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溪与苏维埃有关的日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6日02:43 海峡都市报

  

才溪与苏维埃有关的日子

  光荣亭

  

才溪与苏维埃有关的日子

  才溪乡调查会址外绿草茵茵,依稀可见当年的历史刻痕

  

才溪与苏维埃有关的日子

  毛主席在才溪时的住处,至今仍挂着主席当年的照片

  N本报记者 侯希辰 肖春道实习生 邹晓青 文/图

  “苏维埃”,这个俄语音译名词,与上杭的一个小山乡结下生死之缘。为了苏维埃,才溪乡的人民可以献出生命。

  1933年春,才溪被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评为第一模范乡,这个仅有一万多人口的小镇,却有3762人参加红军,其中1192人战死沙场。在1955年授衔时,才溪出了9个将军、18个师级干部,于是它有了“九军十八师”美誉。

  是什么力量造就小山乡这样的光荣与骄傲?也许是为寻找答案,毛泽东曾三到才溪进行调查,写出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

  为了这个神圣字眼,这个山乡献出了1192个生命;70多年前,毛泽东三次亲临,写出的《才溪乡调查》找到了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答案……

  “革命要像地瓜红皮红心!”

  “74年前,他和才溪乡苏维埃主席卓兴华就是从这条小路到我们家的,穿着便装,戴着一顶好大的草帽。母亲正在红军公田里锄地瓜草,他把裤脚一卷,也到田里和母亲一起锄起草来……”71岁的王维锦指着屋前的田间小路说。

  1933年11月毛泽东来到才溪时,王维锦的父亲王兴旺在外任苏维埃清流县委书记,他母亲林宝姑当时用一碗白开水和地瓜招待了这位远方来客。

  74年的时光可以磨灭许多,可林宝姑留下的讲述却很清晰。王维锦回忆了母亲曾多少次说过的那段历史:当时谁都不知道来的这位瘦高个就是毛主席,只知道他是红军干部,都觉得他说话很亲切。随后,毛泽东问了许多问题,当得知林宝姑的丈夫在外工作,就问她需不需要政府的帮助,“我是红军家属,不会耕田、插秧可以自己学,不能增加政府负担。”林宝姑回答。晚饭时,林宝姑端上的是开水配地瓜,她拿了一条红皮红心的地瓜给毛泽东,毛泽东高兴地说:“我们的革命就要像地瓜红皮红心!”

  “毛主席的画像要贴在

  家里最显眼的地方”

  几天后,作为才溪乡妇女代表,林宝姑接到通知参加调查座谈会,这时卓兴华才透露,主持会议的那名红军干部就是毛泽东,“毛主席到才溪调查时,在我们上才乡苏维埃政府隔壁的厅子里开了3个晚上的调查会,我参加了2个晚上。”林宝姑当年这样说。

  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记者找到林宝姑在几十年前留下的文字,上面详细记录着:第一个晚上主要了解生产、生活、劳动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等,第二个晚上主要了解参军、支前、优待红军家属等。有一次,毛主席看见个别女同志打瞌睡,他便停住手中的铅笔,打趣地问道:“进入梦乡,便可和男人团聚了。男人当红军去了,你们想不想他们?会不会变心呢?”听了毛泽东的问话,妇女们不禁笑了起来。

  74年过后,当年毛泽东去过的王家老房刚改建成小楼,可王维锦却在厅堂正墙上贴着一幅巨大的毛泽东像,“毛主席的画像要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这是母亲交代的。”王维锦告诉记者,“1935年国民党在闽西苏区复辟,抓住了王兴旺。当时国民党对他严刑拷打,脱光了他的衣服,用米筛压住他的肚皮,鼓出来的肉就用刨子刨掉,父亲就这样被活活刨死了。”说着,王维锦哭了,他说母亲一直讲,跟着红军闹革命,是她这辈子做过的最快乐的事。

  马灯下的那本小册子

  影响中国革命几十年

  尽管当年曾亲眼见过伟人风采的老人都已作古,但在才溪的田间地头,记者依然找到许多和林宝姑一样的故事。

  1933年11月,时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从瑞金出发,沿汀江而下,在官庄龙头潭上岸后,步行来到才溪。虽然那时的毛泽东正被强令“赋闲”,但他却想用事实证明苏区在大规模的“扩红”后,依然可以有效地进行社会动员,组织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在近半个月时间里,他的脚步几乎踏遍才溪,与最底层的民众聊着看似琐碎的家常事,而关于他的故事也这样永远留在才溪人的记忆中。

  沿着一排笔直的松柏,记者来到“列宁堂”,这是1929年9月被用作才溪区工会的办公地点,1930年为纪念列宁诞辰60周年改称为“列宁堂”,是当年毛泽东住宿和开调查会的地方,门外墙上“打土豪分田地”的字迹仍然清晰,而调查会上松明子燃烧的烟火气味似乎仍萦绕在厅堂间。

  在1933年寒意袭人的冬日,毛泽东在这里先后召开了区委书记、区苏主席、各部部长、工人代表、贫农代表、妇女代表、耕田队长等各种类型的调查会。每次调查会,毛泽东亲自口问手写,对听不懂的客家话,他就请上才溪乡文书鹏绍光翻译。

  调查会后,在列宁堂东侧那间小小厢房里,马灯的灯光便会亮至黎明,而正是这灯光,即将照亮中国革命的未来……1933年11月底,一本《乡苏工作的模范———才溪乡》诞生了,这便是著名的《才溪乡调查》。

  1934年1月,毛泽东在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把《才溪乡调查》发给与会代表学习,并亲自给才溪颁发奖旗,号召全苏区向才溪乡学习,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

  尾声 在这里采访,当地人经常会自豪地说,1955年授衔才溪乡出了“九军十八师”。我们应该记住他们:中将刘忠,少将王直、王胜、王奇才、王香雄、王集成、邱子明、邱国光、张力雄、雷钦,大校王荣光、王培臣、刘卫民、刘始明、林茂、曹立功、黄思梅、阙龙胜、游玉山……

  讲述

  从才溪走出来的红小鬼,开国少将王直追忆苏区“扩红”:

  我妈妈动员三个孩子参军

  才溪无愧于中央苏区第一模范区的称呼。半个多世纪前,有3762名才溪男儿参加红军踏上征程,其中就有15岁的王直。再回首,我们记录了王直将军关于那段岁月的回忆。

  王直回忆说,他母亲先后动员了三个孩子参加红军。

  1929年7月21日,红四军来到才溪。王直追忆了第一次见到朱德的情景:这一天,我们在下路楼、太原堂、羊角头、才溪圩等处兴高采烈地夹道欢迎红军。后来红军在才溪大坪岗集合、操练,村里的群众和我们学生都围在边上看热闹。朱军长站在队伍前,约40岁,身材魁梧,头戴八角帽,斗篷上写着“工农红军”四个大字。朱德向部队训话,他的四川口音较重,边说边打着手势,很吸引人。他对部队说:“中国红军是工农的队伍,是为穷人求解放的,我们到这里,要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朱军长住在才溪商会的两层楼的房子里。商会的前面是个百货店,店主叫王乔高。我的四哥也开个豆腐、糕点店,紧挨着王乔高的商店。有一天,朱德到百货店同王乔高谈话,我和哥哥也到旁边听。朱德同志说:“工农只有起来革命,才能推翻这个吃人的旧社会,才能有自己的土地,有饭吃、有衣穿。”

  话音刚落,我在一旁叫嚷起来:“我要当红军。”朱军长笑着抚摸我的头说:“小小年纪,人还没有枪杆高,就想着参加红军,志气不小啊!你叫什么名字?”

  “王直,原名王汉清,因为排行第五,大家又叫我五羊子,老师却给我取名叫王直。”

  “还是王直这名字好,为人要正直,要大公无私嘛。”朱德笑了。

  1931年5月,“分区苏维埃政府召开游艺歌咏大会,男女对唱山歌,我也唱了不少山歌。当唱到高潮时,我和五六个青年站起来报名参军,回家后母亲二话不说,支持我去参加红军。”

  王直记得参军临走时,母亲眼里含着泪花,摸着他的肩膀说:“孩子,到了红军队伍里,为人民多做好事,多消灭白鬼子,多打胜仗立功劳。”至今回忆起才溪的山山水水,王直仍不能忘怀。

  □军魂80周年·揭秘

  一块残碑的血与火

  离开才溪前,当地几名老人嘱咐记者一定要看看光荣亭,毛泽东一生只为两处纪念亭题过字,一处是长沙的“爱晚亭”,另一处就是才溪的“光荣亭”。

  光荣亭距离列宁堂很近,是一座朱红色的欧式拱门亭,历史对这亭的记载很简单,1933年春,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为表彰才溪人民在政权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拨款建光荣亭。1933年7月5日建成,亭中竖立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授予的光荣碑,碑上刻着“我们的第一个模范区”,两旁石碑刻有全区烈士名讳等。1934年国民党复辟,亭被烧毁。1956年重建,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的才溪人李质忠,从广州带回毛泽东亲笔题字“光荣亭”。

  1934年国民党复辟时,才溪一名妇女,为了掩护当红军的丈夫转移,活活把自己的孩子捂死。不久,丈夫也战死沙场,妇女变疯了。就在毁亭时,这名妇女突然恢复了清醒,在一个深夜中,她到烧毁后的亭里四处寻找,终于找到唯一留下的残碑,并把它埋进自家的菜园里,然后寻找红军游击队,“她再也没回来,也没留下名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