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风波不断我自无愧于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1日06:21 大洋网-广州日报

  

十年风波不断我自无愧于心
罗范椒芬十分儒雅亲切。
十年风波不断我自无愧于心
6月20日,香港廉政专员罗范椒芬表示已正式向行政长官曾荫权请辞。6月23日,国务院公布了包括廉署专员在内的第三届香港特区政府新班子的任命。新班子今天起履行职责后,罗太将告别其廉署专员的职务。曾荫权曾表示,绝不怀疑罗太的个人诚信,她的离开是政府和香港的损失。在接受本报特派记者的专访中,罗太不仅总结了香港廉署这个“金漆招牌”的10年变迁,也回答了香港的清廉在回归后有否变质的质疑。

  回归十年来,香港市民对廉政公署的支持率正逐年升高。2006年,我们得到了99%的市民支持,80%的市民表示愿意举报贪污,80%的市民认为廉政公署是不偏不倚的,市民举报中73%是署名举报。

  我的座右铭是: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我以前的上司教过我:对待那些位高权重的人不能阿谀奉承,要讲真话;做事要大公无私、不偏不倚,不能畏惧权势。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立场。

  作为香港ICAC(廉政公署)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廉署专员,上任不到1年的罗范椒芬显示出不输须眉的气概和热诚。专访中,关于廉政公署这10年的发展数据,她张口就来,准确细致,结论干脆利落。

  谈回归:

  “我们得到了99%的市民支持”

  记者:回归那天的情景,你还记得吗?

  罗范椒芬:回归前,我担任香港行政长官办公室主任。如果你问我十年来最难忘的时候,我一定会说是1997年6月30日晚上到7月1日交接的时候。当零点时升起国旗和区旗时,那真是这几十年来最激动的时刻。

  记者:回归前,有很多人担心香港贪污会变得严重。那么事实是怎样的呢?

  罗范椒芬:1997年,著名国际反腐组织——透明国际公布的“清廉指数”中,香港在全世界52个地区中排名第18位,2006年,“清廉指数”包括163地区,香港排行15。在亚洲地区,香港位列第二,排在新加坡之后。

  10年前,私人企业和政府、公营机构的贪污案件大概各占一半。但是2006年数据显示,关于私人企业贪污的投诉占了61%,投诉政府的大约占33%,投诉公营机构比如电信公司的大约7%。1974年,香港警务人员的贪污是非常严重的。警务人员的贪污案件当时占总贪污案件的40%左右,而现在只占8%。可以看到,政府

公务员贪污的情况是越来越少了。

  记者:廉政公署的工作在这十年中有没有发生变化?

  罗范椒芬:回归十年来,香港市民对廉政公署的支持率正逐年升高。2006年,我们得到了99%的市民支持,80%的市民表示愿意举报贪污,80%的市民认为廉政公署是不偏不倚的,市民举报中73%是署名举报。我们可以交上一份让人高兴的成绩表。(笑)

  记者:回归十年,你记忆中最悲伤的一件事是什么?

  罗范椒芬:非典时我还在教育部门,如果学校发生情况的话,要考虑什么时候该停课。如果停课,就会影响到学生,会引起恐慌。但也有骄傲的时候,香港人可以团结起来。也有伤痛的时候,看到太多家庭因为非典被拆散。

  记者:你自己的十年又是怎么过来呢?

  罗范椒芬:这十年,我变化很大。回归前,我是“三位一体”政体下的官员,回归后,我在运输部门工作,近8年则埋头进行教育改革。

  教改是史无前例的改革,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加强和外界的交流和沟通。本地、内地、海外的专家都参与进来。做公务员这么多年,规模这么大、影响如此广泛的改革,我都没有做过。中间有风波,但整体来讲,进步还是很大。

  谈两地:

  “内地很难完全复制香港反贪模式”

  眼下内地“国家预防腐败局”成立在即,标志着打击腐败“从源头治理”的落实,中国内地的反贪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之中。而回归后的香港ICAC,就如一面越来越清晰的镜子,除了提供典范以外,又是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记者:回归初期,相继有来港上市的国企和民企爆出贪污丑闻,上海地产的毛玉萍成阶下囚,中银(香港)前总裁刘金宝在内地更被判死刑。这些事件会不会影响到香港的廉洁环境?

  罗范椒芬:回归初期,两地公司的行为方式很不同。我们处理的案件多是1999年、2000年、2002年来港上市的公司“犯”下的。目前这个领域大家正在增加关注,在这些方面也逐渐与国际接轨。近年来,类似的案件已经减少了。对于内地来港上市的公司,我们会密切接触。此外,我们还和内地证监局积极合作,向北京、上海等地上市公司介绍经验。过去3年,廉署曾为逾130间内地来港上市公司安排防贪讲座。

  记者:回归以后,跨境犯罪是否也增多了?

  罗范椒芬:关于跨境,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如果香港人在内地犯法,就可以当作内地的贪污案件。但公务员不同。如果香港公务员在内地触犯香港的反贪污法例,我们可以在香港控告他。我希望香港的生意人不要在内地知法犯法,也希望两地政府加强沟通,避免贪污发生。

  记者:粤港在反贪方面有没有什么合作?

  罗范椒芬:从1997年到2006年,内地检察机关来港400多次,会见证人约700人,我们到内地240多次,会见证人330多人。年初时,我曾到北京等地,高检和广东省检察院对这种合作都很支持,广东方面也有人来香港,和我们一起制定了一个框架,希望今年能制定一份新的两地防贪资料册给跨境商人参考。

  记者:在和内地的合作中,你觉得两地在反贪认识和做法上有哪些不同?

  罗范椒芬:从反贪方面讲,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如果说有什么不同,我觉得两地在法规上有点不一样。内地往往会规定一条标准线,比如多少钱以下就不做处理。但香港不同,我们是“零容忍”。比如贪污,哪怕贪再少的钱,都是错的。去年,香港城市大学一名内地博士生用一万元买试卷,被判监禁6个月。犯了事,我们要惩罚,但事后我们还是很宽容的,不会因为她有案底,就遣返她。城大还安排那个学生继续回学校读书。

  记者:你觉得内地有没有可能复制香港的反贪模式?

  罗范椒芬:大家都讲源头治理。但在结构上,我认为很难完全复制。香港有香港的政治制度,权力不集中,如果要收买就要收买整个部门,这样成本太高,降低了行贿的可能性。

  记者:关于反贪,我们常说“高薪养廉”,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罗范椒芬:高薪未必养廉,但薪酬一定要让人有一个一般的小康生活。关键是制度上做到透明、公平、权力分散,让人不敢贪、不能贪。

  谈个人:

  “多年没做家务曾是烹饪高手”

  罗太正式递交了辞呈,但是她在公开信里说,自己是“关掉一扇窗,打开一道门”,她为自己的公务员生涯画上句号,却又同时展开了人生另一篇章。从事了多年的教育工作,仍是她心底最向往的未来。

  记者:在过去十年中,你的直爽性格也曾带来一些麻烦。有否想过改变性格?

  罗范椒芬:干吗变化?我的座右铭是: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我以前的上司教过我:对待那些位高权重的人不能阿谀奉承,要讲真话;做事要大公无私、不偏不倚,不能畏惧权势。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立场。我的父亲是很正直的人,也教我做人要正直。

  记者:十年来,你身上的风波不断,如2006年年初的“倒罗潮”和最近的“教院风波”。

  罗范椒芬:每次风波后,我都收到更多支持信。这些市民寄来的支持信,是我最宝贵的财富。至于家人,更是百分之一百二十地支持我。

  记者:在政府辛苦工作这么多年,又经历这么多,家里人会不会有意见?

  罗范椒芬:投身教育界时,我的两个孩子都已到国外读书,所以才有更多的时间放到工作上。我的先生是医生,一直很支持我。我很多年没做家务了,以前还是烹饪高手。

  记者:下一个十年有什么打算?

  罗范椒芬:我服务香港三十多年,退休后真的希望为国家做点事,希望为青年人做点事。教书也可以。

  罗范椒芬

  因“教院事件”执意辞职的罗范椒芬出身名门,先祖是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范钦所建的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她的兄长范鸿龄是香港十大超级“打工皇帝”之一,现职中信泰富董事总经理。

  罗范椒芬近年风波不断,尤以2006年年初的“倒罗潮”和今年的“教院事件”为代表。2006年年底,罗范椒芬进入香港廉政公署,成为香港有史以来第二位女性廉政专员。2007年2月,已经离开教统局的罗太被指曾经干预学术自由。虽然“教院事件”调查委员会认为罗范椒芬的要求出于善意,香港学术自由并没有受到负面的影响,但罗太执意辞职。

  风风雨雨过后,罗太还是相信会有彩虹。“我要保持自我。我的座右铭是: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记者手记

  谁说做ICAC的

  都不斯文

  一件淡雅的丝质旗袍,米色的外套,齐耳短发。这样的形象,让人很难把她和那个廉署专员的硬朗职位联系起来。但对此罗太笑笑说:“谁说做ICAC的都不斯文。”

  她的形象在媒体中是过人的硬朗,但人到跟前,才发现是一位如此儒雅亲切的中年女性。她很爱笑,说到自己大学时厨艺了得能一个人煮10多个同学仔的菜肴时会笑,说到自己的老公多么支持自己从政时会笑,说到自己和“打工皇帝”的兄长互出主意时会笑。

  她说,历练会使人强壮,我深以为然。在公务员生涯中的32年,前一大段路她顺风顺水,也曾是港人心目中品行优异、兢兢业业的官员之一,风波在从政后半段才密集袭来。言谈间她提到自己的父亲,“他是很正直的人,原则性很强,我和他一样。”末了,才幽幽地说一句,“但是,也许我不能适应这个社会?”

  文/本报特派香港记者 邱瑞贤、李颖图/本报特派香港记者 王燕责任编辑:胡俊美术编辑:周振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