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姓名登记条例草案引发争议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2日14:24 南都周刊
记者 彭晓芸 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的姓氏苦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无姓生活。当人们无奈地给孩子取姓为“点”的时候,也正是现代家庭结构跟传统观念发生冲突的时候。公安部发布《姓名登记条例(初稿)》,规定孩子应当随父母姓,却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在侵害人的姓名自由权。那么明天,我们后代究竟该姓什么呢? 已怀孕六个月的张琳目前正在和老公商量给孩子取名,两人为此可谓动用了所有的脑细胞和文化积累,已经想好的几十个名字,仍然没有一个能够让夫妻俩取得一致。 有人说,姓名的产生形式(一般为长辈为晚辈命名)本身就揭示了一种血缘关系,一种家族关系,表示姓氏的继承,又表示家族成员之间血脉相连,表明生命基因的延续,是人们一向所说的“传宗接代”。 在过去,人们长期还按“字辈谱”命名,更是有着浓厚的宗族观念和文化特色,表达着几代人甚至数十代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凸现着个体生命延续意识,又将家族亲缘关系传承下去,形成一种坚不可摧的文化力量。 而在社会管理机构看来,姓名是一个个的信息化符号,代表着每一个不同的公民。 新草案引发争议 日前,我国首部姓名登记单行法规《姓名登记条例(初稿)》(下简称《条例》)由公安部研究起草完成,目前已下发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组织。《姓名登记条例(初稿)》中首次对公民起名作出了硬性规定:公民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允许采用父母双方姓氏。据介绍,子女采用父母双方姓氏时,可以按照双姓起名,但不算作复姓,按照目前我国现有1601个姓氏计算,这种做法可以新增加128万个双姓。 该条例一出,随即引发争论。依据现行婚姻法第二十二条“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的规定,赋予了公民选择姓氏的权利,体现了男女平等的原则。表述上并未做强行规定,仅仅是一种提倡,而目前的《条例》却使用了“应当”这样硬性规定的措辞,在法律界人士看来,这无疑是宣布不随父姓、母姓、父母双姓的均告不合法。 也有的人认为《条例》有效维护了姓氏文化的传统,避免将来出现大量找不到家族血缘关系的标新立异的姓氏出现,并且有利于社会管理。法律界人士杨涛认为,“公安部之所以会作出‘公民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的规定,其实深层次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管理方便,因为公民随父姓或者母姓有利于户籍登记、有利于社会治安管理。类似的,此次《条例》还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申请办理名字变更登记的,以一次为限。这种规定也是为了方便公安机关对人口的管理。不过,为了管理的方便就能剥夺公民的姓名权利吗?” 少数人的选择 媒体记者苏岭虽然已经顺利地给儿子“希岭意湍”上了户口,新条例的出台不会对她造成麻烦,但她仍然认为,这样的条例是“以貌似规范的理由,实则行使对人的过度管束”。 1999年,苏岭和丈夫袁先生就准备给未来的孩子取个别致的名字。袁先生说:“我们俩都不在乎孩子姓什么,以她的观点,姓并不代表她,只有名是代表自己的,予我同理。古时滇人也有取父名为姓的传统,权且效仿之。”袁先生和太太苏岭,取夫妻俩的名为孩子的姓,“希岭”;名“意湍”,在他们看来,“意”取想象力、创意之意, “湍”为湍急和满溢之象,为多、不竭之意;且“意湍”谐音“异端”,有不群之喻。最终,夫妻俩决定,无论男女,均用此名,以示男女平等。“此名书写形佳,呼之亦朗,唯憾略感怪异,但我们取名的用意就在特殊,也就不计此憾了。”袁先生认为。 有的人则担心这种自由的无限泛滥,会导致过度的自由,包括导致传统的丢失,将来出现大量稀奇古怪、没有根基的姓氏,导致整个社会个体意识的膨胀和文化的虚无主义。 中学语文老师林先生认为,传统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虽然出现了少数人给孩子取个很有创意的名字,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还是会选择孩子随父姓,以法律来规定或者所谓保护传统,并不是有效的,也不是合理的。 子孙后代姓什么 在传统、道德面前,法律应该显得更为宽泛,还是更为狭隘?这是很多人并不明确的。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子女必须随父姓,即便随母姓,仍是和传统相悖的,而在道德层面,公民选择什么姓氏,一般不会遭受道德谴责,多数人认为这是“他们的自由”。 记者试图联系公安部起草该条例的有关部门,了解《条例》起草的初衷以及相关规定、细则的释法,但得到的信息仅仅是,这是负责管理二代身份证的有关机构起草的,进一步的采访需要办理相关采访手续方可获得批准。 但这个信息似乎已经证实了杨涛的担心,《条例》相关规定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其根源还是在于部门立法,公安部作为户籍管理的机关,自身来起草作为行政法规的《姓名登记条例初稿》,其当然更多地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制定相关规定,而漠视相关公民的权利。在杨涛看来,《姓名登记条例初稿》还是应当委托中立的第三方进行起草,充分听取公民和相关行政管理的意见。 关于条例的争论还在继续,而更多人心中盘旋着这样一个问号:明天,我们将姓什么?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的各项功能也在退化。而人们强调的个性以及所谓的自由,是否意味着人们会脱离传统的缰绳,抛弃传统的影响,将自己命名为形态各异的A、B、C、D……像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那样,在某日醒来,竟然不知自己是谁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