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申名”传承历史:陶冶身心的文化洗礼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1日09:10 无锡日报

  市民齐先生,准备在暑期带儿子到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看看。当利用暑期出国修学、到香港迪斯尼乐园游玩等名目繁多的暑期旅游线路让学生们的选择变得越来越丰富时,齐先生却想让二年级的儿子通过与老仓库、旧机器的对话中,感受一下本土文化的精髓和身为无锡人的自豪。

  在无锡“申名”的过程中,一批历史文化遗存得以保留下来,市民的文保意识得到加强。通过保护、修复,城市中的古迹越来越多,文化景观越来越多。伴随着城市魅力指数的上升,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在更新、文化自信心在增加,文化归属感更加清晰。传承历史,使整座城市经受了一次陶冶身心的文化洗礼。

  刷新文化认识许多城市的经历告诉我们,“申名”不仅会让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更加清晰,更会使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得到更新。

  “无锡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仅是为了一块牌子,而是以此作为载体和抓手,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一笔丰富的历史财富,让无锡成为一个有文化魅力的城市”,几年的“申名”,使无锡有了新的认识;无锡把“申名”作为一个载体,重点把吴文化、工商文化、运河文化作为最具特色的亮点,加以发掘、整理,使无锡地域文明的内蕴更丰厚,更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增加了具有独特价值的文献、史迹和可供珍藏的沧桑记忆,这是对城市文化的认识;所谓的文物,已不仅仅以年代的久远来论定。只要对历史前进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都是“申名”时拿得出手的“硬件”,这是对文物的认识。

  这种认识上的转变,使无锡坚定了打造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综合

竞争力的决心,在以文化为媒进行城市推介时,底气更足、更加自信。

  提升文化自豪感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中的旧机器,见证了无锡在近代民族工商业中迅速崛起的辉煌一段,成为齐先生对儿子进行“爱家乡”教育最好的去处之一;阿炳故居中,悠扬的《二泉映月》吸引着无锡人在“五一”长假期间排队前去倾听;2007吴文化节期间,“江浙沪锡剧票友大赛”充分展示了锡剧的魅力,分设于江、浙、沪14个报名点共有868名锡剧爱好者报名;惠山民俗文化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一日内引来20万民众“轧闹猛”……

  这样的文化现象,这样的文化盛况,在无锡不时上演。无锡人的城市自豪感,不但在经济建设中得到满足,还从文化建设中找到感觉。近两年,无锡由于重视文化建设,一批批文化项目在加速推进,一处处名人故居被保护、修复,一个个文化景观不断增加,城市的文化氛围日渐浓郁,市民的文化意识、品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自豪感不断增强。

  通过“申名”,“无锡文化底蕴不深”的认识误区被纠正,通过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市民的文化自豪感得到提升,整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力在提高。

  定位文化归属感4月30日,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在无锡奠基。“我本想把这些东西送给国家体育博物馆,但无锡有这个主题馆,还是留在家乡吧。”何振梁,这位从无锡走出去的“奥运老人”,决定把自己与奥运相关的珍贵收藏,献给家乡;80多岁的吴坤生老人,一位普通的荡口人,在报纸上获悉荡口古镇修复的消息后,十分激动。这位荡口古镇的邮递员,对古镇的情况如数家珍,尽管年事已高,却让儿子通过种种方式联系上记者,一定要为古镇的修复出力,原因只有一条:“因为我是荡口人,对家乡有感情”;锡山区的刘先生,向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捐献了5万元,当媒体要采访时,他却婉言谢绝:“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目前我有这个能力,出一点力是应该的。”这是一位普通市民的原话,朴素而令人感动……

  从名人,到百姓,那份文化归属感,使他们把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彰显家乡文化特质当作己任,使无锡在全球化时代里能保持城市个性、永葆城市魅力。

  “申名”,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城市的文化品味,改变着市民的文化意识,让城市和这里的人们更有文化归属感,从而自觉加入到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