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哥名导唐季礼:下一个十年 我要做邵逸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1日06:21 大洋网-广州日报

  

帅哥名导唐季礼:下一个十年我要做邵逸夫
有人说,唐季礼是香港导演里面最帅的。
帅哥名导唐季礼:下一个十年我要做邵逸夫

  香港电影圈流传着一个很悲情的故事——2001年年底的一个晚上,一位老导演在一家酒吧里过生日。他收的7个徒弟中的5个忽然双膝跪下,哽咽着说:“师傅,这一行实在没办法混了,我们要找别的生路。”那一年很多人都说,香港电影完了。香港回归十年,恰逢香港电影正从低谷中走出。导演唐季礼是回归前后最早到内地投资的香港电影人之一。巧的是,回归十年恰恰是唐季礼转战好莱坞之后回归中国的十年。

  我一直当自己是中国人。我从小就不认为要有分别,包括台湾也好、海外华人也好,我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要分呢?不管生在哪里,我们都是中国人,流着中国人的血。

  我希望到2010年,可以从导演变成制作人,我希望像邵逸夫、何冠昌创立一个影视制作公司,不单有制作,还有人才培养。2010年后,我希望能够在中国做一个环球片场。

  谈回归:

  “回归是人生进程一个催化条件”

  《红番区》、《简单任务》、《超级警察》,这些专属唐季礼的作品,内地观众应该都不陌生。三部片打破了华语电影海外上映的票房最高纪录,也奠定了唐季礼在好莱坞的地位。可是他却在炙手可热之时回到内地投资。

  记者:1999年,你从好莱坞回到上海。你是比较早到好莱坞去闯的导演,而且也很成功。为什么会选择回来,而且还一头冲到内地?

  唐季礼:1995年我拍完《红番区》、《简单任务》。记得《红番区》在内地播映,每张票才10元,放映了10天就冲过亿元大关。1995年《简单任务》上映后刷新了《红番区》的纪录。这给了我一个信息:其实中国人的电影市场不在香港,而在内地。可以说,《红番区》的票房收入是我回国的直接动力。

  1999年,我回国参加“二十一世纪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国际研讨会”。当时,龙永图说了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他说,国家需要像你们这种双语人才,有好莱坞的经验,又懂得西方文化,希望你在海外发展学习,然后回来祖国。就这一句话,我回来了。

  记者:你之前说过,小时候在香港看李小龙的电影,看到李小龙把“东亚病夫”的字撕下来塞到日本人嘴里的时候,全戏院的人都会站起来鼓掌。那时,大家对于自身的认同是香港人,还是中国人?

  唐季礼:其实,我一直当自己是中国人。我从小就不认为要有分别,包括台湾也好、海外华人也好,我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要分呢?不管生在哪里,我们都是中国人,流着中国人的血。

  记者:回归这十年,在你的人生中占据什么位置?

  唐季礼:我入行快28年了。每10年是一个阶段。从1979年开始,前10年我是一个基本的工作人员,从做武行、唱机、编剧到做武术指导、导演。从1991年到2000年,我从一个新导演到破票房纪录,闯入好莱坞,离开好莱坞。第三个10年,我拍《雷霆战警》、《神话》,要做影视学校。回归对我的人生进程来说,是一个催化的条件,推动我往前走。

  谈香港:

  “人才回归未来十年电影会复苏”

  与上个世纪80年代相比,今日的香港电影显然风光不再。关于衰落原因,无数的电影研究者都在作自我的分析。但是在唐季礼看来再简单不过,而且他还断然作了“下个10年一定会复苏”的结论。在对香港电影前景的喧嚣争论中,他选择了一个更为开阔的角度。

  记者:有人说,香港电影这十年处于低谷,港片在内地的风光不再,你怎样看?

  唐季礼:香港电影衰落主要是因为人才外流。我觉得未来十年会逐渐复苏,因为那些外流的人都回归了。10年前,徐克、李安、成龙、李连杰、杨紫琼都走了,离开后,本土制作少了,下滑比较明显。这十年,出去闯的人都学习回来了。未来十年,中国电影会飞速发展。大家都会明白,好莱坞是“留学”的地方,不是我们长远发展的根据地,根据地还是中国市场。

  记者:如果说香港电影正在逐步复苏,你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唐季礼:最大的挑战从来都只有一个。任何地方的电影成长都要靠本土市场,香港本土市场只有600万人口,本土市场太小了。

  记者:像《黑社会》等部分电影进入内地很困难,内地审查制度要求进行大篇幅的修改。你对此怎么看?

  唐季礼:从来香港电影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都会面临被剪掉的问题。作为制作人应该根据市场调整。不能把责任推到对方去。你打美国市场,要按照美国市场的口味量身定做。韩国打中国市场,也要看中国市场的口味。

  谈电影:

  “香港电影台湾电影都是中国电影”

  在唐季礼看来,与他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是,他认为根本没必要划分香港电影、台湾电影和大陆电影。因为面对着融合大势,大家的共同对手只有一个——好莱坞。

  记者:回归十年来,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也不断融合,两者有无竞争关系?

  唐季礼:不论是大陆、香港、台湾,其实大家的对手都是好莱坞电影。像韩国一样保护本国电影,很对。保护是被动的,主动的是要提高本土制作水平。最主要是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中国人的市场打开,给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台湾电影一个最大的、最好的发行市场。我们要认同这个行业对一个国家和人民的影响之大,就像爱看李小龙电影的人都会爱国、正义。

  记者:你说中国电影不应再划分为香港电影、台湾电影和大陆电影,为什么?

  唐季礼:从1999年起,我就认为,中国电影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香港电影、台湾电影都是中国电影。既然都是中国电影,我们就不应该去区分,不应该有限制。CEPA实施后,现在纯港产电影不再占进口片配额,但是在分成上面还是与本土电影有所不同,仍然按照进口电影分成。这些问题,都要解决。

  记者:据你观察,内地电影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唐季礼:内地电影最大的问题是盗版。

  记者:说到市民买不买盗版,这是个比较复杂的心理问题。你本人看过盗版吗?

  唐季礼:我自己看不看盗版?说没看过是骗人的,不过有时候买的我都不知道是不是盗版。政府现在已经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我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

  谈人生:

  “希望到2010年从导演变制作人”

  从香港到好莱坞再到上海,唐季礼每一个重大决定都下得干脆利落。他说自己是一个很有计划的人,对人生中的每一个10年,都有着明确的规划。而香港回归这一条件,是这些人生进程中最好的催化剂。

  记者:这十年来,你在拍电影方面的投入是不是非常高?

  唐季礼:的确10年来的投入非常高。我要为将来准备,要做影视投资管理人员,不是一线打仗的导演。这些年的投入可能会是一个负担,可我是看长远。我拍一部《神话》也赚很多钱啊,(笑)我也投资了餐饮、电脑科技公司,退休后靠这些餐厅就可以了。

  记者: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日记》据说你还在筹备之中,有人说会赔本。

  唐季礼:拍《日记》是我个人喜好,一定要拍。

  记者:有报道说,上学时,你的中国历史成绩最好。你骨子里是不是一个很传统的人?

  唐季礼:我喜欢中国历史故事,你看我拍《花木兰》和《神话》就是反映。10岁时,我有一个中文老师写出的字像印刷一样。回家以后,我就赶紧学写字。父亲当时还买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给我。

  记者:下一个十年,有什么计划?

  唐季礼:我希望到2010年,可以从导演变成制作人,我希望像邵逸夫、何冠昌创立一个影视制作公司,不单有制作,还有人才培养。2010年后,我希望能够在中国做一个环球片场。

  唐季礼

  有人说,唐季礼是香港导演里面最帅的。可这个彬彬有礼的帅哥却偏偏是个拍武打片成名的高手。回归十年,是香港回归,也是他的回归。两者的回归轨迹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地吻合。

  他出生在香港,自幼崇拜李小龙。艺术生涯开始于1979年。在邵氏、嘉禾等影业公司,从武师替身、场记、编剧做起。1990年,自组公司投资拍摄《魔域飞龙》一举成名。1996年,前往好莱坞发展。之后,选择了内地作为主战场,并逐渐向幕后转移。2005年,编剧、导演《神话》,首次打破了我国国庆档期不过亿元的“神话”。与此同时,他在内地投资的11家餐厅和电脑科技公司也走上正轨,就连广州的蕉叶屋餐厅,也有他的股份。

  记者手记

  不喜欢浪费的唐老板

  连一碗汤都不愿舍弃

  知道我们要去专访唐季礼,人人都会先笑一个——大帅哥啊。见了面,果然很帅。只是岁月毕竟不饶人,帅哥人到中年,难免在意身形发胖。请我们吃饭,到尾声时他一边侃一边把一碗

西红柿海螺汤喝得底朝天,旋即却又后悔不迭:“我总是忍不住吃得太多。”还是助理善解人意,悄然把桌上剩下的菜全部分到我们各人碗里,“不要让老板看见,他不喜欢浪费。”

  我忍俊不禁。经过岁月的磨砺,唐帅哥的身板肩膀确实越来越宽阔厚实了,但其实还没到影响形象的地步;可贵的是不喜欢浪费食物的习惯和他长年在娱乐圈里浸泡的日子显然不太相符,不免让人倍觉敦实,须知道,圈子中的浮华之气岂是那么容易退避三舍的?在大多数明星食不厌精的时候,号称想做邵逸夫的唐老板连眼前一碗汤都不愿舍弃。

  当然,毕竟是娱乐圈中人,唐导演在人前依然喜欢被称为帅哥。

  文/本报特派上海记者 邱瑞贤、李颖图/本报特派上海记者 王维宣责任编辑:胡俊 美术编辑:万新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