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贫困寡母双手供出4个大学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02:00 中国青年报

  呼乐乐 本报记者 孙海华

  太阳火辣辣悬在头顶。亚梅蹲在自家干涸的土地里,赤手拔除夹杂在庄稼里的蒿草。草茎上细密的小刺扎得人生疼,不一会儿,她的手心就现出几道清晰的血印。她伸出手背,擦掉脸上的泪滴和汗珠,倔强地向前推进,一步又一步……

  亚梅身后不远,母亲杨秀茹在默默地注视着。半晌,她狠狠心回身走下田垄,头也不回。

  十多年后,杨秀茹向记者回忆起这一幕恍如昨日。

  “再苦再累也不怕,就怕孩子没出息!”1990年,丈夫猝然离世时,杨秀茹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抚养4个孩子长大成人,并供他们“把书念成”。

  而这一次,杨秀茹的坚强被再次触痛:正读高三的三女儿亚梅,突然提出要求退学。

  起因是几天前的一次意外:由于连日来的极度劳累,杨秀茹在拉着满满一架子车麦垛下山时,一阵眩晕后连人带车跌下3米多深的山沟。被乡亲们扶起时,她的脸上已是鲜血横流,最终头部缝了57针。

  

医院里,刚刚从昏迷中苏醒的杨秀茹,第一句话却是急着叮嘱医生:“千万不要给我用贵药。”

  杨秀茹生活的陕西省三原县嵯峨乡地处渭北黄土高原,缺水干旱造成了土地的贫瘠。1987年,大女儿赵亚娥考上陕西机械学院,成了山村里飞出来的第一只“金凤凰”;接着,二女儿赵晓莉也考入了咸阳师专;三女儿赵亚梅、儿子赵军平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为供养4个子女上学,杨秀茹瘦弱的双肩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她起早贪黑,上山挖药、下坡种地,养鸡、养猪、养羊。赶上农忙,更是白天趁亮摘豆,夜间拉架烘烟,常常连续几天都不合眼。

  “我自己没读过一天书,绝不能再让孩子们成为睁眼瞎。”可是,看着母亲那越来越驼的后背,几个子女一次又一次想到了退学。

  上一次老二提出退学是在3个月前。父亲病故,从咸阳师专匆匆赶回的晓莉对母亲说,“我不想上学了,回来帮你种地还债,供弟弟妹妹上学。”

  “家里的事,天塌下来也不用你管,明儿就给我回学校去!”无奈中,杨秀茹把女儿锁进窑门关了“禁闭”——“啥时想通了,啥时妈给你开门!”晓莉知道犟不过母亲,一路抹泪回了学校。

  这一次,又是读高三的女儿亚梅看到母亲累倒,发誓不再上学。眼看过两天就要高考,可任凭杨秀茹怎样规劝,亚梅就是不听,母亲只好又下了狠心。她知道三女儿脾气倔,一连3天不给吃饭,不光不让吃饭,还让亚梅下地干活,不给锄刀空手拔草……

  第三天晚上,亚梅回到自家那孔破败的窑洞里,“扑通”一声跪在了母亲面前,母女俩抱头痛哭。“梅梅,妈妈知道你的孝心,可你咋不明白:妈再苦,只要能看到你们出息,妈心里比啥都高兴。你真要给妈争气,就像你两个姐姐那样,用心读书考上大学!”次日一大早,亚梅背着母亲半夜烙好的锅盔去了学校。

  在供子女求学的10多年间,杨秀茹从来都是一日两餐,每餐都是一杯开水加一个冷馍。亚梅至今记得:一次放假回家,她做饭时却找不到油盐。看到女儿心里难过,杨秀茹却说:“你回来不凑巧,妈昨天才把油盐吃完,没来得及买。”

  除了每天种地养羊,杨秀茹还要只身上山挖药。每天劳作回家,杨秀茹都是浑身困乏,可对孩子们的学习,她却从未放松。

  儿子军平刚刚升入初中,杨秀茹放心不下:“男孩子调皮贪玩,一定要抓紧!”每天下地回来,杨秀茹都会拖着疲惫的身子,趁夜色悄悄来到军平教室窗外。“教室里开灯明晃晃的,外头黑,谁也发现不了,我就是想看看他是不是在认真学习。”一次,杨秀茹发现儿子没在教室,再三询问才知道军平和同学出去玩耍了。此后,杨秀茹整整“跟踪”了军平两年。

  1997年,赵军平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在全县引起了轰动。杨秀茹又是东拼西借,为军平凑齐了5800元学杂费。至此,为供4个子女上学,杨秀茹已经借外债整整8万元。

  “到现在,还有两万元的债没有还清。”可62岁的杨秀茹却一点也不后悔:“我这一生最大的欣慰,就是把几个孩子都供了出来。现在,几个孩子在单位可都是业务骨干!其中两个从事教育工作。”说起这些,母亲十分自豪。

  大女儿亚娥从陕西机械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宝鸡机床厂从事绘图、检测工作,连年工作成绩突出,屡次受到表彰;二女儿晓莉和三女儿亚梅都成为中学教师,她们铭记母亲的教诲,把心思全部倾注到教学上,多次受到教育部门嘉奖;儿子军平从中科大毕业后,又攻读了硕士研究生,如今在西安一家科研院所从事科研工作。

  “做事坚持、脚踏实地是母亲给我们的最大财富。”军平说。至今,他仍清晰地记着母亲教给自己的道理:10来岁时,在地里干活的军平问妈妈,为什么玉米秆容易倒?杨秀茹说,俗话说,打墙要先根基稳,这个玉米秆的根很小,上头挂的玉米却很大,自然要倒。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先把基础打好,就像你读书,上小学、初中,还要上高中才能到大学,要一步步把根打稳!

  如今的赵家村,乡亲们都已盖起了新房,惟独杨秀茹那孔破旧的窑洞依然孤零零伫立在山坡。为方便照顾,杨秀茹被女儿接往外地已有7年,但一提起她的名字,乡亲们仍是赞声不绝:全村600多户,30多年一共出了12个大学生,她家就占了4个。她家之前,全村也就只有两个中专生,到1997年一年就考上了5个大学生,一个还上了清华,“这可都是秀茹带出的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