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吴敬琏与女儿对话:不追求著名经济学家名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9日18:26 新世纪周刊
特约记者/刘巍 与父亲吴敬琏相比,女儿吴晓莲认为自己的生命非常“轻” 吴晓莲是谁?她是著名经济学者吴敬琏的女儿。她最近写了一本书——《我和爸爸吴敬琏》。 然而吴晓莲无意于通过这一本书告诉你在经济学范畴内吴敬琏为什么是“吴市场”。在《我和爸爸吴敬琏》一书的封底,她写道,“对我爸爸的探索,我的兴趣将集中在探寻他的个人成长史,从而了解‘他是谁’,而不是他的经济学理论。我不去深入探讨吴敬琏经济学理论的原因有这么几个:不够资格,缺乏兴趣,也没必要,因为吴敬琏自己的文字才是这方面最好的论述”。 除了父亲的成长史,吴晓莲还从自己的专业——心理学角度,探寻吴敬琏何以成为了吴敬琏,用她的话讲,叫找到“ 吴市场”的“开关”。 女儿与父亲似乎有很多不同,有时甚至是风格迥异。6月19日,在返美之前,在北京接受最后一次采访的吴晓莲告诉《新世纪周刊》,如果给自己加一个标签的话,吴晓莲并不愿意被表述为“吴敬琏的女儿”。 女儿眼中的父亲 早在父亲成为名人之前的1986年,吴晓莲就去了美国。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以后,曾在美国德里克索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授课,如今她创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工作室,以练习瑜伽的方式对有心理压力的人进行心理疏导。 “和奶奶直到去世还排斥‘国粹’不同,我现在还在致力于把‘阿Q精神’带给美国人。”吴晓莲的奶奶是著名报人邓季惺。吴晓莲已在美国居住了21年,她现在的身份是美籍华人。 人们关注吴晓莲,离不开她的父亲吴敬琏。吴晓莲眼里的父亲形象,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比如父亲的“执著 ”在女儿的眼中,更多的是“固执”和“爱钻牛角尖”。 在《我和爸爸吴敬琏》一书中她写道,父亲是那种过于认真的人,做学问如此,生活上也是如此。我到现在还不会滑冰,就是小的时候,父亲带我去滑,非得让我按教程来,左右脚要成90度,否则就不让出脚,我干脆不学了。不过我妹妹和我不一样,她觉得父亲认真的方式让她一生受益。 “我的父亲曾经很‘左’。他的共产主义思想曾表现在对待私人财产的态度上。他不止一次地跟全家人宣布:‘一个人不应该有两件以上的衬衫。’我估计是因为他生于‘资产阶级’家庭,那个时候有很深的‘原罪感’。现在他的衬衣就不止两件了。” “我书中讲了一个小故事,就是他的勤俭节约,我不是表扬他,我是调侃他。到了什么程度,他们好不容易把我们家的家谱挖掘出来了,他要送一份给我,就把家谱复印给我,用的纸张的另外一面就是原来他写的旧稿子。我在美国接到这个家谱的时候,就大笑起来,节俭到了这个程度真的不是优点了。” 找到“吴市场”的“开关” 77岁的吴敬琏仍然每天工作14小时,写文章、做讲演、给学生上课,这种勤恳让女儿吴晓莲看着都“头晕”。 “他这是图什么呀?”父亲的行为让长期生活在美国并崇尚“无为而治”的吴晓莲困惑不解。吴晓莲相信一切行为都是有动机的。 为了找到“吴市场”的“开关”,她多次与父亲对谈。在最后一次也是第三次的决定性谈话中,吴晓莲这样问到:“ 一般说来,名和利是很多人做事的动机。利,这一方面您没有什么奢求,那么名呢?您是不是图名呢?” 这边才说着,吴晓莲的妈妈周南已经开始又瞪眼又摇头了。 吴晓莲马上换了一种说法,她搬出了西方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的学说, “人本能的原动力是与性和传宗接代有关的,但是现代人往往将这种原动力升华为工作和创造,因而去做一些对社会有利的事情。从某个角度讲,一个人在事业上功成名就,就如同创造了一个孩子”。“您是不是追求‘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之父’这种名分?” 吴敬琏想了一会儿说:“好像不是。” 最后他这样表述自己的“开关”所在——“我要用自己认为‘对的东西’来影响这个世界,用自己认为‘对的东西’ 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这种做法大概跟我的家庭和我成长的环境给予我的那种来自于工业革命的现代思想有关。从很小的时候起,救国便是我所受的理想教育,我周围的人好像都是些各种各样的救国派——工业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等。” 这就是吴敬琏的“开关”所在,这也是心理学博士吴晓莲想找到的。《我和爸爸吴敬琏》的策划人闻洁甚至说,这是全书的意义所在。 心安理得地做自己 与父亲吴敬琏的“开关”不同——“心安理得”,是吴晓莲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在美国,拥有自己的身心健康工作室的吴晓莲说得最多的两个词则是:呼吸,放松。 作为解放前《新民报》的创办人陈铭德和邓季惺的孙女、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的女儿,名门之后的吴晓莲在感觉到荣耀的同时,是否也感到了压力? 对于吴晓莲来说这似乎不是个问题,在美国,吴晓莲很少看国内的报道,父亲吴敬琏是一个名人,对于女儿来讲,更多的是一个遥远和听说到的概念。 “我自己的人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包括学心理学、去美国、结婚、选择职业……结婚前,我只是告诉家人说,我要结婚了。人生的重大选择,都是自己做出的。我觉得做什么样的人,都是我的权利,只要我不伤害别人。” “我现在很心平气和,对生活很满意,人生也没遇到什么曲折。最快乐就是心安理得,就是没有不快乐的快乐。我最伟大的成就是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是我最好的作品。” 对于家族相承的历史责任感,吴晓莲说,我的责任感在于记录家庭的历史,也许我从家人的角度可以有更多的便利加以记述。家族传承的历史责任感没有对我形成压力,我的生命非常的“轻”。大学毕业后,我在美国生活了21年。历史责任感,是历史造成的。 对于辞去美国大学里的教职,也是吴晓莲自己做出的抉择,为此她还曾与家里人出现了不同意见。吴晓莲的妹妹吴晓兰评价说,姐姐并不像大多数人一样,追求“朝九晚五”的工作,她更愿意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 吴晓莲说,她并不愿被表述为“吴敬琏的女儿”。她更愿意认为自己是一个身心健康治疗师。 她甚至认为这个定义也不够,“我的职业只是一顶帽子,如果有一天我不戴这一顶帽子了,我就不是吴晓莲了?如果有人要定义我,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回答。每一个很短的词都有一个危险,你说了一个词,你以为别人理解与你一样,但有时不是的。我认为一个人最大的自由是怎样决定你自己的经历。同样的,我对孩子的期望,是成为一个心安理得的人,就是很平静,做什么都可以。一个人一定要做他自己,并且心安理得。而不是说——我是我,但我希望成为我父亲那样的人,那就不是心安理得。” 对于一些“抽象的问题”,吴晓莲总是美国式地说,这是一个哲学问题。面对她与父亲很不同的疑问,她的回答是: “我们在座有几个人很像他的父母?我觉得代沟的存在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我写这本书只是想理解上一代。但我不认为我们这个社会就应该抹平代沟,一代和一代就应该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历史的自然。” 更像是一个美国人 最初吴晓莲想写一本关于教育孩子的书,而独立出版人闻洁则建议她写一本关于父亲的书,她甚至对吴晓莲说,这是她作为吴敬琏女儿的历史责任。最终吴晓莲愿意尝试,这就是《我和爸爸吴敬琏》这一本书的开始,那还是2004年的一天。 此后,吴晓莲多次从地球另一边打电话给闻洁,她们在电话中不停地讨论甚至争论。有时对于两个个性都很强的人,讨论是艰难的。由于日夜颠倒,闻洁有很多次放下电话时,发现天就要亮了。 闻洁总结说,这场持续很长时间的讨论,是两种文化的冲突,吴晓莲给她的印象是更像是一个美国人。 这本书的写法很特别,采用了吴晓莲与父亲同年龄对比的结构方式。策划这本书的独立出版人闻洁对此进行了解释,她说,这一本书是一本家族史,吴敬琏有一个漂亮女儿,又是大家闺秀,如果不写,也很可惜。 在《我和爸爸吴敬琏》一书中,妹妹吴晓兰对姐姐做出这样的评价——“晓莲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她想做的事就要做成,也能做成。生了孩子后有很多感受,提笔便写了本畅销书《安安,乖!——我在美国当妈妈》。她自己觉得计算机落伍了,只上了两门课,就当上了一个公司的网管。她喜欢跳舞,就拜师学艺、刻苦练舞,参加全美业余拉丁舞Salsa比赛,又拿了第二名。” 吴晓莲承认她对跳舞感兴趣,但对妹妹的说法做出了修正。“我做的最有想象的事,就是去参加拉丁舞比赛,但不是全国第二名,是夺得了美国西南地区的第二名。以前上大学时就很喜欢,在美国是凭中国的底子,我很喜欢动身体的事情。” 在接受采访时,身高1米71的吴晓莲穿着一件特别的中式服装,她笑着解释说,“我买得最多的是衣服,剩下什么都不买”。她这件“漂亮”的衣服,是在北京秀水买的。为了拍照方便,她还和记者们一同挪起了沙发。 由于采访,耽搁了她的另一个约会。出了大楼的旋转门,两个孩子的妈妈——吴晓莲,出乎意料地跑了起来。你很难想象,她能跑得那样快,只一瞬,她就消失在另一栋楼的入口。好在,她的约会地点并不远。 (本文部分文字引自《我和爸爸吴敬琏》)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