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7月5日讯(记者 魏巍)高考录取已经开始,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蠢蠢欲动”。从今天起,本报将与省、市招生部门推出“高考录取防骗攻略”系列报道,深入分析不法分子的各种骗人行径,为考生和家长擦亮眼睛。
高考录取开始,在一些网站以及学校门口,一些不法分子以“计划外招生”的名义招生。其实,现在“计划外招生”根本不存在。
2006年6月8日下午,高考最后一门考试刚刚结束,一学生模样的男子就在省实验中学门前发着传单,传单上写“计划外名额招生,可录取到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他声称已从高校内部拿到30个计划外名额,先交600元报名费,剩下的3万元直接交给学校。他还从信封里取出了十多张报名表,上面有学生的照片、毕业学校以及想上哪个学校、学什么专业,现场有十多名考生家长交了600元报名费。之后,那名男子的手机便停机了,家长们都很后悔。
招办人士分析,一些不法分子谎称可以通过“计划外招生”,能让学生到正规高校甚至重点大学、军事院校学习,只要家长缴费就能就读。其实,所有高校的招生计划都必须报送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之后才会公布。所有公办、民办高校的招生计划都已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管理范围,根本不存在计划外招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部分高校招生时实行双轨制,计划内招生仍按国家标准收费,同时编制少部分收费较高的计划外招生计划。在招生录取中,计划外招生要单独组织考生填报志愿、录取。这一政策虽然早已不再执行,却给一些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他们谎称可以弄到高校的“计划外招生计划”。而这部分学生到校上学后,有的甚至临近毕业,才发现自己并不是通过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录取的学生。
本报推出的“高考录取防骗攻略”系列报道将通过具体案例,由招办人士分析“特批指标”、“招生中介”、“自主招生可走后门”、“认识‘人’就能录取”等骗术,为考生及家长提供借鉴。
目前,我省已设立关于高考招生的公开举报电话86162757、85082413,本报也设立教育新闻热线,请考生及家长遇到可疑情况进行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