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创业富民创新强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4日11:26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 黄俊英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浙江,坚定不移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这是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要求。浙江在改革开放近30年的实践中,之所以能创造中国版图上的经济奇迹,也正是基于浙江人民勇于创新,善于创业。而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还是要依靠浙江人民的创新创业。

  创业,富民之本

  创业是发展之基,富民之本。

  民为本、立足全民创业、着眼民众富裕,“民本经济”一直是浙江经济的精髓。过去的五年,浙江的辉煌成就有目共睹。浙江是全国率先进入人均GDP3000美元发展时期的省份;是全国第四个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的省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2年列全国各省区首位……现如今,浙江又提出了要在下一个5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0元的“富民”目标,那么,如何破解老百姓的民生问题,成为“富民”这个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难点所在。

  “农民是经济建设的主体,农民的创新、创业为浙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浙江省农办副主任顾益康说,浙江的三农工作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浙江农民人均收入位居全国第一,乡村企业各项指标全国第一。“没有农民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发挥创新创业精神,就没有浙江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

  “创业富民,说得真是太好了,我们村就是走这条路才富起来的。”第一批从事“农家乐”创业的临安白沙村村民夏玉娟说。从年均人收入只有800多元发展到如今年人均收入1万多元,白沙村经历了卖山头、卖山货、卖生态三个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白沙村村民90%的经济收入来源于砍柴、烧炭、卖木头,虽然累死累活,年均收入却只有800多元。更可怕的是,由于农民过度采伐森林,大批天然林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生态环境恶化。这种靠砍伐柴木为生的发展方式,当地人叫卖山头。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白沙村村领导多次到外地调查、找市场,终于找到了一条对笋干、山核桃、茶叶、高山蔬菜进行开发的新路子。同时该村在全县率先提出禁止烧木炭,采取措施封山育林,全面保护森林资源。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考察白沙村时,充分肯定白沙村开发非木质资源的做法,同时提出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开发生态旅游,这给白沙村人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1998年,该村引进资金,开发临安市生态旅游的首个景点太湖源景区,深受江浙沪等大中城市居民的青睐。2004年,白沙村人结合生态旅游,大力建设农特产品市场、茶室、饭店、旅游等配套服务设施,开发旅游配套产品,并成功开发了“农家乐”旅游新项目。如今,白沙村从事“农家乐”的农户达到70多户,年接待游客达10多万人次。去年,农民年人均收入已跃至1万多元。

  “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板的长度。”这是人们熟知的短板理论,对于准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浙江而言,找到那块最短的“木板”就等于抓住了“富民”的重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省发展的潜力所在。全面小康,要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泰顺雅阳镇新联村党总支副书记季雪影对此深有感触。2002年的时候,新联村是个名副其实的贫困村,人均收入只有1000多元。“后来,省里为村里下派了驻村指导员,企业与村扶贫结对,使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季雪影说,“浙江产业扶贫为新联村带去了新的发展。茶产业和养殖业成了当地农民的‘聚宝盆’。村里113户人家拥有近300亩茶叶地,一年可以为村民带来近60万元的收入。许多农民养鸡养鸭,一只本鸡的价格卖到了15元一斤,光养殖一项,一年就给农户增加2000—3000元的收入。”

  “创新发展、创业富民是浙江省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也是衢州这几年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方向。”中共衢州市委书记厉志海表示,作为农业大市,衢州市近年来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特色农业。比如开化龙顶、江山

蜂蜜、常山胡柚、龙游食用笋等绿色农产品不仅在国内深受欢迎,而且还出口欧盟与日本。良好的生态优势造就了衢州生态旅游,近年来,衢州市结合新农村建设、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特别是农家乐真正“乐”了起来。“这些年我们旅游业每年增长都在20%以上。”据厉志海介绍,生态旅游业逐步成为衢州第三产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带动力最大的一个产业。

  衢州是浙江欠发达地区,这几年来,正是结合衢州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衢州的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衢州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6%,比全省高0.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8.1%,比全省高2.6%,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0.5%,比全省高1.1%。

  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是财富之源。“民营企业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下获得较大发展,作为企业自身,要以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全面小康的实现。”艾莱依羽绒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频对此深有体会,“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力,同时也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这对于社会和企业来说,都是一种和谐发展的状态。”

  而在我们身边,一幕幕温馨的场景也在不断上演:

  曾因下岗而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杭州翠苑小区的陈磊,如今又重新焕发了活力。翠苑街道推出的灵活就业制度,让她可以在家里实现再就业的梦想。陈磊的工作是为一家公司的产品进行外包加工。她一天工作两三个小时,一个月有四五百块钱的固定收入。翠苑街道组织的这种企业产品外包加工的方式,已经让街道内的数十位下岗工人重新获得了就业的机会。

  曾经感到前途迷茫的应届毕业生宋宁,在一家出版社实习3个多月后,已经获得多家单位的青睐。如今,莘莘学子都能够在大大小小的实习基地里提前“热身”,牛刀小试后再胸有成竹地应对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曾为生计发愁的缙云县双溪口乡姓潘村村民杨淑丹,从一名农村妇女变成了“土经纪人”,带动20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搞来料加工。在浙江省,数百万“杨淑丹们”或在家门口搞“副业”,或经过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培训,充满自信地走进工厂车间。

  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激增的一年,面对大量新增的就业人数以及有限的就业岗位,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浙江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政策举措: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再就业优惠证》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撑腰”;“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让农民“一技”走四方。如今在浙江各地,免费职业介绍、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充满“人情味”的优惠政策让就业困难人员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社区就业援助员、毕业生就业指导员、农村就业联络员……充满温情的就业服务网络无处不在。仅2004年至2006年,全省就培训农村劳动力454万人次。

  52.3万、61.6万、67万、67万;4.2%、4.1%、3.7%、3.51%。这两组看似寻常的数字,代表着从2003年至2006年间,浙江省每年新增的城镇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形成了一条上扬、一条下滑的曲线。两条曲线一升一降,意味着数百万群众开始了更有保障、更加美好的生活,意味着成千上万的家庭有了赖以生存的支柱和幸福和谐的基础,意味着浙江省开始走上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路子。

  创新,发展的灵魂

  敢为人先是浙江人骨子里就有的品质,浙江人也从不缺乏喝“头口水”的勇气。回首往昔,正是千万浙江农民创新创业的智慧和勇气,才能“泥腿子上岸”,变身为搏击市场、逐鹿海内外的弄潮儿;正是体制机制的大胆创新,才使得浙江率先突破“唯成分论”,放手发展非公经济,赢得了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也正是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创新,才使得浙江在不足10.2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上,以其全国倒数第三的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全国第四、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长居各省区之首等诸多辉煌成就。如今,走在前列的浙江继续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提出了“创新强省”的口号。创新,已经成为浙江全省人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直面市场,处于创新第一线。

  “青蛙被公主吻后不外乎三种情况:有准备的青蛙变成王子;没准备好的青蛙,公主吻了是白搭;遇上假冒的公主,青蛙变成癞蛤蟆,损失惨重。”这个“新青蛙王子”的故事,温州冠盛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家儒时常挂在嘴边,他说,“我们企业是青蛙,高新技术是公主,企业如果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的高科技含量,是无法变成王子的”。经过多年的潜心创新,“冠盛”现已成为国家火炬计划承担单位、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万向节远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了福特、奔驰、宝马、大众、丰田等车型。美国有3000家商店在销售“冠盛”产品,并开始替代德国产品……

  正泰集团10多年来坚持每年把销售额的3%投入自主研发。公司董事长南存辉说:创新,意味着风险;自主创新,意味着更大的风险,但是只有自主品牌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才能切入国际产业链上较高的增值环节。如今,该公司已能够输出自主创新技术,跟俄罗斯和中东国家进行“技术换市场”。

  在温州的哈杉鞋业,一家生产销售都逐渐转向海外的民营企业,2004年在意大利展开国际品牌的战略收购行动,将TATA、WILSON等名牌纳入旗下,从而促进了产品设计创新能力,成功绕开欧美的贸易壁垒。

  “自主创新是浙江企业走向世界的惟一出路!”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说,“我们重视自主创新是逼出来的,改革开放初期,国内流行拿来主义,改革开放中期,国内流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今天,现实再不容许,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浙江企业的发展走过了‘人无我有,人有我廉,人廉我优,人优我新’的历程,现在的关键是‘人优我新’”。说到底,竞争力最深厚的源泉,还是靠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刘亭说。

  然而,要唱好自主创新这台戏并不容易,不但要有主角,还要有支撑这台戏演出的扎实的台子。如果说浙江的民营企业是这台戏的主角,那么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就成了幕后搭台人。凭借自主研发成功的全自动电脑调浆系统这一成果,揽下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杭州开源电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光明对此深有体会:企业创新成功的背后,其实都有一双看得见的政府“有形之手”在作为。

  2006年,浙江推出了19项新措施,以鼓励的企业、科研机构和个人加大对自主创新的关注和投入。如:浙江省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所得税,两年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软件企业的工资和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等。

  2006年,浙江省财政新增科技经费4亿元以上,这使得浙江省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创造新的纪录----突破7亿元大关。

  温州市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科技强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从2006年开始,温州市财政注入1000万元奖励或补助科技创新,以后根据财力逐年增加。温州市还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单独或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以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研究开发中心。

  宁波市重点资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项目。宁波市科技局与市财政局制定出台的《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重点研发项目经费补助暂行办法》中规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研发项目可获得企业投入研发经费25%-35%(总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的政府财政补助。

  经济总量不算大的新昌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专利县”,除已获专利授权470余项外,该县最近三年的专利申请数量排到了全省第二位。这很大程度上与当地政府出台的一项创新激励举措有关:企业每申请一项专利,就可获得政府2000至1万元不等的奖励。

  衢州、金华、嘉兴、湖州等地也纷纷提出了自主创新目标和落实措施。

  “由于政府和企业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和大规模投入,浙江省的总体创新能力位居全国上游水平。”

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国家创新基地主任吴晓波教授这样评价,“浙江自主创新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体制灵活,与市场结合紧密,以及以浙江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这在全国都是领先的。浙江企业在市场拓展和品牌树立上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主要体现在能很好利用外援性技术,与众多国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有良好的协作网络。浙江经济舞台的独特在于:花旦、主角、名角都是自己人。”

  据浙江科技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2005年分别居全国第7位和第6位,科技进步环境指数和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上升幅度均居全国第1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国第2位。2006年浙江省全社会科技投入400亿元左右,全省高技术产业产值近4500亿元,增幅均在25%左右。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10项,其中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至“十五”期末,浙江共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4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987家、民营科技中小型企业15000多家,数量居全国首位;自2002年浙江成立网上技术市场以来,全国有470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加盟,累计发布技术难题招标项目45000多项,合同金额超百亿元。

  “浙江现有的专利不少,但发明专利少,量多不是坏事,但要注重质的提高。”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说,要想笑得更开心,浙江还得加把劲。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浙江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强省、文化大省,靠的就是这一核心思想。浙江未来的五年将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转型发展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浙江在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路子上会走的更加顺利。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