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真沙头角就是沙头角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1日06:21 大洋网-广州日报

  

回归本真沙头角就是沙头角
中英街往日繁华似锦,今日落寞凋零。“被人遗忘的角落”

  中英街逐渐沦为

  “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如今,随着“自由行”、CEPA实施等两地人员、贸易往来的逐渐开放,赴港旅游购物已是内地寻常百姓可以轻易实现的事,中英街逐渐沦为“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其兴衰变迁,令人慨叹。

  衰落是回归正常结果

  中英街由兴至衰背后

  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

  其实,如同内地“友谊商店”的命运一样,中英街的繁荣是国家封闭落后的产物,衰落则是国家回归正常的结果。其由兴至衰的背后,正是中国改革开放风云激荡的历程,正是南粤大地发展狂飙突进的缩影。

  1987年的一天,家住广州市越秀区人民中路附近的肖强坐了几个小时车,来到了中英街。“很激动,自己到了香港了。”年轻的肖强当年在人潮涌动中挤来挤去,最终用几百块钱买了一个三洋牌收音机和一块电子手表。

  广州市民肖强:

  “香港货”已全无

竞争力

  1997年7月,肖强在家观看了香港回归仪式。他的三洋牌收音机还在用。“香港买的东西不错。”

  2007年6月25日中午12时,肖强从广州把车开到了中英街前。5分钟内,有三名小贩陆续走上来热情地向他兜售手表与黄色光碟,一名陌生男子问他“要不要去中英街?10块钱帮你搞掂。”他把车窗摇了上去,也把自己的脑袋摇了几下。“沙头角”三个大字下面,一排一排的旅客正在鱼贯进入中英街,记者也办好手续走了进去,前面的导游正在把旅客往一个内地金铺里带:“大家先进去看看。”金铺店员熟络地和导游打着招呼。

  “我们是合资的。”金铺店员说。游客再追问,店员又说:“我们是内地的。”

  游客三三两两,散落在中英街的石街上。挂着“金利”招牌的日杂小店老板则对着太阳光眯起眼睛,重重叹了一口气。

  随着港澳游的启动,特别是港澳自由行的开放,中英街引以为傲的“香港货”已全无竞争力。

  而今,中英街贸易的快速衰落,已呈不可挽回之势。拥有一天10万游客历史的中英街,去年录得的是黄金周一天1000人的流量。当地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曾经有一段时间在香港一侧真正由香港人开的店铺只剩下3家。

  深圳市民王闯新:

  只买速食面、药和洗头水

  家住盐田的王闯新,现在时不时还会去趟中英街。

  27岁的王闯新在深圳一个物流公司上班,有一个漂亮的1岁女儿。“一般深圳人现在去中英街都是买三样东西。”王闯新扳着手指:“出前一丁的速食面,还有洗头水,药。其他的怕是假货。”

  比起中英街,他更喜欢去位于香港粉岭的百佳买东西。“比我去深圳东门还近,来回车票30元,我买一条免税烟就赚回车票啦。”他所在的公司纳税300万,按规定有15个商务证件名额,一年内可任意去。

  “中英街现在超级冷淡。”王闯新说,基本上偶尔有一两个团去参观吧,单纯只是参观,以购物为主的现象已经不存在了。“里面的店面有6成已经关门,内地这边的店面估计有8成是关门的。”

  6月25日的中英街,似乎正在印证王闯新的说法。关门的店铺很多,“超级冷淡”倒还不至于。两个旅行团在里面散走。“买点药回去吧。”团友张先生说。他在中英街两边来回挪步,一边饶有兴趣地端详着手机——一过香港地界,他的手机就收不到信号了。“我从福建来的,这就算到了香港了,呵呵。”

  从入口进去,这条“一街两制”的小街街心以“界碑石”为界,街两边商店林立,右边是港铺,左边是内地档口。靠在右边的“泰日台”药品中心老板娘带着一点怨气地问记者:“我一天做几百块钱生意,你信吗?”“你看看对面内地的铺子,关掉多少了!”她说:“生意多差都好,卖假货骗游客的事情,我们是不会做的,货不靓不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