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年来祖国内地支持香港发展的重要时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09:25 云南日报

  新华社记者 赵新兵 郭鑫 车晓蕙

  从打破“香港死亡”的预言,到演绎经典的“香港神话”,香港回归十年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禽流感、全球经济衰退……在这些危机中,这座城市每一次都面临严峻挑战,每一次又都化险为夷,并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回顾十年来的风雨之路,具有“永不言败”精神的700万港人有着深切的感受,那就是:不管行进的道路如何坎坷,在香港的背后,始终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支持着她,守护着她,这种力量就是——日益繁荣昌盛的祖国。

  美国《时代》周刊在评述香港回归十年时说:“香港明白,在这样一个幸运时刻成为中国的一部分真的是太走运了!”

  金融危机:中央政府鼎力相助

  (现场回放)1998年3月1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面对众多海内外媒体,作出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只要特区政府向中央提出要求,中央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保护它的联系汇率制度。”

  (相关背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在香港回归当年的10月,国际上一些大炒家冲击香港股市,两天内使恒生指数和期指日狂跌1000多点,随后又多次小规模狙击港元,企图将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次年8月,“国际金融大鳄”数次冲击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导致港元对美元汇率迅速下跌,各大银行门前出现挤兑的人龙。特区政府沉着应对,动用巨额外汇储备,与国际炒家展开了殊死的“金融保卫战”。

  (支持措施)在内地外贸出口大幅下降、内需不振、失业增多和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多次重申“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强调全力支持香港特区政府为稳住金融市场所做的努力,并作出“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的承诺。这一承诺有效地帮助香港特区政府捍卫了联系汇率制度,最终击败了国际炒家。

  (港人感受)香港汇盈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主席黄结力:“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承诺是对我们的巨大支持,给港人战胜金融危机带来了信心和力量,祖国永远是我们危难时刻的坚强后盾。”

  非典肆虐:内地人民“雪中送炭”

  (现场回放)2003年5月8日,深圳皇岗口岸,中央政府支援香港特区抗击非典的第一批医用物品举行交接仪式。国务委员唐家璇代表中央政府向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送交了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高质量的防护服、防护鞋套、眼罩、口罩等。

  (相关背景)2003年春夏之交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给内地和香港都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在那场疫情中,香港共有1755人感染非典,死亡298人。

  (支持措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见董建华时表示:中央政府高度重视香港同胞的福祉和健康,全力支持和帮助香港夺取同疫病斗争的胜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探访了香港非典“重灾区”淘大花园的居民,给香港市民带去了温暖和支持。除了支援香港医护用品,卫生部还专门从没有发生非典的地区抽调了200名护士,集中训练,时刻准备驰援香港。广东省派出得力医生赴港,送去了内地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的新方法。

  (港人感受)首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患难中,中央政府向我们传送了内地同胞的真情,送来了内地同胞支持我们彻底战胜非典型肺炎的信念和承诺。”

  (小标题)经济衰退:“安排”促进香港繁荣

  (现场回放)2003年6月29日,香港礼宾府。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香港社会各界人士的见证下,商务部副部长安民和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共同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

  (相关背景)2001年世界经济陷入低迷,香港受到影响,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更使香港雪上加霜。当时刚刚履新的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唐英年感慨地说:“SARS(非典)时期,香港经济未复苏,很多数据很难看,以至于我做第一份财政预算案的时候真的很困难。”

  (支持措施)2001年11月,香港特区政府向中央政府提出了内地与香港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建议。经过4次高层会议和20轮高官级磋商,“安排”签署并于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安排”涉及三部分内容:货物贸易自由化,内地对香港产品逐步实行零关税;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内地与香港贸易投资便利化。目前,已享受到“零关税”优惠的香港产品达1448种。同时,至今已有1753家香港企业按照“安排”的优惠条件申请进入内地投资。

  (港人感受)现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CEPA签署的时候,正是近年香港经济最困难的时刻,加上SARS疫症侵扰,令经济雪上加霜。中央政府当时给我们带来‘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为香港经济注入动力,为市民带来信心。”

  市场低迷:“个人游”带动市道畅旺

  (现场回放)2003年7月28日上午,广东中山。在广东省居民个人赴港澳旅游首发式上,中山居民郑先生兴奋地从省公安厅副厅长罗娟手中接过有“F”签证的《往来港澳通行证》,从而成为内地首位个人赴港澳旅游的游客。

  (相关背景)香港旅游业受到非典重创,2003年5月赴港游客同比下跌68%,仅旅游收入就减少123亿港元。这一损失很快波及到零售业和消费业,导致失业率达到特区政府成立以来新高。

  (支持措施)2003年7月,广东4个城市率先开通赴港“个人游”。到2007年,开通赴港“个人游”的内地城市已达49个,通过“个人游”赴港的游客人数超过1970万人次,占同期从内地到香港游客的40%,为香港旅游业和餐饮、娱乐等服务性行业带来了蓬勃商机。

  (港人感受)香港“兰桂坊”和海洋公园老板盛智文:“‘个人游’如同打开了水龙头,让内地的财富流入香港。现在的内地游客已经占到海洋公园游人总数的近一半。”“内地游客在恢复经济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是点燃火焰的火柴,使得经济再次运转起来。”

  同属一家:共同分享民族荣光

  (现场回放)2005年7月8日,新加坡。国际奥委会第117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北京奥组委和国际马联就2008年奥运会马术比赛从北京易地香港达成共识。

  (相关背景)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后,中国香港奥委会就积极申办马术单项协助举办权。能够在香港举办奥运会马术比赛成为香港同胞的热切期盼。

  (支持措施)回归祖国的香港同胞开始和内地民众一同共享中华民族的伟大荣光。香港特别行政区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加了超过190个不以国家为单位的国际组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成员,或中央人民政府和有关组织允许的身份,参加了超过20个以国家为单位的组织。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来自香港的陈冯富珍于去年底当选为世卫组织总干事。

  (港人感受)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能够有一个奥运项目在香港举行,百年难得一见。”“国家能够举办2008年奥运,我们能够分享其中的光荣,这种参与感和投入感更是不用说的。”

  亲情无价:竭力援助遇困港人

  (现场回放)2006年1月31日,埃及红海旅游胜地胡尔加达。一辆香港旅行团44名游客乘坐的旅游巴士发生严重车祸,造成14人死亡,30人受伤。外交部、驻外使领馆、驻港公署等部门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妥善安置伤员和处理遇难者善后事宜。

  (相关背景)随着香港对外交往活动的增多,港人海外遇难遇困事件也时有发生,近几年发生的印度洋海啸、所罗门群岛撤侨、东帝汶撤侨,以及埃及胡尔加达事故等,都涉及到海外港人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保障问题。

  (支持措施)香港回归十年来,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和中国驻外使领馆密切配合特区政府,处理了4000多起涉港领事案件,协助特区政府与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免签证协议或行政安排。

  (港人感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境事务处高级主任梁超彬:“如果没有中国驻埃及使馆的帮助与协调,我们在埃及的整个救援和善后处理工作不会进行得如此顺利。”

  持续发展: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

  (现场回放)2006年3月1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首次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角度,对香港在国家发展中的角色和功能进行了定位,将香港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

  (相关背景)随着内地与香港关系的日益紧密,让香港进一步分享祖国发展的机遇和成果,变得越来越必要和迫切。西方媒体日前指出:“此时此刻,中国内地正变得日益自由和开放,可以给予香港——这个混血的、有点外国风情的孩子可能连做梦都没有想到过的机会。”

  (支持措施)《纲要》特别阐述了香港的功能定位和与内地的相互作用,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发展金融、物流、旅游、资讯等服务业,保持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中心的地位。

  (港人感受)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意义非比寻常。这是香港经济与内地融合的自然反映,也为香港寻找持续发展的动力提供了基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