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空气污染第一城山西临汾的反思与自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4日18:20 民主与法制时报
“我们不能再要蒙着烟尘的GDP!” □晋 瑛 本报记者 李慎波 发自山西临汾 站在悬崖边上思考环保问题 “临汾曾在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连续三年排名倒数第一,想象中应该是阴霾漫天,但今天天空是蓝的,还飘了很多白云,非常震动。”刘曼军对于临汾的治污力度极为惊讶。 刘曼军是香港文汇报副总编辑。他带领的香港文汇报山西采访团,正在对临汾市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为期两天的实地采访。6月3日,临汾出现的蓝天白云给刘曼军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于刘曼军的感慨,临汾市长李天太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今年l至5月,市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4.15,同比下降13.7%。截至5月底,市区空气质量二级(良)以上天数达到109天,比上年同期增加37天。2007年是我们的环境整治年,我们定的目标是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10天。希望通过大力整治城市环境,还城市以蓝天碧水。” 尽管离今年的目标越来越近了,但对于李天太市长来讲,治污依然还是他工作中的头等大事。因为,环保问题已经成了影响临汾未来发展的生死存亡的大事。 2007年1月17日至20日,国家环保总局对临汾市焦化、钢铁、化工等高耗能污染企业整治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发现临汾的区域结构性污染严重,焦化企业污染整治不到位,违法建设和土小企业死灰复燃。据此,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10天内两次作出批示,要求临汾立即加快整治步伐,否则将成为第二批区域限批对象。 “区域限批”即:环保不达标,暂停该区所有项目审批权,污染治理不好,暂缓发展。 因为污染严重受批评,对于临汾市来讲并非是第一次。但“区域限批”让临汾市深切体会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2007年3月6日,山西省环保局局长刘向东致信临汾市长李天太。在信中,刘向东要求临汾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立即采取强硬措施,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淘汰所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施,坚决杜绝违法建设项目,严查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切实解决该市当前十分突出的环境问题,力争不被列入国家环保总局第二批区域限批范围。 而2007年3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又派了三名记者对临汾市的环境整治工作进行了明察暗访,结果不容乐观。 李天太在3月20日的全市焦化企业治理整顿现场会上这样说:“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临汾发展中最大的难关,是一个坎儿,过去过不去关系着临汾的整个前途……必须痛下决心,坚决整治,绝不能因个别企业或县市区的环境污染而使整个临汾被列入‘区域限批’。否则,我们上对不起省委、省政府,下对不起临汾413万人民。”无怪乎,李天太将临汾的问题比作“我们是站在悬崖边上思考环保”。 6月8日,《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在临汾市委和市政府各自办公楼的入口处,看到了写有相同话语的标牌。据当地官员介绍,这些警语标牌的置放就是要向干部和群众表明政府治污的决心。 由来已久的黑帽子 临汾最早出名缘于五千年前古帝尧建都平阳(今临汾),尧访贤让位于舜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后来,临汾出名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建成了一座“花果城”,每到春、夏、秋三季,市内百花竞放,鲜果飘香;GDP产值在山西排名第二。从2000年开始,临汾市经济的发展犹如腾飞的火箭一样快速上升:2000年~2006年,全市GDP由190亿元增加到591.6亿元,财政收入从14.9亿元猛增到102亿元,短短6年间,临汾一跃成为仅次于太原的山西第二大经济强市。再后来,临汾因为修建“天安门”、“天坛”等出名;如今,临汾出名是因为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倒数第一”。 临汾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矿产资源38种,仅煤田面积就有1.5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5%,煤炭总储量达960亿吨。丰富的煤炭资源带给临汾很大发展优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大小小的焦化厂、炼铁厂等一哄而上,城区周边烟囱林立。到现在,临汾煤焦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倚重型的产业结构,形成了突出的区域结构性污染,特殊的地理环境又使得污染物不易扩散。加之环境保护历史欠账多、环保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长期以来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从2003年到2005年,临汾在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连续三年排名倒数第一。 当人们陶醉于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繁荣景象时,临汾已戴上了污染的“黑帽子”。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临汾市城区二级天数仅为14天,也就是说,当地人一年中只有14天能见到蓝天。根据临汾市在2005年公布的监测数据:临汾市空气污染物主要有3种成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总悬浮颗粒物,其中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值达到2.24毫升/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2.73倍。 “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中国污染之都”、“中国空气污染第一城”,国内外媒体将临汾作为环境污染的典型。环境污染之严重,成为制约临汾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问题,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敏感问题。 焦化企业是临汾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环境污染的“首犯”。相关数据显示:临汾市近几年来焦炭、生铁生产规模以超过20%的速度剧增。焦炭行业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很多人认为,焦炭生产造成的污染不只是“灰尘”那么简单。环保人士介绍,在焦化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叫“苯丙芘”的强致癌物,在充斥着这种物质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对于临汾市的污染缘由,当地政府官员作出了这样的分析:产业结构低级化和重型化,冬季采暖期煤烟污染,集中供热等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是导致临汾市环境污染的根源。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临汾市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曾表示:临汾在发展经济的思路上,依据资源条件,发挥煤、焦、铁资源优势并没有错,这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所作的必然选择。问题的关键是临汾的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前些年,有不少企业为了发展,未经审批上了不少项目,一开始就不注重环保,怕增加投资不设计环保设施,环保存在先天不足。 近两年临汾虽然进行了限期治理,但这些企业怕增加运行成本,即使有环保设施也基本不用,仍然超标排污。从市区来讲,污染主要在冬季,一方面燃料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市区有13个城中村,还有城郊一些居民户,一家两根烟囱,根本没有环保设施,是市区最大的污染源。另外一方面是城市基础设施滞后,例如集中供热。 在谈到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时,临汾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曾表示,一方面要加大治理力度,控制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临汾的反思 在先发展还是先治污的问题上,很多地方政府犹豫不决。国家环保总局的“区域限批”政策让地方政府作出了选择。 “区域限批”把山西人打疼了,也让山西人开始痛苦地反思。“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的经济增长路子不能再走了。”临汾市市长李天太感慨地说。 “我们的天是灰的,水是赤的,街是脏的,空气是污浊的。群众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不仅享受不到发展带来的成果,而且终日压抑……这充分说明我们的环境污染确实是严重的,已经成为制约临汾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问题。”在看到2007年1—2月洪洞、霍州两县(市)城区没有一天好于二级的天气,襄汾县仅有1天的报告后,李天太倍感压力。 带动经济起飞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由于无序发展,不但给临汾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也直接影响到整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关人士表示,临汾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再这样走下去,就是死路一条。 改变现状,让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的同时,经济也得到可持续发展,临汾把目光瞄准了规划环评。 临汾市主管环保的副市长赵建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连续3年的污染排名倒数第一,以及2006年又被国际媒体评为世界十大重污染城市之一,让临汾的领导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由于能力有限,在治理规划、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欠缺系统周密的思路和方法,他们便到国家环保总局寻求帮助,并主动要求把临汾列入全国环境污染治理试点市。 在国家环保总局的大力支持下,临汾迅速着手,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编制《临汾市十一五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规划环评通过对一个区域的战略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使整个区域的生产力布局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临汾已经开始用规划环评的思路来指导新一轮的经济发展。 “不能再要蒙着烟尘的GDP!” 2006年11月3日,临汾市襄汾县梁天宝苦心经营了14年的铁厂由于环保不达标被关闭了。就在同一天,该县有8家铁厂共10座小炼铁炉被关闭或拆除。襄汾县代县长张金凤当时算了一笔账:就这半天工夫,县里每年少说也要损失两个亿的财政收入。 尧都河西工业区是临汾市区的重污染地带,2006年12月,尧都区四套班子领导齐上阵,依法对环保不达标企业采取强制措施。几天之内,这个区11个铁厂、两个焦化厂全部灰飞烟灭。 “我们不能再要蒙着烟尘的GDP!”临汾市委书记王国正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斩钉截铁地说。临汾市环保部门一位负责人说:“仅2005年一年,全市共取缔改良焦化炉、小石灰窑等土小企业306家,关停冶炼企业53家,关闭末位淘汰的厂子92家。2006年全市的财政收入是100个亿,保守地计算,如果这些企业未被关闭的话,全市财政收入至少在130个亿左右。” 而根据临汾市委、市政府的规划,2007年该市将淘汰、关闭一批落后生产设施及企业,据统计这将涉及149家企业,同时还将对两家未完成烟气脱硫限期治理任务的电力企业进行停产治理。 在对相关企业进行淘汰、关闭后,临汾市还鼓励企业主可以重新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选址合理的项目继续发展,并要求妥善安置人员的分流。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