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士揭秘五大典型高考招生骗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8日11:18 广西新闻网

  一年一度的高校录取工作正陆续展开,形形色色的招生诈骗活动也逐渐显山露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考生急于上大学的心理,谎称能提供各种上大学的机会以骗取钱财。半月谈记者走访湖南教育招生部门、消协等多个单位,总结出五大典型招生骗局,并请专业人士点评这些招生骗局存在的诸多漏洞,提醒考生和家长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上当。

  骗术一:"内部指标"诱人上钩

  行骗伎俩:冒称高校招生人员或自称有"内部关系",以帮助办理入学手续等为由收取巨额"介绍费"或"录取费"。

  典型案例:今年6月上旬,湖南韶山市大坪乡新联村村民彭某因冒称高校招生工作人员骗取考生"录取费"被判处5年徒刑。去年5月以来,彭某在湖南湘潭市、广东惠州市等地自称手中掌握高校部分内部名额,并利用假收据先后从考生家长手里骗取现金13万余元。

  专家支招:今年教育部在全国各地推行"阳光高考"、"阳光招生",要求从高考到招生包括高招计划、程序、结果等各环节都要在教育部及各省招生信息网上公开披露。事实上,教育部对高校招生规模有严格规定,今年还将重点治理体制外和计划外招生,对违规招生者学历证书一律不予电子注册,通过网络实时监测和管理,任何个人和单位都无法在本系统以外进行招生活动。

  骗术二:假录取通知书"套现"

  行骗伎俩:假录取通知书是许多招生骗局的重要"道具"。行骗人员先通过各种途径搜索考生准考证号等信息,再以假录取通知书骗取中介费用,或通过寄假通知书骗考生预付学费。

  典型案例:长沙市一名刘姓考生今年高考刚结束,就接到了江苏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称其已被学校录取。据媒体报道,江西南昌市一名熊姓考生甚至早在高考前就接到了一份来自西安某旅游商贸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记者从湖南省教育考试院招生处了解到,每年高考前后两三个月,都有考生反映收到了一些莫名其妙的通知书。这些学校虽不是考生填报志愿的学校,却往往在通知书上特别注明可获取正规大学本科文凭等。

  专家支招:这类通知书不可能是具备国家统招资格的学校发出的。考生应到各地招生办查询、核实

录取结果,并登录各省级招生信息网核实录取去向,辨明录取学校是否与录取通知书一致,切不可按通知书的要求贸然汇款。

  骗术三:"狸猫换太子" 巧"搭"名校背景

  行骗伎俩:利用考生和家长认识上的盲区或者误区,故意混淆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等与普通高校教育的区别。一些高校下属的独立学院、合作办学机构也往往打着这些名牌高校的旗号招生,甚至违规游离于招生体制之外,无计划招生或未经批准超计划招生。一些不法分子借机而动,声称"分数不够钱来买",四处搜罗生源,向家长收取巨额好处费、信息费。实际上,考生家长花钱买到的录取通知书并不是全国统招的录取通知书,考生毕业后拿到的文凭也不是普通高校本科文凭。一些学校甚至在招生简章显眼位置写着某名牌大学的名字,而在不引人注意的角落里写着分校或某培训中心等。

  专家支招:办学机构通过虚假宣传,巧"搭"名校背景的招生骗局比较普遍。考生应通过向当地教育部门查询、了解其办学资质。对于"搭"名校背景的招生方式,考生可通过教育部门公布的学校招生部门电话,详细了解其独立学院等的办学招生方式。

  骗术四:"自主招生"演绎成"自由招生"

  行骗伎俩:自主招生是近年来国家为选拔拔尖创新人才而对招生制度进行的一种尝试性改革。由于不少家长并不了解自主招生政策的运作情况,往往被不法人员蓄意利用,骗取钱财。

  专家支招:自主招生并不像招生骗子所说的是学校说了算,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到指标。自主招生首先必须在高考前通过学校组织的相关测试,合格的学生也必须参加6月份的全国统一高考,成绩必须达到具备自主招生资格学校同批次的录取控制

分数线

  骗术五:假借定向招生的名义进行诈骗

  行骗伎俩:吹嘘自己和某某大学有内部关系,可以搞到定向招生计划,向考生和家长索要高额定向费和介绍费。

  专家支招:实际上,教育部门早已对定向招生加强了管理力度,从2005年开始明确地方所属高等学校一般不再安排定向招生名额。教育部门也有明文规定,高校及定向就业单位任何时候不得以任何理由向考生收取国家政策规定以外的所谓定向费等费用。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招生处处长刘国清等建议,考生和家长务必从各省级招办提供的正规渠道了解高校招生政策和程序,切莫轻信传言与"许诺"。(记者:陈黎明 编辑:许小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