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英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8日23:19 南方人物周刊

  在我们想象的视网膜上,遥远的大不列颠,10小时就可以飞到的大不列颠,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度?怎样一个谜?

  是戴安娜王妃的悲情传奇?英国皇室的蜚短流长?太阳报的三版女郎?贝克汉姆英俊的面孔和神奇的右脚?还是骑着扫帚的哈里·波特和魔法学校?

  恪守传统、矜持严肃的岛国,如何孕育出约翰·列侬、红发朋克、弗朗西斯·培根,孕育出诸多逆主流价值观而动的反叛力量?

  这个保存着世界上最著名的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国度,这个向世界贡献了莎士比亚、培根和牛顿的文明国度,也曾用枪炮,用东印度公司和鸦片,扩张自己的版图,掠夺别国的财富。

  一个让中国人有灼痛感的国家。

  一个西方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曾经让一个更老牌更骄傲自比天国的大国在衰落到谷底时尝到屈辱的滋味。

  英国和中国,近两百年里交缠在一起。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经过邓小平和玛格丽特·撒切尔的唇枪舌战,经过两国政府间无数轮的谈判,在10年前的这一天,已告终结。

  今天,这个曾经日不落帝国的光彩,某种程度上被过去的属民、如今的盟友——山姆大叔全面遮盖了。改革开放后长大的中国青年,看美国电影、喝

可口可乐、喜爱加菲猫,对英国的一切所知甚少。

  这只是流于表面的部分事实。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伦敦金融服务业,依旧强劲地推动和支撑着全球资本的流向。稍微留心一下,便会发现渣打和汇丰早已低调进驻中国,而《哈里·波特》在风靡全球的同时,也赢得了中国孩子的心。

  6月,本刊特派报道组远赴英伦,两周内走访了多个领域的精英人物和最普通的英国民众,试图全方位勾画英国社会的现状,解读英国民众当下的心态。

  面对面打量,而不是透过媒体的滤镜去了解,是更真实的体验。在古老的伦敦地铁里,无论北线、皮卡迪利线还是通往温布尔顿的西南线,普遍的一景是,上班族们各自捧着厚厚的大书,埋头阅读,却没有人会下错站;美术馆和博物馆之密集令人艳羡,任何人都可以走进去,免费沐浴在古希腊雕像和达·芬奇、毕加索这些古今大师作品的光辉中,游荡在古代埃及、中国和亚述文化神迹的丛林里;酒吧里,那么多英国男子举着啤酒杯站在那儿,紧张地盯着电视,生怕漏过欧洲杯预选赛英格兰和爱沙尼亚这场比赛的任何细节,2:0了,仍然没有人彻底放松,空气仿佛被他们的焦虑拉直了。

  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民族,它的贵族气质还远远没有被时光剥蚀殆尽。虽然在情感上,我们都很抵触这个毫无民主精神,如今又被商业滥用的词汇。

  他们多少有点儿冷的彬彬有礼后边,是异常冷静的务实精神。在我们打量他们的同时,他们也正热烈地注视着我们。他们对中国的关注,对中国的热情,令我们吃惊。

  约翰·格雷告诉我们,现在世界力量的格局正在向中国和印度这些国家转移,是很正常的,欧洲人能接受,美国人难以接受。

  把

中国经济增长的这团酵母,纳入到英国的复兴计划之中——这是他们的期望。他们中的智者期待的是双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