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30%的人住进政府公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09:51 南方日报

  □香港人

  家在前方

  “屈指算来,入住‘笼屋’已经超过30年咯。”78岁的邰永坡从“笼屋”里“猫”出身来。

  “住‘笼屋’怎么了?香港地许多人终其一生也买不起一套房子。”邰永坡做过苦力和清洁工人,至今未婚娶。30年前失业后,每月依赖约2300元综援过活,“有半山别墅也有贫民窟,做人最紧要豁达!”

  香港政府从1998年开始实施《床位寓所条例》,改善并减少“笼屋”。邰永坡也正在申请公屋,争取划入“高龄人士优先配屋计划”。他手上的一份资料显示,香港目前的“笼民”人数已从十年前高峰时的近万人下降至现在的近千人。

  1999年,冯锦浓从内地到香港从事印刷工作,每月收入约8000元,为了省钱,他选择了租金为1000元的“笼屋”。前年,老婆和两个儿子赴港定居,他们一家四口搬入比“笼屋”阔气的“板房”。没有窗户的“板房”仅有4平方米,租金2300元,还得与十多名住客共用厕厨。

  “做父母的都想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但现在两个儿子要坐在楼梯口做功课!”今年,冯锦浓所在的公司迁往

马来西亚发展,暂时失业的他唯有与老婆四处“打散工”维持生计,“刚刚申请了公屋,一家人都希望能尽快有个新家。”

  1997年,郑子车从一间制衣厂失业,父母兄弟都拒绝伸出援手,只得栖身天桥底。Kitty年轻时被人骗去所有财产最终流落街头。她进过工厂、洗过厕所,但没有一份工做得长。两人认识后,Kitty见阿车瘦骨嶙峋、又患有哮喘,于是将从酒楼讨得的冷饭菜汁,与阿车分甘同味。

  “穷与富,在物质的天平上完全可以秤出斤两,但在精神上,天平就没法区分身份的贵贱轻重。”郑子车和Kitty这对“天桥夫妻”对人生依然乐观,“我癌认穷,但不偷不抢,我癌做唔到一份工,但会做一个好人”。

  他们身后,是收留的流浪狗和流浪猫。远处,万家灯火。莫伟浓

  福利角落。

  香港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加剧了贫富悬殊问题。但同时,香港也是解决贫困人口居住、生活的典范城市。事实上,回归10年,香港有30%的人住进政府公屋。从太平山顶望下,点点灯光汇聚,无论贫或富,齐心造就这天幕下的璀璨。

  《红日》: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别流泪辛酸更不应舍弃,我愿能一生永远陪伴你。(

歌词)

  □数历史

  公屋。

  有富人就有穷人,这是全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回避不掉的问题,香港也是。“公屋”即是香港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的廉租(住)房。“公屋”制度是全世界公认有效解决社会居住保障问题的典范。香港政府于1954年开始实施公共房屋计划,解决了香港30%左右人口的居住问题。在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不可谓不是个奇迹。公屋的面积都不大,申请人有收入上的限制,公屋的配售由房委会公开编号、统一轮候、按号入住、或者公开抽签挑选。谁也不能回避贫穷,但我们至少可以尽量避免不公正。(编者)

  图:

  关公和药箱并置,心理的慰藉和药物的支撑对年老体弱的“笼民”来说同等重要。

  邰永坡和他的“邻居”安小红及“粉仔强”坐在“家”中。住在分三层摆放着12个“笼子”里的人,大部分为年长及低收入者。在香港的繁华之下,“笼屋”成为一种鲜为人知的景观。

  香港旺角,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远处是在原有工厂地块拆迁基础上建起的住宅式楼宇。香港政府现积极进行九龙旧城改造,完善公屋申请制度,资助居民进行大楼维修计划。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消费最高的城市之一,香港正在成就“居者有其屋”的奇迹。

  窗外繁华昌隆,窗内心如止水。自称“富贵过”的李乐柏呆坐“笼”中,感叹天意弄人。

  “天桥夫妻”郑子车和Kitty乐观豁达,在平静中面对顺流逆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