是好处。尽管汽车工业辐射面广,产业链长,但它是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由于十堰地处贫困山区,周边自然条件差、物流及交通环境还有待改善,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汽车工业对周边的带动较为有限,“嵌入型”的汽车城使城乡差距极为悬殊。

  2005年,十堰市区以外的五县一市实现的生产总值,仅占全市的37.6%。这五县一市,均为国家重点贫困县,一半以上的行政村为重点贫困村,全市贫困人口达90多万。同年,该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6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8。几十年来,贫困山区人民为兴建丹江口水库、汉丹、襄渝铁路、第二汽车制造厂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未能从中获取相应的利益。

  第三只眼看十堰

  正视十堰发展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十堰的发展有其自身的优势。

  十堰地区的汽车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虽然东风公司总部搬走了,但它在十堰的存量资产没走,东风商用车的品牌和技术优势还在,十堰作为东风公司商用车主要生产基地的地位没有改变,仍然承载着东风公司2/3的职工,3/5的资产和超过一半的销售收入。

  在东风公司的带动下,十堰市属汽车工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东风系列零部件协作配套和专用车、改装车生产为主体的汽车工业体系,具备年生产25万份汽车零部件,13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

  此外,以武当山为代表的众多旅游资源,决定了十堰旅游资源的优势地位。南水北调是继三峡工程后又一项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水利工程,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受到世人的关注,使十堰成为水资源优势区域,也造就了丹江口这座“水都”。

  如果说,“水都”还只是十堰人手中的一张牌,那么,“水电”则实实在在成就了十堰一大产业。理论上讲,十堰拥有水电蕴藏量500万千瓦,可开发量为300万千瓦,目前已开发160万千瓦。2006年,十堰市装机容量均达12.6万千瓦的鄂坪、松树岭电站相继投产,使竹溪、竹山两县财政收入增长一成以上。

  所以,十堰当前存在三大困难,同时也具有三大优势,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十堰的发展应有明确的方向。这其中首要的可能就是要保持强势产业链的优势地位。

  相对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条,是十堰经济发展的优势。支持东风,服务东风,保持强势产业链的优势地位,仍是十堰的重要战略取向。与此同时,也要加快地方汽车工业的培植和发展,通过资源整合,真正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地方企业,实现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寄生”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共生”的转变,真正形成与东风公司互惠互利、双赢的局面。

  另外,十堰在招商引资中应强调所招商的项目与本地的产业链能很好地在上下游进行衔接,以保证所招的项目稳得住,并形成倍增效应;否则如果招进的项目是单一项目,无法形成产业链,这种项目建成后就无法形成组合竞争力。

  而在汽车之外,十堰更应该做好水电旅游资源文章。十堰市水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南水北调水源地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十堰的知名度,做好水电旅游资源文章,是十堰的又一战略选择。

  首先,加快库区开发。按照国务院批准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2010年前,将综合治理小流域256条,总投资10.4亿元;生态农业建设项目2个,总投资1.05亿元;黄姜工业园项目1个,总投资3500万元。另外,各类移民安置及淹没补偿预计在108亿元以上。目前已开发160万千瓦,装机容量在4000千瓦以上的待建电站全部落实了投资者,2010年水电装机有望达到250万千瓦,成为湖北第二大水电基地。

  另外,发动旅游产业成为另一个引擎。丹江口水库加坝工程完工后,丹江口水库———亚洲最大的人工湖这一招牌是发展旅游业的极好资源,应把丹江口水库、武当山、郧县

恐龙化石等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十堰“山、水、文化”的旅游品牌。

  此前,十堰已与西安签订合约:西安把十堰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南线,十堰把西安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北线,共同规划开发。十堰至西安的

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后,南连武汉,北接西安,东承郑州,西启重庆,一个新的旅游圈正在形成。届时,以武当山为龙头,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为新看点,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连武汉、接西安,十堰可望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十堰的启发意义

  在城市圈竞争的背景下,十堰的资源向一线城市流动,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极大挑战。然而,十堰正在用行动证实,十堰并未被空心化、边缘化,重塑百里车城,再造水电之都。十堰的重新定位,对那些受资源和地理条件约束的二线城市,更具启示性作用。

  首先,资源优势是相对的、潜在的,只有通过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人类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实现了资源、环境、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资源才能称为优势资源。

  根据德国的李斯特“动态比较费用”学说,优势产业主要是指通过政府产业政策的保护和支持,新培育起来的费用较低,获利较高的产品所形成的产业。

  十堰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政府产业政策的保护和支持,保持汽车产业的优势地位的同时,加快旅游产业和水电产业的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化成真正的优势资源,对环境和经济产生增进作用。

  其次,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借助外部技术、资金机遇,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可以发挥自身资源与劳动力优势,培植有竞争力的产业,促进经济提前“起飞”。所谓“起飞”,就是发展中地区突破不发达经济的停滞状态,摆脱“贫困恶性循环”的困境,改变二元经济城乡分割的状况。

  建国以来,十堰市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国家在十堰境内建设当时亚洲最大的丹江口水利枢纽,使十堰市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第二次是60年代末,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国防等多方面考虑,从全国23个省市抽调力量,在此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使十堰由一个偏僻荒凉、不足百户人家的山村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基地之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则为十堰市经济发展提供了第三次机遇。根据发展经济学“起飞”的阶段理论,丹江口水利枢纽与东汽建设缩短了十堰“起飞”的准备阶段,而中线工程建设机遇则可能直接推动十堰“起飞”。

  当然,对于其它的二线城市而言,可能没有十堰这样的机遇,但同样可以通过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借助外部技术、资金,促进经济提前“起飞”。

  秦尊文 赵 霞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