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福建洪田村林权改革纪实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6日02:39 人民网-人民日报
6月22日,赶在下半年到来之前,福建省永安市洪田镇洪田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把村里113名60岁以上老人的养老补助金,由原先的一年发一次增加到一年两次。 如今,在洪田村,孩子考上大学,村里给一次性奖励;村民参加合作医疗,村里每人补助20元,上养老保险,村里补助50%……“老有所养、困有所帮、幼有所教、病有所医”,正大步走进洪田村村民的日常生活。 漫步洪田村,一幢幢红白相间的小楼,绿树掩映,煞是好看,宽敞的村道不时有村民开着家庭轿车疾驰而过。村民们说,能过上今天这样富足的生活,都是林改带来的。 逼出来的林改 说起林改,时间得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 早在1981年,洪田村就开展了林业“三定”工作,1984年又开展了林业股份合作制改革。但这两次改革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最核心的产权问题。村民们耕山、育林、护林照样没有积极性,而乱砍滥伐歪风却盛行一时。 已年过60的赖兰亭,是当年的村委会主任,回忆起1994—1997年期间乱砍滥伐的情形,老赖现在都心有余悸。村民们胆大的白天砍,胆小的晚上盗,就连大年初一晚上都有人上山盗伐。 村民盗伐,可苦了村干部。他们白天晚上满山巡查,“受的那个罪就别提了!”赖兰亭说,“夏天满山都是花脚蚊子,一咬一个红点,一抓肿起一片,连风油精都不敢擦,就怕有味道让盗伐者嗅到跑了!” 多次召集村民代表座谈讨论解决办法,可大家说,山上的林木虽然人人都有份,但谁都不知道自己的那份究竟在哪一片山上,也不知道偷的是谁家的?反正这么多年大家也没有得利,乡里乡亲的,何必得罪人呢? 眼看一座座山头转眼间就被剃光,森林资源可不能再这样破坏下去!多少个不眠之夜,村支书邓文山和赖兰亭聚在一起苦苦思索,烟抽了一包又一包。 乱砍滥伐主要原因十分简单:产权不明晰,群众“靠山却不能吃山”。 “那这山地,能不能也像土地一样,分给农民?如果不分山到户,怎么能让农民不乱砍滥伐?洪田村九山半水半分田,不分山农民吃什么去?” “分山到户,无论对保护生态,发展生产,还是增加群众收入,肯定有益。虽然这事还没有政策依据,但出于公心,办有利于群众的事,应该错不到哪里去。” “大不了就不当这村干部了!” 就这样,邓文山和赖兰亭下了决心。 1998年7月,一项伟大的改革,在洪田村酝酿。从7月到8月,村里一连召开了20多次村两委和村民小组会议,讨论分山到户。事关利益,大家各抒己见,无法统一。村两委最后决定:把小组长和村民代表叫到镇企管办的会议室集中讨论,村里统一置办伙食。 会议整整开了两天。有人希望分山到户,也有人怕分山后无法偷砍,断了财路,村民们吵吵嚷嚷,争得脸红脖子粗。“只能这么办了,”村书记邓文山狠狠地掐灭了烟头,他叫人从会议记录本上扯下几页撕成小纸条,每人发一张:“你们同意分山的写‘同’,不同意分山的写‘不’!”无记名投票结果:80%以上的村民赞成分山! 分山到户的决议,就这样诞生了。不经意中,洪田村成了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小岗村。 群众创造的林改 然而,分山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山有肥瘦,林有好坏,又有地被物,而且上面没有明确的红头文件,四周也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但邓文山却说,林改一路下来,并不觉得很难。“群众的事情,就交给群众来决策,再难的事也难不倒群众。” 经过全体村民反复讨论,洪田村定出了一整套“均山、均权、均利”的办法—— 先是摸清资源家底:最终确定可以发包的山林面积9109亩,林木蓄积量2.1万立方米。 再是实行分山到户、联户经营:将估价后确定发包的山林,按1998年9月30日在册的合法人口进行均分,每人分得山地6.2亩,木材蓄积量16立方米。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以户为单位不利于经营管护山林的实际,洪田村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步,把山林按全村总人口平均分为三大片,好山、差山进行搭配; 第二步,把每片分成若干队、组,最终形成16个经营小组,村民自愿组合; 第三步,“抓阄”确定各自所有的山林; 最后,16个经营小组分别与洪田村委会、村林业合作社签订为期30年的承包合同。 商品林分山到户了,那生态公益林谁来管护?洪田村巧妙地把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捆绑,管护工资也分给承包户,但若发现生态公益林被砍,不仅管护工资要追回,而且还要“砍一罚十”。 分山到户后,集体拿什么办公益事业?洪田村讨论出了“个人拿大头,集体拿小头”的分配方法:分山到户的林木采伐时,原有材积集体个人三七开;新增材积集体个人二八开。 针对人口增减变化所带来的利益不平衡,洪田村采取了“动钱不动山”的办法进行调整:每5年生产木材所得的利润,按人口平均得出分红额,人口增加的补入,人口减少的付出。 “正是坚持了群众决策,洪田村这个林改方案考虑得比较周全、比较公平、比较长远,与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十分吻合,也为福建省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了鲜活的经验。”福建省林业厅黄建兴厅长这样评价。 为民谋福的林改 林改10年,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村民钟昌信一家这10年的变化,就是最好的说明。 7月1日傍晚,雨过天晴,钟昌信正在自家的山林里喂鸡,头顶时不时飞过几只白鹭。他动情地告诉记者,“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林改后会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 林改前,钟昌信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土里刨食,家里还是穷得叮当响,炒菜时一块肥肉抹一抹锅底就算下了油。林改后,山林有收入,田地有收入,家里人到村里的木竹加工厂打工又有一份收入,林子里养鸡,一年又能挣上五六千元。 林改给洪田村带来的变化翻天覆地,村民和数字最有发言权。 “过去造林,一锄头一个坑,树活不活听天由命。现在这山,这林子都是自己的,大家种树都挖大坑,下基肥,树也长得快多了。” “以前山林起火,村干部喇叭筒喊裂,哨子吹爆都没人理,现在连利就连心,不管谁家山林起火,大家都积极扑救。” 村民们还编起了顺口溜,林改前“要致富,偷砍树,一夜变成万元户”,林改后变成了“要致富,快种树,几亩变成万元户”。 2006年,洪田村民年人均林业收入3000元,全村林竹加工产值1.6亿元,村财政收入40.7万元,其中近30万元来自林业…… 分山到户,还山于民,“为的就是能让乡亲们靠山吃山,有钱赚,过上好日子。”正是这个信念,支撑着邓文山和赖昌亭们,10年来不断把林改推向深入,有时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1998年分山到户,前提就是要中止1984年村集体与林农签订的集体山林管护承包合同,这遭到了一些既得利益村民的强烈反对。邓文山和赖昌亭从自身做起,率先提前中止了自己的合同,使得这块阻碍分山到户的“坚冰”最终得以融化。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怪不得谈起林改,赖昌亭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我当了这么多年村委会主任,林改是最正牌的‘三个代表’。” 把群众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这是透过洪田村林改能看到的一股精神气,无论是林改本身还是林改的组织者、推动者。 本报记者 顾仲阳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