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访赴港求学内地生:香港为我打开一扇窗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8日00:05 国际在线
新华社香港6月27日电 题:香港为我打开一扇窗——访赴港求学内地生 新华社记者 孙浩 1997年7月1日零点整,北京天安门广场,前来庆祝香港回归的人群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当时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的陈晓刚,站在首都学生群体中心情格外激动。他曾参加国家教委一个留学项目,在香港学习了2年。 随着香港回归祖国,越来越多的内地学生到香港接受教育。对一批批怀揣梦想南下求学的内地年轻人来说,香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面向世界的窗。 开拓国际视野 陈晓刚目前在北京一家财经媒体工作,近年来曾两度赴港采访。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香港对内地的了解已比10年前大大增强。 1995年,刚刚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的他参加了一个官方留学项目,到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学习两年。陈晓刚坦言,在香港求学2年收获最大的就是“国际视野”。李宝椿书院是一所国际学校,10年前来自内地的学生不超过10人,学院内大约一半学生是香港本地人,另一半则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际化是香港最独特的气质,”陈晓刚说,“每天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同龄人接触,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让我受用一生。” 10年来,前往香港学习的内地学生逐年递增。除了奖学金之外,香港高校能够提供的“国际视野”无疑是最吸引人的。 香港大学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刘蕴奥在北京读完本科后,选择到港大医学院攻读硕博学位。他认为,香港科研环境的软、硬件都堪称一流,在这里可以接触到国际先进学术思想,还可以获得赴欧美国家继续深造的机会,因此吸引着越来越多有志于科研的内地学生。 感染拼搏精神 对深圳女孩王恬来说,在香港读书为她提供了一个绚丽的舞台。她参与创办了学校登山协会,还采访了大批老师、同学,推出一本《香港留学完全记录手册》。父母惊喜地看到,短短三年,女儿已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迅速成长为充满自信和才干的大学生。 2005年暑假,王恬作为香港浸会大学香港青年会第一位内地学生赴美实习3个月。 起初,那次实习机会注明了只提供给香港学生,王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了名。她在面试中突出了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还向考官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可以选择内地学生?如果香港学生和内地学生一起工作,体验和交流不是更有效吗?” 最终,王恬在在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排在录取名单第一行。当记者问起为什么敢于挑战几乎不可能的事情?王恬说:“是香港那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感染了我,香港这样一个舞台让人意识到,每个人都拥有无限潜力。” 增进相互了解 自香港回归以来,香港高校逐步加大在内地的招生力度。1998年,香港高校首次委托内地大学“代招”本科生。2003年,8所香港高校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福建自主招生。2005年,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加入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2007年,获准在内地招生的香港高校已增至12所,招收范围扩大到25个省份。 10年来,大批内地学生的到来为香港年轻人以及香港社会增加了一条了解内地的渠道。与此同时,内地学生也在切身感受着香港与内地日益紧密的关系。 在香港大学读金融的北京女孩刘础认为,香港年轻人越来越渴望了解内地,不少人报名参加内地文化考察活动,或者通过旅行社去北京、上海等地看一看。“2008年奥运会,很多香港同学都好想去北京亲身见证!”刘础说。 正在香港中文大学就读的杭州女孩邢舟告诉记者,一些香港朋友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承担精神深深打动了她。她认识的一个香港女记者就多次主动去内地做义工,帮当地盖小学,从设计图纸、布置教室,全部亲力亲为,而且往返路费、住宿费也是自掏腰包。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