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万份读者疯了市场疯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1日06:21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两百万份读者疯了市场疯了
市民排队争购本报香港回归特刊的火爆场面。
两百万份读者疯了市场疯了
组版人员在紧张地组版(资料图片)。导语

  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997年7月1日当天,广州日报出版97版的特刊,在中国新闻史上创下了多项纪录,在社会上反响强烈。

  97版分3次出版:上午版、中午版、下午版,其中,当天即拼的版面就有24个,以滚动报道的形式,全方位报道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世界瞩目的历史事件。另外还提前制作了30多个新闻专版。特刊出街后,读者爱不释手,不到两小时就抢购一空。在读者的强烈要求下,此后的10天里,报社不得不一再重印,总量达到两百万份……97版特刊创造了新闻史上一个个奇迹,同时也开创了我国新闻史上的厚报时代。

  时任广州日报总编室主任、现任信息时报总编辑的周小元向记者讲起那段难忘的往事还兴奋不已。

  运筹帷幄:秘密会议定97版

  1997年4月,周小元作为当时的总编室主任,参加了一个仅有几个人参加的采编会议,议题就是关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报道。

  会上,副总编辑梁建中提出一个让人大吃一惊的方案——回归当天出97版。全国的报纸大多都在8个版左右,广州日报平时也在20个版上下,最多才出30多个版;出97个版,过去我们从来没有做过,国内也没有任何一家报纸做过,我们能行吗?我们的机器、发行、采编力量以及综合管理水平能行吗?经研究,大家认为回归当天活动很多,可以把新闻分三次滚动出版,解决印刷等方面的瓶颈问题。

  当时会议上又提出一个难题,就是报纸都是双面印刷,一张纸4个版,这样96个版正好用了24张纸,但剩下的一个版如何解决?当时梁建中提出了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办法,出一张铜版纸印刷的纪念性油画。

  赴港采访:就像干“地下工作”

  出97版纪念特刊的策划在出报前的一个多月就做了,但只有极少数几个人知道。

  周小元说:“5月底,我们从欧洲访问归来,刚抵达香港,就接到广州来的电话,通知我们中的几个人暂时不要回广州,留在香港办点事。我心里隐隐约约有种冲动:《广州日报》将有一个一鸣惊人的大动作!”

  随后,报社领导带了一批技术人员,大家商讨策划的最后落实。“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还在紧张地进行,香港还是在港英当局的统治下,我们这样神秘兮兮地在香港干事,颇有点干‘地下工作’的味道。”周小元微笑着告诉记者,“当时还没有流行互联网,大量有关香港的资料和图片都得靠记者、编辑从香港扛回来。”由于东西太多,一行人回广州过海关时,一个美编在海关被扣住,包被彻底搜查了一遍。

  决胜千里:“动静”结合编版面

  “当报社正式宣布要在1997年7月1日那天,分三次滚动出版97版纪念特刊后,我才真正觉得作为总编室主任,已经没有退路了,死也要死一回!回忆起随后的几天,我的灵魂和肉体仿佛彻底分离,肉体有时感到难以支撑,但灵魂却令我一直沉浸在期待、焦虑、疲惫和兴奋之中,仿佛有使不完的劲。”

  据周小元说,97版纪念特刊,是结合“动”与“静”来编的。所谓“动”,就是根据交接仪式过程发生的种种新闻,给予及时准确的报道,这“流动”的新闻是不能预测的,但有新华社的电讯稿,有派出的采访队的稿件,问题不大;所谓“静”,结合交接仪式的每一个进程,介绍有关新闻历史背景,比如香港是怎样被割让出去的,英军第一次进入香港是选择哪个口岸哪条路线的,这是有资料可查,可以预先安排版面去做的,这也问题不大。

  但有的新闻属“动”、“静”兼备,如香港特区新的护照得到多少国家的承认,要介绍有关国家的资料,要将它的国旗制成图片排上版面,这是一个直到7月1日那天前,也随时会有变化的新闻。新闻的每一次变化,都牵涉到版面的变动。“我们把部门的编辑分成两组,因为要出上午版、中午版、下午版,而且第二天的报纸也要正常出版,编完一个版休息一下,就继续编下一个版。”周小元说,“作为报纸编辑,平时不可能如此高强度地工作,但这回大家都豁出去了。”

  燃眉之急

  奇迹化解

  6月30日晚,广州日报夜班编辑办公室里已坐满了人。大家紧盯着电视荧屏,看到江泽民、李鹏等国家领导人已飞抵香港,交接仪式前的活动开始了。一边看,大家一边讨论和构思新闻版该怎样做,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有些版已经拼出来了。

  到了7月1日零时,五星红旗在会展中心升起来。周小元回忆说:“我当时想,把这张最重要的照片拿到手,我们97版的上午版基本就成形了。”

  整个97版的封面就是要五星红旗升起的这张照片。“新华社的照片来了没有?”“来了。”“快,上版!”编辑们都以习惯了的规程和速度去做他们的事,谁料想此时有人大喊一声:“糟了,新华社发来的照片像素太低,放大成封面根本看不清。”

  周小元马上叫人与香港联系,心想:我们不是派人去了吗,也许他们有办法搞到照片。但转念又想:这个“也许”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因为按当时的严格规定,《广州日报》的记者是进不了会场的。

  “不久,香港那边传话来了:我们的摄影记者林岗说,行!我们拍了。过了一会儿,香港那边果然传照片过来了,一看,真是大喜过望,不但图像清晰,可以放大做封面,而且抓拍的场面视觉效果更好。”周小元说,“这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发行员大战三天不回家

  报纸采编工作做好了,还要印得好。本报印务中心当时还没有搬到现在世界一流的新印务中心,为出97版,当时印刷车间4台印刷机日夜连续运转,中心180多名职工和印刷机一样,都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印务中心从电脑排版、扫图、制版、印刷的各个环节通力合作,由于工作量是平时的很多倍,很多同志都主动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通过各个环节的员工的通力合作,印务中心为97版的出版赢得了主动。

  报纸及时送到读者手中,才算最后完成了整个“生产流程”。为了完成比平时多几倍的工作量,发行公司人员连续3天不回家,每餐一个盒饭,睡眠也只是在凌晨轮流打盹。

  报社大堂堆满报纸

  现任本报发行公司工会主席的谭荣龙,曾担任1997年香港回归97版时发行处业务部经理,是97版特刊发行的总调度。 “当时广州日报社仅有4台印刷机,印刷能力极为有限,而且其中3台已有近十年历史,当年6月印务厂对印刷机进行全面检修,距离七一还有一周时间,印刷厂开始24小时开机提前开印97版的部分版面。”他回忆道,当时报社位于槎头的新印务中心还未建成,位于人民中路同乐路总部的场地有限,结果整个报社所有可以用的非露天场所都用来存放印刷好的报纸,“报社大堂甚至连电梯旁都挤满了报纸,只留下一条过人通道。”

  发行员提前3小时送报

  真正的发行大决战是从7月1日凌晨2时开始,全报社总共1千多名发行员工全部集结待命,这比正常送报时间提前了3个小时。先是将当晚赶印的即时新闻纸与事先印好的报纸分批人工打包(当时还没有自动打包机器),一吨半的小货车将打包好的报纸分送珠三角城市及广州本地各个发行站。但没有想到,刚刚到了早上9时多,广州本地多数报摊的当日报纸都告脱销。

  谭荣龙说,当时真的就是像在打仗,印刷厂仍然人歇机不停地抓紧印刷,过了中午当天滚动印刷的第二版出厂,发行员工随即迅速开始当天的第二战役。

  据他介绍,当时《广州日报》每日发行量在40~50万份之间,原来估计当天的发行在80万份左右,谁也未能预料到会反响这么强烈,“当天不少报摊打电话来说早上八九时报纸就被一抢而空。”有的批发商被逼无奈只得找上报社,甚至求我们给他报纸。随后,位于人民中路的广州日报社被市区各地赶来的读者围得水泄不通。谭荣龙回忆道,由于聚集的读者太多,甚至惊动了公安部门。

  谭荣龙说,97版后,《广州日报》在珠三角的发行量急剧增长,在1998年本报新印刷机投产之后,日均发行量很快就破百万份大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