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25部门挪用资金27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8日11: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陈晓

  6月27日,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作了200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李金华在报告中指出,发改委等25个部门共挪用专项资金27.54亿元,涉及问题包括挪用专项资金、截留少报、多报多领、违规收费、乱投资等。

  有关人士分析,从今年的审计报告内容来看,审计署明显加大了对预算执行审计部分的内容。

  回归预算执行审计

  在2006年度的

审计报告中,
审计署
大大加强了对预算执行的审计。观察历年审计报告以及审计署有关负责人对预算执行审计的讲话可以看出,审计署在预算执行审计上一直努力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预算制度的刚性问题,即预算执行的力度和不遵守预算问题的发生现象;二是现行预算制度的完善问题。对一些确实因为体制原因而出现的问题,今年审计署从审计的角度帮被审计单位找原因,并共同促进制度的改革。

  不严格执行预算问题每年都在审计报告中提及,审计署对一些明显的故意违反预算制度的行为做点名处理。如今年审计报告中提到的,2006年

财政部在部门预算之外,按国债发行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国债发行业务费4500万元,其中安排给人民银行3615万元,财政部自留885万元,主要用于职工补贴、宣传费、会议费等日常开支。

  审计署认为,上述这些日常支出应该直接在预算内反映,人民银行和财政部作为国债发行部门,不应该单独安排这些国债发行经费。

  而诸如因为预算安排定额过低而导致的挪用其他经费用于行政开支的体制性问题,今年审计报告中不再提及。但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审计署已经在会同有关部门对此类体制性违规问题展开调研,调研结果将上报国务院,其最终目的是要会同有关责任部门共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降低体制性问题的发生率。

  从今年审计报告的内容来看,效益审计已经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得到体现。一些“合规”但“不合理”的问题被审计署点名。如2003年至2005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批准6户金融保险企业,用工效挂钩的办法核定职工工资,致使这些企业纳税工资扣除额大大高于未实行这种办法的企业,减少了企业所得税。据测算,6户企业仅2005年就因此减少所得税60多亿元,这种做法有悖于公平税赋的原则。

  中央部门下属单位被重点点名

  今年审计报告中专门对中央部门下属单位审计调查情况做了报告,其中指出,中央部门本级预算执行已比较严格,而中央部门下属单位却存在一些违规收费、违规审批等严重问题。

  早在去年11月,审计署就组织了摸查中央部门下属单位行动,并允许中央部门先自查,审计署再进驻清查的办法。

  在2006年的预算执行审计中,审计署对56个中央部门所属的434个二级单位做了延伸审计。审计结果表明,中央部门本级存在问题金额348.53亿元。其中,管理不规范问题331.15亿元,占95%;违法违规问题15.24亿元,占4%;损失浪费问题2.14亿元,占1%。

  而中央部门下属单位的问题却较之本级预算执行所出现的问题严重得多。在审计中发现部门所属单位存在的问题120.27亿元。其中,管理不规范问题41.66亿元,占35%;违法违规问题53.48亿元,占44%;损失浪费问题25.13亿元,占21%。

  审计报告显示,抽查25个部门发现,有11个部门所属的73个事业单位承担了部分审批、监督、管理等行政职能;有3个部门所属的10个社团组织利用挂靠在中央部门的特殊地位和日常工作联系,直接或间接参与行使了部分行政职能;有7个部门所属的42个各类中心办理了部分本应由行业组织或社会中介机构承办的技术性、事务性公共服务职能。截至2006年底,上述125个所属单位通过代行行政职能,取得收入4.56亿元。

  而部门办实体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据对25个部门的不完全统计,许多部门及所属单位兴办了一些经济实体,在这些实体中,有22个是部门(含内设司局)直接开办或管理的。

  审计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行政职能界定不清,对部门行使权力的监督不到位;部门所属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完全理顺,许多所属单位离开部门的资金、政策支持和权力影响很难生存,有的部门还通过所属单位谋取自身利益。

  对上述问题,国务院已责成有关部门研究提出解决措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