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昕丽:为自己是77级考生感到骄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7日11:36 内蒙古晨报

  内蒙古晨报讯 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张昕丽告诉记者,30年前的高考,整整十一届的中学毕业生一起走上“战场”一决高下,录取比率可以想象有多低。自己能走进大学的校门,真是一种幸运。

  感受之最:消息闭塞

  今年51岁的张昕丽,是74届的高中毕业生。高中毕业后,很多人不得不上山下乡到农村进行生产劳动。而张昕丽却很顺利地留在城里,因为当时有这样一个政策:每个家庭可以有一个孩子留城。

  1975年,呼市教育局师资紧缺,成立了一个民办教师学习班。张昕丽也加入其中,集中培训了1-2个月,就被分配到呼市二十六中当老师,一直到1977年。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从报名到考试大概2个多月的时间,至于考试大纲、复习资料等都一概没有,报考条件和限制条件也不是很清楚。”张昕丽满脸无奈地说,消息的闭塞与现在相比简直是天地之差。

  遗憾之最:悲喜两重天

  张昕丽说,高考的种种限制条件让她至今留有遗憾。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有这样的条件限制:原来职业是教师只允许报考师范类院校。那个时候,

北京师范大学在内蒙古没有招生,没有办法张昕丽只选择了内蒙古师范大学。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她大哭了一场,不是激动,是苦恼。因为以她的成绩,最起码应该能去北京师范大学。

  “1973年‘白卷英雄’张铁生的出现,让我们无法把握国家的政治形势,很难预测明年,更不敢指望1978年的高考。被录取了就赶快去上,义无反顾。”张昕丽说。

  1977年,不会因为某种遗憾而失去它原有的价值;相反,它会因时间的推移更让人难以忘怀。张昕丽说,她同一届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同学目前有很多人下岗,生活异常艰难,与他们比较,自己觉得非常幸运。1977年的高考,是她命运的一大转折。

  感动之最:学习热情

  生活的艰苦、学习的热情成了她永远的记忆。已是大学生了,很多以前下乡知青的同学都穿补丁的衣服,穿的棉裤棉花都露出来了,每天吃的是窝头,很少能吃到白面馒头。女同学们想吃鸡蛋了,就积攒上两个馒头去换上一个。

  “大学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班里同学的学习热情非常强烈,每天学到半夜,回了宿舍再点上煤油灯学习。”张昕丽说,他们当时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报效祖国。同时大学老师对他们77级的学生评价特别高,为自己是77级考生而感到骄傲。

  (实习记者 邢淑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