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故事:“客家猫舞”搅热荔枝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4日14:50 金羊网-羊城晚报

  文/图本报记者 许悦 通讯员 罗萱

  萝岗区投30万元拯救被称为舞蹈活化石的貔貅舞

  濒临失传的“客家猫舞”———貔貅舞,昨天在萝岗香雪荔枝文化节上再次舞动,它在270年前随客家人大举迁入而传入,口传身教代代相传。由于收入甚微,年轻人都不愿学习,貔貅舞慢慢沉寂,虽然刚被列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在仅能靠政府的扶持延续下去。

  客家人称貔貅为“客家猫”

  貔貅,广州人视其为瑞兽,它头像狮子、身像老虎,以财为食,只进不出,是镇宅辟邪、纳财聚财的灵物。但在客家人的貔貅舞里,却亲切地称它为“客家猫”。披在身上舞的道具貔貅,除了长长的“猫身”,圆圆的脑袋却有一张猴脸,远看更像一只猫头。舞貔貅的时候,通常出现一只“猫妈”一只“小猫”,如果出现3只,那就是“猫公”也来了。

  上半场,貔貅舞还真有点像传统的舞醒狮,只是貔貅的神态和狮子截然不同,舞蹈花样和形式更为复杂,更为潇洒刚健。到了下半场,貔貅舞的特点才体现出来———大头佛、猴子全都上了场,场面也越来越惊险。

  一旁的老艺人介绍貔貅舞的绝活:上竹架,由四个人把两根竹竿搭成十字架,扮猴的人上下腾越,最后还要在十字架中间加一根竹子,竹子上顶着一个人的肚子,由两人转动竹子,上面的人伸开四肢跟着旋转,就像是转风车,看台下的人都替“猴子”捏了一把汗。老艺人说,能表演这一角色的人很难找,既要腰力好,又要耐转,不怕晕,当年貔貅队里20人仅有一人能担此任。

  30万元挽救舞蹈活化石

  在老艺人的记忆中,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貔貅舞最兴旺的时期,是客家各宗族间和谐相处的重要纽带。萝岗区九龙镇大坦村的居民,很多都是270年前迁来的客家人后代,至今街头巷尾都能听到浓浓的客家乡音,但由于收入甚微,慢慢地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了,现在的大坦村,懂得貔貅制作和表演技艺的人已经不多了,而且基本都已年过花甲。

  据介绍,目前全广州仅有两只貔貅舞表演队,一支在大坦,另一支是由大坦队教出来的增城派潭貔貅队。为了挽救被称为舞蹈活化石的貔貅舞,萝岗区文化局投下30万元巨资进行扶持,准备把大坦貔貅舞整理、包装,将其打造成萝岗区农村的文化品牌之一。

  

广州故事:“客家猫舞”搅热荔枝节

  舞貔貅的时候,通常出现一只“猫妈”一只“小猫”

  (志彬/编制)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