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历史系教授徐蓝:感谢小平感谢高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02:00 中国青年报
首师大历史系教授徐蓝:感谢小平感谢高考
照片: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77级部分同学合影。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叶铁桥 周珣

  1977年高考前,北京和平里二中毕业的卜伟华已经在家待业了一年,这期间,上面给他分配了清洁队等几个工作,他没去。

  后来,中医学院试制人参××精,他在那里负责刷小瓶子。

  那年,邓思平在北京门头沟木城涧矿挖煤。此前,他已在煤矿挖了整整10年煤。

  那年,徐蓝在北京延庆农场当农民。之前,她还干过食堂的大厨。

  那年,王宏治在中国科学院器材公司看仓库。

  一场高考结束后,他们成了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77级同班同学。班上82个同学,有从袜厂考来的,有从拖拉机厂考来的,还有地毯公司的、牛街革委会的……

  班主任周兴旺说,这个班的档案成分,包括职员、教员、工人、军人、干部、贫农、下中农等,非常多样化。另一个明显特征是年龄差。周兴旺当年27岁,班里有37个学生跟他一样大或比他大,最小的学生19岁。

  如果不是恢复高考,这批学生,可能刷瓶子的还在刷瓶子,挖煤的也还在挖煤。

  现在的首师大历史系教授徐蓝,就差点继续留在延庆当农民。

  她是当年延庆县的高考

状元,但因为父亲是右派,未被录取。

  她就天天到北京市招生办所在地崇文门内旅馆去找,20天掉了20斤肉。问题反映到教育部,1978年初,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她在教育部的小接待室等到12点,工作人员拿出一张批了字的条子,是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刘西尧批的,大意是“这个学生一定要让她上学”。年届30的徐蓝一屁股坐下,哇哇大哭。陪她等的妈妈对一起陪着她的一家人说:“别管她,让她哭。”

  徐蓝说,高考,考试成绩是唯一标准,在这里,她终于获得了一种平等的身份和机会。

  和徐蓝一样经“二次扩招”入学、后来成为走读班班长的现中国社科院宗教所研究员邹昌林,至今记得崇内旅馆灰砖小楼外,满满当当挤了一院子人,都是考分够而因为千奇百怪的原因落选的。“尤其是老高三的,觉得这是自己最后一次机会了,下一届可能不让考了,争取得特别厉害。”

  几星期后,这些人中的佼佼者被补录为大学生,包括郑也夫等人,补录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有41人,与第一批录取的41人共同组成一个大班。

  邹昌林后来听说,当时北京市达到

分数线没被录取的一共有1600多人,邓小平在一次会议期间中途作出指示,“应该录取”。

  后来,这1600人全部由首师大和北师大接收。

  他因此特别感谢邓小平:“如果没有邓小平,我就没有机会了。”

  他说,恢复高考,重新确立了能力和成绩的评价标准,把出身论、血统论都打破了,重树了人才立国的观念,“这是很重要的拨乱反正,社会的公平公正也从此慢慢建立了起来”。

  徐蓝说:“人不能不感恩,没有邓小平的政策,许多人不就这样完了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