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东:在南沙可以创造奇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9日02:29 金羊网-新快报

  ■新快报记者 付爱萍

  推荐语:“山水中见南沙,南沙中见山水”,如今这句就连广州细佬仔也能脱口而出的话里,蕴涵着环境资源日益逼仄的广州今后几十年的发展大计——“南优北拓”。而“南优”之南沙,第一个发现它的就是霍英东。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南沙,还是广州的“西伯利亚”,处处荒滩烂泥,这位独具慧眼、年过花甲的老人,面对两地不同的行政文化、个别腐败官员的百般刁难,披荆斩棘,义无返顾,因为他始终坚信:“南沙是个可以观察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小窗口,是个可以创造奇迹的地方。祖国会富强的,因为人民需要富强。”

  如今,经过10年坚苦卓绝的努力,一个现代化的海滨新城已初具规模。时间已证明,他是对的。

  而这一过程也必将作为一个生动的案例载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史志。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香港与内地两路精英在经济互动、体制磨合、文化认同经历的艰辛和努力。

  而霍英东本人的一生,也揭示了一个人与他所属的群体在一座城市面临巨大的命运转折期所能发挥的作用。转眼之间,回归10周年,香港已和他的祖国融为一体,尽管他的背影已经渐行渐远。

  2006年10月31日,霍英东遗体抵达香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特意来到霍家大宅,对霍英东太太吕燕妮说:“全香港,无论上、中、下、左、中、右,都在赞颂霍先生。他已经获得了香港人的心。”于香港而言,他是一个无可争议的扉页人物——

  是名满天下的商业巨子,更是一掷千金的慈善家;是未获得大英帝国任何勋章的一介布衣,更是高至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国家领导人;是没有任何党派背景的商人,同时也是香港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在政治风云中,在商业旋涡中,在文化碰撞中,他的作为超越了族群的偏见、政党的隔阂乃至文化的分野。他以游刃有余的商业人生智慧为自己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一个实业家的家国情怀,霍英东用一生给出了生动的诠释。而在人生的最后20年里,霍英东向南沙交付全部心血,这一路走来,其艰辛让人叹息,也启人深思。

  香港回归10周年到来之际,霍英东先生的患难之交、南沙海滨新城实际运作者——霍英东铭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铭思先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南沙将连接穗港

  记者:何先生,您和霍英东先生是相交几十年、患难与共的老友,也是他的智囊,可以说参与策划了他在内地几乎所有的投资建设活动,您认为他把后半生的主要精力放在投资广州、建设南沙,这样的决策体现了他对粤港之间、香港与内地之间怎样的政治考量?

  何铭思:霍先生曾算过一笔账,从香港几个阶段的财税收入比较,可以看出它经济地位变化发展的基础:1967年至1968年的收入是18亿9千9百万港元,1976至1978年是1百零1亿3千2百万港元,1996年至1997年是2千零22亿多港元,可以看出,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在中国内地改革开放时期,这个事实很重要。对香港来说,它明确地表明自己的发展与背靠一个真正独立、统一的祖国的重要性;对内地来说,香港是一个无价之宝,从近现代的民主革命思想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资金、设备、人才信息与市场运作的体制、方法和程序,香港对内地都有巨大的价值。两地经济互助互动也使得两地的经济系统能够承受更大的冲击波动。

  南沙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点上,是当年鸦片战争的肇始地,中国近代苦难史开始之处,是一个有巨大历史意义的地方。从广州看,南沙地处南中国出海的主通道;从香港看,南沙是海外进入大陆的中门,就像是香港和广州同时托起的一块飞地,在经济上是极有战略意义的地方。如果考虑到香港在地理和历史上所起作用,特别是回归后在政治及经济上的特殊地位,作为连接穗港两边中点的南沙,其地位更是得天独厚。开发南沙的目的是为了连接香港,建设番禺,支持珠三角及广东的发展建设。

  记者:霍先生一直说“南沙是我的一个梦”,他为实现这个梦不遗余力,可惜梦想还没有完全实现就去世了,现在由您和霍先生的子女一起来圆这个梦,您是怎么理解霍先生的这个梦的?南沙是霍先生的梦想,对您而言,南沙又意味着什么?

  何铭思:霍先生生前一直把南沙称作珠三角的“地王”,其有利地位犹如香港的中区或九龙半岛的尖东地区。但要把这块到处是荒滩烂泥的“西伯利亚”变成地王是有条件的。需要交通、商业、供水、通讯、供电等各项设施进行配套。霍先生生前说过,他心目中的南沙是“一个美丽恬静的海滨新城,以商贸为主,发展文化教育,发展第三第四产业,而不是发展对环境有污染的工业”,我想我们不应该走老路,如上海、巴黎、纽约、伦敦、东京这些城市。南沙要建成新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走中国以前的自然村的路,周围环境好,适宜人居住。

  霍先生离开之后,他的“南沙梦”是否能圆,我有时深感困惑,不过如今南沙海滨新城已经打下稳固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有霍先生遗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和物质条件,南沙的建设不是梦。有生之年我要帮霍先生圆这个梦。

  一扇中国现代化的窗口

  记者:在开发南沙的过程中,霍先生遇到了一些困难,其中包括与前政府官员梁柏楠的种种恩怨,这些都没能动摇他投资广州建设南沙的信念,这种胸怀和眼光从何而来?

  何铭思:面对在南沙所遇到的困难,他其实也踌躇过,后来又下定决心去干,他认为支持国家走现代化的道路,支持改革开放是义不容辞的。他一直相信南沙是个可以观察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小窗口,是个可以创造奇迹的地方。

  我曾经问过他,南沙的工程是否还要继续,他说:“做,为何不做?”霍先生曾跟我说:“南沙的项目我俩是完成不了了,要后人去完成。”我感觉无奈的时候,倒是霍先生经常鼓励我,他给我看一张表,上面列出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的巨大变化:GDP增十倍,高速公路建了三万公里,私家车有1240万辆,移动电话有三亿等等。

  霍先生一直认为,中国之积贫积弱跟中国社会长久的乱多治少有关,中国大陆的真正统一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真正找到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真正洗雪百年耻辱是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后。这三件大事是中国人吃尽了苦头,付出了数不清的代价,不屈不挠地探索现代化道路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后向市场经济转轨,与国际社会联网,是中华民族前所未有、了不起的大进步。机遇难得,我们应该珍惜。

  记者:霍英东基金会将来在南沙的收益如何使用?

  何铭思:霍英东基金会在南沙的收益,霍先生曾一再交代,一半仍放在内地搞建设,一半主要用于发展文化与社会公益事业。他说,“我本人不在故乡做生意,家乡的利润,基金会一块钱也不取!投资,捐赠,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国家兴旺,民族富强。”

  开发南沙舍本不逐利

  记者:从新中国建立帮内地运送紧缺物资到开发南沙,霍先生的每一步都和祖国的发展步调一致,可以说他把握住了真正的时务。和众多的爱国实业家相比,您眼中的霍英东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何铭思:霍先生是个眼光远大的企业家,不知辛苦困难为何物。他一直在感悟历史,是个有很强直觉感悟能力的人。他对南沙开发,不论碰到什么艰难险阻,总是义无反顾地倾情投入。遇到难题的时候,他首先担忧的是改革开放的路该怎样走下去,而不是自己的投资如何能收回。他生前就是在大病中也一样日夜关心南沙的建设,在病房与工地之间照样奔波。为的是他有一个坚定信念:祖国会富强的,因为人民需要富强。我想,霍先生是对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