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文化厅副厅长:粤港文化同根同源共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1日06:21 大洋网-广州日报
广东文化厅副厅长:粤港文化同根同源共发展
广东文化厅白洁副厅长

  在香港回归10周年纪念日前夕,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广东省文化厅分管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白洁副厅长,了解到了回归10年来粤港两地的文化交流所取得的成果。

  记者:自2002年起至今年,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已经举行了8次,您能否介绍一下这一政府文化交流机制建立后,取得了哪些方面的重要成果?

  白洁:粤港澳文化合作交流机制建立后,三地在演出节目、文化资讯、文博合作、图书馆数字化联网、粤剧艺术推广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6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粤港澳三方在广东凉茶和粤剧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工作上联手进行申报工作,推动广东凉茶和粤剧入选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港澳三方取得共识,将分享“文化创意指数”的研究与成果。三方同意以“5C”理论作为深入研究的基础,另外认同三地对文化及创意产业有不同的定义,希望可厘定一套统一的数据搜集方式和标准,并采用相同的文化语言和定义,共同研究三地的文化及创意产业。

  引进更多港澳优秀演出进广东

  记者:在三地的合作项目中,广东将主要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

  白洁:就目前三地合作的领域来看,广东的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

  演艺人才交流与节目合作方面。广东的传统艺术如戏曲、民乐、杂技、木偶、舞蹈等有较充足的人才,在师资、教学、培训、实习等方面有较好的条件,可以为港澳提供人才培训以及艺术创作服务。节目合作方面,主要是指演出市场。广东演出市场在内地起步早,目前发展相对成熟,是内地重要的演出市场之一。因此,广东在与港澳加强节目合作的过程中,将以自身广阔的市场为后盾,通过增加场次,与港澳分担演出成本等途径,引进更多港澳及国外的优秀演出。同时,广东也积极创造条件,推出广东近年的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如《风雨红棉》、《十三行商人》、《傻有傻福》等赴港澳演出。

  弘扬粤剧艺术方面。粤剧是粤港澳三地居民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而广东是粤剧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根深叶茂,在继承与发展方面也有较清晰的脉络。因此,广东在弘扬粤剧艺术方面也是要义不容辞地挑起重担。

  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目前粤港两地在演艺娱乐、印刷、动漫、影视制作等方面的文化产业合作日益深化,香港负责有关创意和设计,广东负责文化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制作,双方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共同打造、完善大珠三角地区的文化产业链。

  另外,由广东提出来的图书馆、博物馆联网方面,建立信息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

  三地联手传承岭南文化

  记者:香港回归10年,您觉得粤港两地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白洁:粤港文化合作是基于不可分割的地缘、血缘、史缘等关系的文化合作,我们在交往中联络了感情,增进了了解,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为更长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一批由粤港两地文化行政部门策划组织的演出、展览项目丰富了两地人民的文化生活。

  从更深远的角度来看,我们通过文化合作,贯彻中央关于内地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要求,为实现“文化认同、人心回归”,维护和促进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经济社会文化的稳定协调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粤港澳文化合作为整合大珠三角地区文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性,让人们看到了大珠三角区域文化共同繁荣的光明前景。另一个就是如何将两地共同的文化传统延续下去,通过三地联手努力,使得我们的岭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人的手中得到传承,并且通过三地的互补效应,避免文化资源被重复浪费,从而使得合作成果呈现出放大效应。

  香港与广东,有着同根同源的文化背景,两地的文化交流历来都非常活跃。2002年,粤、港、澳三地文化部门共同举办三次粤港澳文化合作高峰会议并在第三次会议上正式签署了《粤港澳艺文合作协议书》,标志着粤港澳三地的文化合作机制正式确立。此后,粤港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改变了原来单一的民间文化交流的方式,使三地的文化交流进入了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交流并存的多元立体局面,为实现"文化认同、人心回归",维护和促进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经济社会文化的稳定协调发展作出了贡献。

  粤港文化交流

  十年大事记

  广东与香港文化交流历来比较活跃。从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两地双向文化交流共3455批,36064人次。其中,香港来访团组共1580批,8251人次,占入境文化项目总批次的40.2%,总人次的13.9%。广东赴港团组(出访交流)共1875批,27813人次,占出境文化项目总批次的58.4%,总人次的56%。

  1.与香港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系列活动。1997年7月,广东省在“七一”前后派出了粤剧、音乐、艺术、舞蹈等团组赴港,与香港各界人士共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活动。

  2.确立粤港澳文化合作机制

  2003年8月第三次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在广东省召开,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在会议上作了讲话。这次会议三方正式签署《粤港澳艺文合作协议书》,标志着粤港澳三地的文化合作机制正式确立。

  3.2004年7月,粤港两地成功举行了“粤港青年文化之旅”活动,增强了香港广大青年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

  4.2004年,广东与香港两地合作举办了“香港青年音乐营”活动。

  5.自2004年起,粤港澳三地每年联动举办“国际博物馆日”、“粤剧日”和“文化遗产日”活动。

  6.2005年7月广东省文化厅组织广州杂技团一行90人赴香港举办“粤港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演出2场大型杂技团《金木水火土》。

  7.2005年三地四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深圳市图书馆、香港公共图书馆、澳门中央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库联网、查询中编码问题已经解决,各自建立了参考咨询网页,并实现了相互连结。粤港各自成功举办了“世界阅读日”活动,举行阅读报告比赛。

  8.筹备三年的“东西汇流——粤港澳文物大展”于2005年底至2006年中先后在香港、广州、澳门成功举办。

  9.2006年8月,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粤港澳演出经营管理”系列讲座,分别在广东省东莞市、广州、深圳、香港、澳门、新加坡举行。

  10.2006年12月25日至29日香港青年交响乐团一行90人来粤交流演出,该团与星海音乐学院、深圳艺校爱乐乐团、中山市青少年交响乐团合作,在广州星海音乐厅、深圳大剧院、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演出共3场,创下了舞台上演奏人员最多的纪录。

  11.粤港澳三方按照《三地市民艺文消费行为调查计划的实施方案》于2005年8月至10月期间,分别进行了市民艺文消费行为调查工作。2006年,粤港澳三地的市民艺文消费行为调查计划完成,形成的《调查综合报告》供三地相互参考。

  12.2004年4月,正式开通了“粤港澳文化资讯网”,促进了粤港澳文化信息的互通。2006年,三方达成共识,共同出资建设“粤港澳文化资讯网”统一发布平台。

  13.三地联手成功向国家文化部申请“粤剧”、“凉茶”列作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今后向联合国申遗的工作奠定基础。

  14.广东舞台艺术精品舞剧《风雨红棉》、话剧《十三行商人》先后赴港演出。

  15.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文博会”),从第二届起,定于每年在深圳市举行,香港艺术发展局连续两年组团参加两届交易会;在广州举行的音博会,香港也一直组团参加。

  16.2007年6月23日,为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粤港澳三地名伶在香港同台演出。

  (注:以上数据由广东省文化厅提供)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