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洗脑”引来宝港教育交流风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8日10:55 南方都市报

  赴港“洗脑”引来宝港教育交流风潮

  四年来,双方的交流为深港交流和一体化历史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3年6月29日。为庆祝香港回归6周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从北京抵达香港,并给香港送了厚厚的一份礼物。当天在香港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英文简称为“CEPA”。转眼4年过去,香港即将迎来回归祖国十周年大型庆典。从香港回归至今,深港关系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在文化教育上,都进一步密切加强,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也正是从2003年起,在深圳偏西一隅的宝安区,在区教育局的主动介入和推进下,刮起了一阵宝港教育交流的强风,几年过去,其已经成为深港交流的一个典范,在探讨如何加强深港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为深港交流和一体化历史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送老师校长

  去香港取经

  不少宝安学生没来得及和香港学生接触,但新奇的发现却影响他们日后的生活

  第一次到香港的经历,给薛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天,在带队老师尹岳的带领下,参加完庆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比赛后的她和其他同学回到了深圳,捧回了最高奖项和组织奖。

  薛敏是文汇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这次他们表演的是民乐合奏。在文汇中学,从2003年开始成立民族管弦乐队,由于初三学生刚毕业离校,已经是初二学生的薛敏,成了乐队里资格最老的成员之一。尽管她还是第一次到香港进行文艺表演,但她的学兄学姐们却也几乎都到过香港参加表演。

  由于比赛时间紧凑,不少宝安的学生甚至没来得及和香港学生直接交流,但此行也令参加比赛的这38位学生大开眼界。“香港学生纪律非常好。”薛敏说,她发现在表演结束后,香港的学生很少会发出嘈杂声,而是非常有次序地退场,而内地的学生在这些小细节上却很难做到,而且她过马路时,司机非常礼让,她觉得都不好意思了——是自己耽误了司机正常开车。她说这些新奇的发现都会对她将来的生活有所影响。

  薛敏等学生还是第一次去香港参加类似的交流活动,而对带队的老师尹岳来说,到香港进行交流几乎是每年必须做的“功课”。从2003年开始,他每年都要去好几次香港,带学生到一些学校进行交流,他初步估计也至少有10次。

  他说,2004年,他还带学校的乐队到香港的圣保禄女子中学进行交流,因为他们学校也有一支管弦乐队。最后两支乐队进行了比赛,文汇中学乐队的水平确实让他们感觉到非常棒,乐队无论是选手的技能还是器乐设备,都比他们要高出很多,由于水平高,他们学校在香港的一些学校里颇有名气。

  除文汇中学外,宝安区的弘雅小学等组成的学生乐队,也经常到香港的一些中小学进行交流,出色的表演和经常到香港,让宝安区的学生在香港颇有影响力。

  “演出后,很多学校的老师或者校长要求和我交换名片,并希望我们到他们学校去进行交流,这让我觉得确实很自豪和意外。”尹岳说,让他非常意外的是,很多老师说“他们知道他所在的学校,并希望能加强这方面的联系”,这和三年前还完全不一样,这让他觉得确实宝安区和香港教育交流的成果,逐渐开始显现。

  一个老师的观念发生变化,影响和受益的学生就不是一两个人了

  学生方面的交流主要集中在文艺表演,这在宝安区和香港的教育交流中只是一朵小浪花,学校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远比学生之间交流要活跃得多,更富有创造性成果。

  “从2004年起,我几乎每个月都至少要去一次香港,主要就是和香港进行教育方面的交流。”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培训部主任张晓丽说,宝安和香港的教育交流从2003年就已经开始了,至今已经有4个年头,并初步形成了一些交流的框架和模式,而交流成果却非常丰硕。

  在张晓丽的办公室里,至今都保存有几乎所有有关宝安区和香港教育交流的文件,记录了每次交流活动的具体交流时间等详细情况。从这些交流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都是学校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后者比学生之间的交流明显更多。

  “除我们主动到香港去学习培训外,还有很多方面都是互动环节,同时也有香港的教师和校长到宝安区来考察和交流。”张晓丽说,就她自己的感受,觉得宝安区的教育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香港借鉴。她表示由于自己曾到过英国学习两个月,后来经常去香港负责有关教育交流活动,她发现随着香港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紧密,香港中小学教育容纳了中西方文化,包容性非常强,一些优秀的传统还是继承得非常好。

  教师之间的交流,远高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个看似偶然的情况,却是宝安区有意而为之。“安排学生到香港进行交流,是根本没办法把大部分学生送出去交流的,弄不好很有可能流于形式,而老师之间的交流却不一样,一个老师的观念发生变化,影响和受益的学生就不是一两个人了。”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主任潘世祥说,从2003年开始,宝安区开始有意识地向香港学习时,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制定了相关措施,第一步就是加强本地教师和香港教师的交流,把一些骨干老师和校长送到香港去“洗脑”,这样有可能给一所学校带来不同的教育理念,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且受益面要大得多,为此,宝港甚至举行了首届两地校长研讨会。

  研讨会刚走

  专访团又来

  香港组织26位中小学校长到宝安参加论坛,这样的规模在近年来还是少数

  今年5月24日至25日,在深港教育交流史上,是一段值得纪念的日子。

  也就是在这两天,一场由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宝安区教育局联合主办,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承办的“首届宝港两地校长研讨会”在沙井海上田园举行。来自香港和宝安的50余名校长针对家校互动、教师专业发展、特色教育等论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当天,香港方面组织了26位中小学校长到宝安区参加这次论坛,这样的规模在近年来还是少数。

  “随着香港和内地的联系加强,实际上香港和内地的教育交流也日益紧密,但像香港与宝安区的联系如此紧密,还是一个例外。”当时也曾参加过这次“首届宝港两地校长研讨会”的香港油麻地天主教小学(海泓道小学)校长张志鸿说,深圳和北京等其他城市相比,由于地缘相对近的关系,交流相对更广一些,而香港和深圳各区都有教育方面的交流,尤其是与罗湖区和宝安区的交流更频繁,但与宝安区的教育交流看起来非常有系统性,宝安区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谈起和宝安区的交往,张志鸿说,当初也是宝安区教育部门找到其他学校后和他们学校联系上的,后来在交流中他发现,宝安区也有很多地方值得他们学校学习,所以双方的联系就日益紧密,从2004年开始,他本人先后到过宝安几次,前不久还到过宝安。他表示,自己现在也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加强联系,希望和宝安能探讨一些新的交流模式和方式方法。

  在那个研讨会上,宝安中学校长彭锻华和弘雅小学校长于淑梅,香港福建中学(观塘)校长林建华和真道书院校长丘日谦,就各自学校在创意管理方面取得的经验进行了交流。两地校长同时还就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德育及公民教育、家校互动、课程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特色教育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广泛交流。

  而就在这次“首届宝港两地校长研讨会”后不到一周的时间,宝安又迎来了一个香港女教师专访团。“双方感觉这次研讨会的收获很大,并考虑明年再举行第二届宝港两地校长研讨会。”张晓丽说。

  这两大教育机构属下共有300多所学校,为两地教育交流搭建了更大的舞台

  “首届宝港两地校长研讨会”只是今年宝安区和香港教育交流的一项成果,而从2003年至今,宝安区和香港方面的交流情况成果却非常丰硕,仅到香港当回学生参加培训学习的中小学校长和后备干部,就已经有86人,而进行直接交流和考察学习的老师就更多。

  据潘世祥介绍,从2003年至今,宝安区教育局组织先后在香港举办了“宝安区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宝安区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和“宝安区教育管理后备干部研修班”,截止到目前,已经有86名中小学校长和后备干部参加了培训学习。除此之外,宝安区还组织了宝安区教师民乐团、少儿艺术团到香港福建中学、培正中学等香港中小学交流演出,还组织中小学语文教师到香港福建中学、培侨小学开展语文教学研讨活动。

  宝安区也先后接待了香港保良局属下幼稚园教师考察团、香港观塘区校长考察团、香港浸信会属校校长考察团等20多批共1000多名香港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到宝安参观考察与交流。这种形式不同于一般的姊妹关系学校的交流,规模和影响力更大。

  香港油麻地天主教小学(海泓道小学)校长张志鸿回忆说,他每次到宝安区交流时都印象深刻,觉得宝安区非常重视这些交流。他举例说,有一次他们派英文教师到宝安区进行观摩讲学,结果那天宝安区几乎所有的小学英文教师都来听课,一下坐了好几百人,这种氛围和重视程度,让他感到非常意外和惊叹,觉得效果明显而非走过场。

  而除这些正规的交流和培训外,两地就如何交流以及未来的交流模式,也开始由常规性走向了制度化,探索一个固定模式,让交流更有规律性和政策性。去年5月23日,宝安区与香港观塘区学校联会签订了教育交流与合作意愿书;随后的去年9月18日,又与香港保良局签订了教育交流与合作意愿书。“这两大教育机构属下共有300多所学校,这为宝安区加大与香港的教育交流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张晓丽说,随后宝安区和香港开展的教育交流,很多都是按照这两个合作意愿书展开的。

  宝安要取经

  为何选香港

  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融合了中西方文化,而香港的教育也是如此

  转眼4年过去,宝安区和香港教育的交流内容和形式,从当初常规的教师和学校之间的交流,走上了制度化的道路,成了深港关系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宝安香港两地教育劲吹交流风,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

  “当初以及现在能使两地教育交流取得进展和如此成就,那是和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的支持分不开的。”潘世祥说,从一开始宝安区有意识地选择向香港学习,就是在中联办的帮助下,首先和香港的部分学校取得联系的。

  除有这个便利的优势之外,为什么宝安区要主动和香港进行教育交流?为什么会选择香港?对此,宝安区教育局局长郑映通认为,选择学习香港和密切加强与香港的教育交流是有必然性的。

  他解释说,2003年,刚好宝安区取得了教育强区的称号,当时如何进一步探索把宝安区的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以及教育国际化问题,是宝安区是必须要解决的棘手问题,也是宝安教育能否取得进一步飞跃的一个好时机,因为方向的对错将很有可能会影响未来宝安区的教育情况。

  当时正是香港回归6周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从北京抵达香港,并给香港送了厚厚的一份礼物,当天在香港签署了“CEPA”协议,就谈到了两地在经济等领域加强相互联系紧密和合作的问题,给宝安区探索教育的国际化和现代化问题找到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和桥梁。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宝安区积极主动和香港进行教育交流,形成了今日两地教育交流方式逐渐制度化的趋势和从无到有的规模。

  “宝安区也把香港作为宝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一座桥梁。”郑映通说,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融合了中西方文化,而香港的教育也是如此,既借鉴了西方教育的经验,又继承了中国教育的传统,还是有许多地方值得宝安区借鉴和学习。此外,由于宝安毗邻香港,有着内地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地缘优势,也为宝安区加大与香港的教育教学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

  而在选取了香港作为宝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一座桥梁后,宝安区有意识地先让骨干教师或者校长先到香港,作为第一批交流的重点对象,而不是先派学生进行交流。此举旨在让骨干教师和校长到香港交流后,能提升教学理念和国际化思维,从而推动整个宝安区教育理念的转变。在交流过程中,宝安区把自己优秀的一面,比如语文教学和文艺表演等,也推荐给香港学习,而香港向宝安传授经验,往往是提供英语讲学。

  交流过的校长都要写总结,并发给每个学校,潜移默化地改变教学理念

  几年的教育交流,确实让不少学校和校长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也让宝安区和香港教育界关系更为密切和常规化。

  现任职于宝安区西乡街道家学研究中心的深圳市“十佳”青年教师彭健,至今依然记得一个非常细小的细节,这让她对整个宝安区和香港教育交流活动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她回忆说,去年3月22日至25日,由香港保良局主办的“两岸七地教育研讨会”,当初受邀请的宝安区只派了一些像她这样的基层教师去参加,而其他地方比如北京、上海以及深圳其他区参加的人员,很多都是教育局长带队,彭健和同行教师惊讶地发现,宝安区的教师在那非常受欢迎,而且看起来和香港更像是老朋友。

  “这多少说明宝安区由于经常参加香港类似的教育交流,对这种活动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没像以往一样很隆重地派局长参加。”彭健说,结果那次研讨会上,宝安区的人员发言最多,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除参加这次研讨会外,由于语文教学出色,她还参加了到香港“中国语文语感教学观摩活动”,在观塘区乐华天主教小学四年级课堂上,用当地的教材,用普通话和宝安区的教学理念对当地的孩子教学,让她对两地的教学理念和办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她说,和香港相比,内地这边更注重“教”的过程,而香港更注重“学”的过程,她注意到香港的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教学灵活,非常注重生活化。此外,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有那边的管理模式和老师的务实精神。“看了那边老师上课后,你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很累,那里的老师教学任务比宝安重多了。”彭健说,香港的老师确实非常敬业,不过她也表示,内地的教学也有很多香港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这边教学质量相对要比香港高一些,这边比如数学、美术等都有专门的老师来教,而香港可能就是一个老师负责到底,效果肯定不如专业老师教好。

  “到过香港体验和交流过的老师都要写总结”,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还要求,到香港参加培训的校长,每个人都得写培训后的心得和感想,随后印成册子,发给宝安区的每个学校,让教师一起学习,潜移默化地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有国际视野的教师,推动宝安区教育向国际化迈进的步伐。

  ■ 校长感言

  田介成(深圳市文汇中学)

  香港教学内容多元

  我主要是考察了香港圣保禄学校。香港的办学模式是多元化的,香港的中小学有公立的、津贴的、直接资助的和私立的,政府都允许各种体制的学校共同并存,并都给予办学成本的资助,且标准一致。由于办学的多元化导致了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多元化,这是我考察感受最深的一点。

  圣保禄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深圳学校的条件比起来没有优势,从校园面积、设备条件来说还不如深圳的学校。但是,他们的管理是很先进的,只要是有物的地方,就有人在精心的管理,包括对人的管理。让我很受启发,觉得学校的管理比学校的条件更重要。深港两地实在相距太近,而教育状况又相差得太远,完全应该加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互相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供内地学习与借鉴。

  张志鸿(香港油麻地天主教小学(海泓道小学))

  两地学生交流太少

  香港和深圳各区的教育交流都有,尤其是罗湖区和宝安区,交流就更频繁一些。此前,学校和宝安区交流并不是很多,后来和宝安区交流后,发现宝安区的教育交流看起来非常有系统性,而且宝安区教育系统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明显更强一些。有时候和他们的老师在一起,觉得他们非常的渴求得到新的教育理念和帮助,给我很深的感染力。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宝安区以往是落后穷的地区,这几年到宝安区来后发现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希望能和宝安区教育交流更深入和系统一些,现在还大部分停留在语文、英语的教学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上,希望能让更多的学生与学生加强联系,并能在数学等其他学科上加强联系。

  A46—47版 采写:本报记者 刘荣 图片:宝安区教育局 提供

  图:

  2005年5月27日,深圳宝安与香港学校交流演出,宝安区弘雅小学的小演员们在表演舞蹈。

  2006年5月23日,深圳宝安区教育局与香港观塘区校长联会签订教育交流意向书,图为宝安区教育局局长郑映通(左)与香港观塘区校长联会主席林建华博士(右)合影。

  2006年12月,香港保良局幼稚园教师到深圳宝安交流。

  (

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