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仕达地产副总认为深圳借鉴香港文化不成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7日11:15 南方都市报

  深港一体化 文化是道坎

  百仕达地产副总罗雷谈深港问题,认为深圳借鉴香港文化不成功

  10年如白驹过隙,倏忽逝去。深圳人发现,身边渐渐有了越来越多的港人邻居。从原来满怀好奇侧目以视,到现在习以为常和谐共处,深港两地的市民文化和生活模式在碰撞中逐渐变得密不可分。

  作为一家港资背景房地产企业的副总经理,罗雷同时是一个曾分别在深港两地工作多年的双城生活者和深港关系问题的研究者、思考者。他认为,香港同深圳在文化状态和生活理念上其实颇有相似之处,倘若香港能够早些在心理上做好准备与一个强大的内地城市为邻,深港两地融合的步子还可以迈得更大、更快。而深圳,此前在借力香港文化为己所用方面也颇有欠缺。他预言,未来25年将是深港两地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加速融合的时代。

  【印象变化】

  香港如应变快与深融合更快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看了你的履历表,发现你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多次往返深港两地工作和生活,可以说目击并且同时体验了回归前后两地的发展,你觉得香港在回归十年后最直接的变化在哪里?

  罗雷(以下简称“罗”):我第一次到香港工作时,有过现在看来很有意思的遭遇。那时我在和记黄埔中国部工作,最初的两三个月,每天中午去吃饭都只能点“豉汁排骨”,因为这是我学会的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广东话菜名。那时候在香港讲普通话根本没办法跟别人交流,也很难融入当地的生活。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记:现在很多港人都很主动地在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了。

  罗:对。很直接的变化就是,哪怕普通话说得很不流利,香港人也会很努力地用普通话来提供服务。

  记:很多在香港工作过的内地朋友说,感觉回归之初港人对内地的感情很矛盾,有依赖,又有点抗拒。你有过这种感觉吗?

  罗:其实以前这种抗拒是相互的。回归之前,香港对内地和

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比较弱,像20多年前《中英联合声明》刚签署时,有很多香港精英人士纷纷移民外走。内地人看香港人也有一种片面的认识,觉得香港人有钱,但没文化。

  记:你觉得这种偏差现在还存在吗?

  罗:我觉得在心态的改变上,香港适应的速度不如深圳。20多年过去了,深圳的变化可以说翻天覆地,与罗湖桥相连的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为城市的核心,但香港这方面的变化并不大。

  记:这在你看来反映出了什么问题?

  罗:我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香港整个社会,尤其是精英阶层,并没有做好准备去接受与一个强大的内地城市为邻。以香港本地为依托的这些精英阶层,他们接受的教育背景是英式的,与实业家相比,他们内心充满优越感,同时不太务实,在心理上一直还在把深圳当成“一国两制”的一道“防火墙”,对融合怀有戒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两地的交往。如果香港对变化的适应能力更强,深港两地的融合还可以更多、更快。

  记:随着回归时间增长,从理解到不理解的改变应该存在一个加速度吧?

  罗:回归之后,港人亲身见证了整个中国的飞速崛起,他们对国家的意识、对民族的认同感更强烈,开始认同在深圳生活,甚至认为在内地机会比香港更多。我想以前出走的香港精英现在可能有很多已经后悔了,如果这算一个教训的话,这个教训会促使大家对中国有更全面的看法,以更好的心态去接受和了解从经济到文化多方面的融合。

  【生活融合】

  深圳并不是港媒描述的那样差

  记:近十年时间,很多香港人到深圳买房,像你们公司针对港人开发的红树西岸等楼盘是不是在香港做了很大力度的推广?

  罗:因为(公司)本身就有香港背景,所以港人了解百仕达比较多,而且我们开发的产品比较重视香港客户的需求。“红树西岸”推盘时,我们专门在中环设立了一个展示中心,向香港推介深圳生活。同时,我们也联同香港的马会、游艇会等组织发展慈善及文化事业,推进港人对内地文化的了解。

  记:效果理想吗?听说有香港的明星想来红树西岸置业,还引来了狗仔队蹲守,是不是确有其事?

  罗:呵呵,的确有香港演艺界人士对红树西岸有兴趣,但狗仔队好象还没有。业主中有40%是香港人,比以前的楼盘,这个比例明显提高了。比较耐人寻味的变化体现在业主的背景上。以前来深圳置业的香港人大多是在深圳有企业的实业家或者港资企业高管,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把目光投向深圳。要知道,想满足专业人士的需求是很困难的。

  记:那你觉得你们开发的针对港人的外销楼盘在什么地方吸引了港人,尤其是挑剔的精英阶层?

  罗:首先应该是气质与众不同,无论外形、营销模式,还是我们所倡导的生活方式,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其次,建筑和物业的品质也更正了港人对于深圳原有的一些误解。

  记:你所说的误解具体是指什么?

  罗:港人对深圳了解的不同,主要看他们认识深圳的渠道。比如单纯通过一些香港媒体的报道来了解深圳,他们可能会产生误判,认为深圳居住环境差、治安不良,实际上当他们真正来到这里,工作、生活,他们会慢慢发现深圳的可爱。

  记:楼盘价格相对香港较低廉,是否也是港人把生活迁移到深圳的重要原因?

  罗:在深圳生活性价比较好,的确是吸引港人来深圳置业很关键的原因。像红树西岸现在大概每平方米4万多元。在香港,这种品质的楼盘可能需要每平方米10万元以上。随着越来越多香港中产精英阶层到深圳来置业投资,深港“双城生活”模式会慢慢形成,两地之间差异越来越少。也许香港与深圳的关系最后会像摩洛哥与巴黎一样,在各方面达成互补。换句话说,我觉得前25年,深港两地的融合主要表现在经济上,而未来两地会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有更多层面的共融。

  记:现在深圳房价正在快速上涨,很多人分析,这与大量港人纷纷北上置业有关。对于港人来深置业的未来走势,你个人是怎么评判的?

  罗:交通网络建设直接促进港人来深投资置业的热情。几年来,深圳口岸建设从东部、中部,再到西部,不断得到更为紧密而全面的延展,并且,深圳将在年内计划增加深圳湾口岸、福田口岸和大铲湾口岸三个口岸,届时深港之间的一线口岸将增至11个。此外,深圳的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的逐步完善,也将是吸引大批港人前往置业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深圳部分学校开设香港班,实施完全港式教育;深圳的医疗服务有针对性地设有港式医疗保健服务,港人在香港的银行或保险公司购买一张

平安保险卡,就可在全国逾百家大型
医院
作住院保障,此外还有多个地方提供24小时医疗队运送港人回港就诊的服务。

  【文化互通】

  香港文化积淀比深圳厚重

  记:据我们所知,深圳从官方到民间都非常关注并且在推动着深港一体化的进程,尤其是在文化层面,包括你们公司都非常热心推动深港的文化融合,是基于什么考虑?

  罗:深圳与香港其实在某些地方很相像。比如文化的缺失感是一样的。香港的文化生长在殖民地背景之上;深圳的文化则是基于各地移民文化的交融。两地居民的生活状态也很像:经济发达,工作忙碌,生活压力大。但是,香港在文化方面的积淀还是比深圳厚重。这些年来,我们赞助过不少深港两地的各类文化活动。比如,在2004年底,我们就曾赞助了香港赛马日,这是香港最大的慈善机构,香港赛马会成立120年来,首次与内地地产商合作赞助的赛马大赛,吸引了港澳精英人士对深圳企业的高度关注。2005年、2006年、2007年,我们还先后赞助过首届深港国际帆船公开赛、深港边境开发论坛、深港西部公益金百万行等活动。下月,我们还与有关方面举行“2007深港关系之生活一体化高峰论坛”,邀请深港及珠三角、中国权威专家、学者、政府人士组成强大的对话力量,引发深港政商人士和公众对深港关系问题的重视和思考。今年5月,我们还刚刚与香港弦乐中心联合举办了一场“名琴音乐会”,请来曾经获得过帕格尼尼奖的小提琴家演出,所使用的6把名琴总值超过了1亿港元。像这样的活动,在深圳非常缺乏。27年来,深圳创造了很多的物质财富,但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却基本没有值得被人提及的出品,这让深圳蒙羞。我觉得深圳在借力香港发展自身文化方面做得很失败。

  记:为什么你有这种评价?

  罗:香港近年越来越注重与内地的文化往来,小到饮食,大到文学,香港与内地接洽的模式越来越多,像电影人越来越热衷于开拓内地市场,内地也为香港文艺片导演提供了更多有欣赏能力和相近趣味的观众。然而,深圳迄今为止还没有分享到香港发达的娱乐文化的好处,与内地其他城市相比,深圳邻近香港的地缘优势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深圳应该多多思考如何利用香港现有的文化资源丰富自己,至少在娱乐产业上还有相当大的空间。

  罗雷,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曾供职于国家计委、和记黄埔(中国)等著名机构和团体,1999年加盟百仕达集团,曾任百江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2003年转入百仕达地产,现任百仕达地产董事、副总经理。作为深港两栖人,罗雷在20余年前便开始了两地往返的生活,近年来更策划、组织、赞助了一系列深港间的文化交流活动,着力推动深港生活与文化的双重融合。

  本版统筹:本报记者 李斌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王越

  本报记者 徐文阁 摄

  (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