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香的绿洲――普洱记忆(之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6日17:24 央视二套
流香的绿洲――普洱记忆(之三)
宁洱的民族团结誓词碑

流香的绿洲――普洱记忆(之三)
普洱茶饼

流香的绿洲――普洱记忆(之三)
普洱民族茶艺表演

流香的绿洲――普洱记忆(之三)
普洱重灾区的帐篷教室

  6月22日 普洱市-澜沧 晴

  清晨观察团离开所住的菜阳河国家级森林公园科考中心,专家们已经开始依恋于这片北回归线上中国仅存的原始森林.在这片辽阔的林区中央,登高远眺,浩瀚的林海绿浪滚滚,叠翠的山峦群峰竞秀,有如景色独特的山水画卷,使人心旷神怡.据说仅其间的兰花品种就多达150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更是约有200多种,已开发出“茶马古道遗迹”、“兰花谷”等精品旅游景点,仿佛一个使人返璞归真的桃源仙境。

  当日考察的首站为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途经

高速公路,随着昆曼大通道的贯通,普洱已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连接点,沿途可以见到亚洲野象的过路通道,旅游局杨局长为我详细介绍了是如何实现了人与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平衡。

  观察团一行的越野车,走过四小时山路,终于进入了澜沧境内.那里享有“拉祜山乡,边疆宝地”的美誉。进入拉祜山乡的仪式隆重而热烈。县领导以拉祜族特有的迎宾仪式迎接观察团的到来,各族代表以歌舞的方式夹道欢迎远方而来的观察团,悠扬的芦笙、古朴的民歌、鲜艳的民族服饰、优美的民族舞蹈,迷人的山乡绿色,高涨的热情让人感动。拉祜姑娘们端来洗手水给客人洗手,专家们被盛情得拴上祝福线,著名的景迈茶饼被赠予纪念。专家们穿上拉祜衣,挎上拉祜包,吹起拉祜芦笙,共欢共融,开始感受澜沧的热情。

  澜沧为普洱市的“边境三县”之一,也是中国惟一的拉祜族自治县,该县依澜沧江而得名。这里与西双版纳州毗邻,与缅甸国接壤,国境线长80公里。这里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雨林气候:澜沧按国土面积是云南省第二大县,其中近99%为山区、半山区。全县居住着拉祜、佤、哈尼、彝等20多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6万人,约占总人口的77%,其中拉祜族20万人,占到总人口的43%。拉祜族平均受教育仅为3.5年。其三全县财政自给率仅为14%。绝对贫困人口有23万人,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其四全县土地、森林、水能、矿产、旅游等资源均较为丰富,但开发利用水平较低。森林覆盖率56%。有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过渡型千年古茶树、澜沧江元代摩崖等景观,具备开发茶文化旅游、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的良好前景。

  天下产茶的地方很多,称为茶山的,多不过是山上齐胸高的的茶园罢了。先经过澜沧,再离开澜沧县城70公里,走入莽莽茶山上,茶林里洒落着布朗族、傣族、拉祜族的山寨。在景迈、芒景两个村境内,我们专家组方看到才会真正知道什么是原始茶林。那里平均海拔约1400米,在北回归线一侧,年平均气温18℃,据说是出产高品质茶叶的最佳区域。这些已经生长了几百年甚至更久远的茶林,占地面积2.8万亩,至今依然成林成片被人采摘着、饮用着。满山望不到边际的绿,正巧被初夏的太阳雨洗过,轻笼着雾,路边的树叶间在山谷旁流淌着更多亮晶晶的绿,连空气中仿佛都飘散着普洱茶的清香。

  古茶树的树龄应该远超过了山寨的历史。林间任意一株古茶树,都有着几百年。千年万亩古茶园由当地的布朗族、傣族先民所驯化、栽培.布朗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文字。大部分人信仰小乘佛教。以种植早稻为主,善种茶。布朗族山区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那里的原住民,民风纯朴,勤劳善良,热爱自然,十分重视保护森林,他们世世代代采摘食用着古茶。古茶林中有多年保存下来的参天古树,也是澜沧仅存的原始森林之一。走进景迈山古茶园,茶林与人融为一体,一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胜境。专家们看到,这里的古茶树会比人都要高。其茶叶不施肥、不喷农药,全靠自然肥力生长,无任何污染。特别是寄生于古茶树上的螃蟹脚,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千百年来晒制后的茶叶,曾随着

茶马古道被带去遥远的地方。古茶园的由来,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布朗族的首领哎冷死后不久,化灵魂为神仙降落在芒景山头,为给后代留下光明和幸福,他让景迈芒景一带长出了成片的茶树,世代相传,发展成为万亩规模。古茶园的驯化与栽培可追溯到公元696年,迄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明代以来,这里的茶叶已是孟连土司的贡品和闻名遐迩的“普洱茶”,并远销东南亚诸国,从而使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闻名遐迩。1950年,芒景村一带最后一位布朗族头人,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他就背着一袋古树茶,并亲手送给了毛主席。景迈芒景的“万亩古茶园” 被赞誉为人类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茶树自然博物馆”.这里的千年万亩古茶园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是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缩影,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气息和自然人文底蕴独一无二。景迈芒景古茶园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旅游遗产示范区”,据介绍这里已规划了六星级宾馆,未来将建成普洱茶爱好者的“精神高地”.

  在这里仿佛可以听到来自大地深处的声音。景迈山,白色的云雾游荡在的屋檐下,风中送来草叶的香味;千年的茶园里有祖先汗水浸润过的泥土,在每一片茶叶里都有他们温热的脉息。透亮的泉水从深山里出来……森林、土地、天空中荡漾着使人落泪的宁静与温情。

  拉祜语称虎为"拉",称在火上把肉烤到发香的程度为"祜"。因此,山地民族拉祜族被称为"勇猛的民族"。元、明两代,拉祜族人民多处于傣族土司统治之下,清末在今澜沧县设有镇边厅。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19世纪时还采用“无言贸易”方式与外族交易。新中国成立后,拉祜族人民方获得了新生。1958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拉祜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习俗全靠口耳相传。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饰的一个特点。至今在拉祜族女子,仍可窥见古代氐羌系统民族衣着形象,她们喜欢裹一丈多长的头巾,最末一端垂及腰际,开岔很高的长袍,镶有彩色几何纹的布块或布条,沿衣领及开襟还嵌上雪亮的银泡,给人以无限的美感。拉祜族青年男女会用歌声表达了欢乐以及对爱情的忠贞.

  澜沧拉祜山乡,有着璀璨夺目的民族民间文化。葫芦被看作是拉祜族生存繁衍的母体,是拉祜族美好家园和幸福的象征。每年4月会举办“葫芦节”。在这里每一个民族都有动人的歌。在拉祜山乡,是男人就会吹芦笙、会跳芦笙舞,是女人就会跳摆舞。今天澜沧县民间艺术团在古茶园为专家观察团表演了极其精彩的拉祜族民族歌舞艺术:“芦笙舞”、“摆舞”、“打猎歌”、“快乐拉祜”……,笙管里吹奏出来的是拉祜山各族人民对祖先、对家乡、对新生活的赞美。原始古朴,独具艺术魅力。20世纪初,基督教传入澜沧的部分拉祜地区,多声部演唱《赞美诗》之类的歌曲亦随之传入。老达保拉祜人接受了基督教后,学会了多声部演唱的教堂音乐。从此,拉祜人不但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演唱《赞美诗》,他们还引用这种多声部乐曲,自己用拉祜语填词,演唱生活、生产劳动场景,反应了拉祜人的喜怒哀乐。舞蹈则模拟生产动作和动物习性神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2005年《芦笙恋歌》终于使拉祜人多声部合唱音乐惊现于世人面前,展现普洱璀璨的民族文化魂宝,让世界认识了澜沧。在吉它伴奏下,拉祜人纯朴的歌声,高难的演唱技巧,今天再次打动了观察团的每一个人,被评价为“听了想让人流泪的原生态歌声”,离开时,各位专家依依不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