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生:1977年难忘的荣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8日14:02 内蒙古晨报

  内蒙古晨报报道(实习记者 邢淑清) 现在一年一度的高考,在人们眼中似乎只是一种规模扩大了的例行公事的人才选拔方式,早已习以为常;然而,对于30年前那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远离校园的学生而言,高考岁月已在他们身上烙下了刻骨铭心的时代印记。

  今年49岁的曹俊生是包钢集团绿化有限公司党工部的一名干事,高级政工师。回忆1977年的高考,他深有感触地说:“30年来,我一直感谢邓小平恢复高考的壮举,没有高考就没有我的今天,是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

  一个人:一生的榜样

  “20岁以前我是在包头市固阳县九分子公社小三分子大队六分子村度过的。我生长的那个村庄只有200多人。在儿童时期,比我大13岁的三叔已经学有所成。他中学未毕业就回村当了会计,后来当了‘借干’。几年后回到固阳县在造纸厂当了会计。他是我们村第一个‘念成书’的人,靠文化知识端上了‘铁饭碗’。三叔成了我学习的榜样。从1965年8月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决心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曹俊生告诉记者。

   一次激动:全村人参与

  1977年7月,曹俊生高中毕业。毕业后,农村学生全部回乡,城市学生少数留城,大多数下乡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只有高中毕业两年以后,才可由所在生产大队推荐上大学。当时的好多中学生学习并不用功,因为前途一片渺茫。然而,曹俊生却与众不同,他从小就有上大学的梦想,因此一直在努力学习。

  “高中毕业时,我们并不知道要改革招生制度,回乡一两个月后,我才听到恢复高考这一消息。”曹俊生说,在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之余他就开始复习,那时正热衷于通读《毛泽东选集》,并未专心复习。

  当年11月初,固阳县一中举办高考补习班,曹俊生向领导请了假,报名参加补习。12月14日、15日两天,他参加了高考。考试前他第一志愿报的是

吉林大学数学系,第二志愿是兰州大学分析化学系,第三志愿是内蒙古大学数学系,最后还报了一个附加志愿包头师范学院。

  后来,曹俊生的名字被登在了大学“初选”的榜文上。随后,他参加了体检,接受了政审,做了入学准备。“那个时候,我自己激动,家人高兴,乡亲们为我喝彩。我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羡慕的目光和称赞的声音!村里人为自己村里出了个大学生而自豪,虽然我只是被初选。”回忆这段细节,曹俊生显得异常兴奋,那时他在脑海中想象着自己将在某个大城市的某所大学明亮的大楼里学习,将来可能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者一名工程师……。

    一件事:受益一辈子

  “随着时间是推移,不断听到有其他村子里的考生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消息,而我的录取通知书却迟迟不来。一种不妙的情绪在我心中滋长,原有的兴奋一天天低落下来。”曹俊生很平静地向记者讲述那段焦急等待的经历。

  1978年3月28日上午,就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公社给村里打来电话(那时全村只有一部电话),通知曹俊生到公社取录取通知书。“听到这一消息,我几乎是‘飞奔’到公社的。当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是既高兴又扫兴,因为我被包头钢铁学院(当时是一个中专学校)的师资化学班录取了。这意味着我没有考上‘大学’。”曹俊生说。

  “不管怎么说,我可以离开农业社告别艰苦的农业劳动和贫困的农村生活了,当一名公立老师,挣上工资。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跑公社、跑大队,办理了入学的相关手续。3月31日,我在叔伯和同学的护送下到学校报到。”曹俊生高兴地对记者说,他在包头钢铁学院的师资化学班学习两年后,于1980年2月被分配到白云鄂博铁矿黑脑包铁矿学校任教;10年后的1990年7月,被调到铁矿党委宣传部任干事;1993年2月又被调到包钢集团绿化有限公司政工科任干事至今。目前,一家三口过着小康生活,其乐融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