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需超越简单的市场逻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5日11:30 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天的一些问题,孤立地看跟以往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放在时代的整体状况中却具有跟以往完全不同的政治能量。目前环境问题就是这样。十余年来它一直存在(人们经常讨论要不要保护环境),但现在却是个大问题。这不只因为环境问题比以往更多更严重,而是因为对于执政党而言,环境问题实际上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所要面对的一大问题,因而也是关系国家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

  今天的环境问题说到底是只顾发展不及其余的传统增长方式的后果,是所谓发展主义的后果。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7月3日在向新闻界通报时指出,传统工业化的增长方式已使中国资源环境到了难以承受的底线,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威胁。两年前的松花江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水污染事故高发期;今年入夏以来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接连暴发,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水污染密集爆发阶段。十多年来国家斥巨资治理“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但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至今这些本已改善的流域又被重新污染。其实就在7月3日左右,又一起严重污染事件爆发,江苏沭阳县地面水厂取水口遭受新沂河上游不明污染源污染,城区供水系统被迫关闭,当时城区一度20万人断水,4日恢复供水。

  在这样的背景下,温家宝总理七一前夕赴无锡视察太湖污染和治理状况的行程显得意味深长。他主持召开“三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座谈会,听取江苏、浙江、上海、安徽、云南五省(市)官员关于太湖、

巢湖、滇池的综合治理情况的汇报,要求把治理“三湖”作为国家工程摆在更加突出、更加紧迫、更加重要的位置。

  这表明了中央政府对治理环境责任的自觉担当,这也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责任的同时承担。这背后有一套执政理念支撑。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系统阐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五个统筹”中包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回应的一大问题,即自然环境在市场化和经济发展进程中遭遇了严重破坏。

  中国的市场化启动不过十余年,执政党即很快地具备了对市场化进程的自我反思的力量,在内部激发出了克服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动能。因此,对中国环境问题缓解的前景应当乐观。不过这个自我调整的进程有不少困难。主要的困难内在于市场化进程之中,市场化力量有相当大的动力只把自然资源当作中性的生产要素,并且创造出市场机制“自生自发”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形态。尽管目前的事实说明,指望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主体会良心发现去投入资金改善环境,太不牢靠,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已经失去魅力。但是反过来科学发展观能否约束市场主体不随意破坏自然资源,则关系到基本的利益问题。

  潘岳在通报新闻界时指出,传统的治理方式已不能解决积累的环境问题,在当下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关键时刻,水污染治理是对政府行政、

宏观调控能力与社会和谐的严峻考验。这个严峻考验,也是对科学发展观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的考验,是对改革大方向能否坚持的考验。

  这不仅仅是对政府的考验,也是对社会的考验,对公共领域是否具备反思能力的考验。从以往的经验看,1990年代以来思想界对市场化及发展主义模式的反思曾经为改革的自我调整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今天要化解环境危机,同样需要社会领域继续保持超越简单的市场逻辑的反思能力,创造捍卫自然环境、抵制各种破坏性力量的制约性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也是中国改革保持健康发展的基础所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