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清洁发展拓展新空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6日08:57 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网消息]到了张家港,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全市污染物排放量每年以5%速度下降,而GDP保持每年15%的快速增长,稳步走在全国县域经济第一方阵。坚持走政府主导、企业负责、全民参与的清洁发展之路,张家港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协调统一,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良性互动。

  政府:把节能和环境评价作为市场准入的强制性门槛

  镜头一:两年内关停121家小化工企业

  两台挖掘机挥动着铁臂,30多位戴安全帽的工人正忙着装运机器……6月3日上午,张家港塘桥镇华程稀有金属有限公司停产。这家公司年收入3000万元,效益很好,但按照市政府的规定被关闭。

  这是该市即将关闭的121家化工企业中的一家。两年前开始铁腕治污以来,张家港市已有28家小化工、小电镀企业被勒令关停。

  张家港市市长王翔:铁腕治污需要刚性制度约束

  “关停这些化工企业,从眼前看,张家港每年财政损失不小,但政府算的是长远的环境账:生态环境得以持续改善,为后代留下发展空间,是再多的钱也买不来的,优美的环境比纸上富贵弥足珍贵。”张家港市吸取旧的增长方式的教训,坚持把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降下来,政府从源头上控制,把节能评估、环境评价作为市场准入的强制性门槛。自1999年至今,已有近400个项目被环保部门“一票否决”。

  去年,张家港市实施以清洁生产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理念的“333+1工程”,即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乡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三年规划、化工行业三年整治行动计划,着力解决涉及民生的生态环保问题,全面推进治污减排工作。2006年,张家港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5%,而全市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8.36%,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9.24%,均超额完成本年度污染物削减任务。

  大企业:节能降耗大有作为

  镜头二:800万元重奖节能降耗功臣

  沙钢集团永新炼钢车间的年轻工人周正东这些天还沉浸在喜悦当中:五一长假刚过,身披彩带的他开回了公司奖励的一辆别克凯越轿车。原来,由他编写的数据采集系统,让每吨钢的石灰消耗由原来的78公斤下降到60公斤,一年帮助沙钢节约能耗价值3780万元。

  和周正东一样拿到别克凯越轿车或者商品房钥匙的,共有37人。沙钢集团共投入800多万元,5月8日晚重奖了一批“节能降耗能手”。这样的表彰内容和奖励数额在沙钢历史上尚属首次。下转A5版

  上接A1版

  沙钢集团总裁沈文荣:打造“绿色钢铁”企业

  “沙钢集团是年钢产量超过1000万吨、销售过500亿元的大型钢铁企业,每年的能耗约占生产总成本的25%左右。打造‘绿色钢铁’企业,企业的每道工序、每个员工都要有这种强烈的意识。节能降耗对企业来说,就是以最小的能源和资源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同样生产一吨钢,如果成本比别人更低,就能提高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今年年初,沙钢集团日炼钢炉数突破了由宝钢创造的一天121炉的世界纪录;人均产钢量2006年达到1116吨,在全国位居第一。”

  规模企业多,是张家港的一大特点。去年全市销售超亿元企业达203家,其中沙钢集团、永钢集团、华芳集团等6家已过百亿。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培育新兴产业中,这些过去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户的节能减排工作直接关系到全市各项目标的实现。为此,张家港出台实施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三年行动计划》,引导、鼓励大集团、大企业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走清洁发展之路。政府通过经济手段给予引导推动,企业在实践中也尝到了甜头,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不再“赔钱”,而是产出高效。沙钢集团去年投资6亿元,把12座原来烧重油的轧钢加热炉全部改造成蓄热式加热炉,一年下来就节约重油18万吨;以往炼钢过程中产生的煤气,都被当成废气点了“天灯”,现在这些全部回收发电,每年自发电20多亿千瓦时。张家港市的澳洋集团等7家企业去年自发投入2300万元,进行节能改造,不烧一吨燃油和煤炭,一年就节约电量5340万千瓦时,节约电费2100万元,相当于新建了一个小型发电机组。

  居民:绿色理念渗透到生活中

  镜头三:4000农户用上秸秆气

  6月12日上午10点,张家港凤凰镇程墩村的罗全明,像往常一样点火炒菜。他的厨房有两套灶具,平常烧的是由村秸秆气化站统一供给的秸秆气。液化气燃具早已不用了。他说:“液化气要六七十块钱一桶,而秸秆气才2角钱一立方,一个月下来只要20元左右。”张家港在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的基础上,投资300多万元建成秸秆气化站,让4000多农户用上了洁净、安全的秸秆气。

  张家港市委书记黄钦:城乡统筹抓生态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企业或者说是城里人的事,它需要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城乡统筹抓生态,这是我们一以贯之的理念。”张家港市坚持以城市标准规划农村,以社区标准建设村庄,以市民标准培育农民,全面加快农村城市化、村庄社区化、农民市民化进程,城乡生态建设逐步走向一体化。

  绿色生活正日益成为张家港人关注的主题。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居民的家中、心中。家里的马桶、水箱里要放上砖块,节约冲厕用水;淘米水、洗菜水、积下来的雨水,要留着浇花。目前,张家港市建成各级“绿色社区”77个,其中有14个江苏省级“绿色社区”和21个苏州市级“绿色社区”。

  每更换一个节水龙头,一年可节省水资源50吨到60吨;每更换一个便器皮阀,按照一天使用6次计算,一年可节省水资源20吨。2006年9月起,张家港实施了节能器具改造工程,免费为5个社区的12000多户居民家的普通水龙头、便器皮阀进行更换和改造。

  坚持清洁发展、生态优先的理念,张家港实现了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赢,推动着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到“十一五”期末,张家港的经济总量要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再造一个新港城,万元GDP能耗要降20%,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本报记者 金伟忻 陈志龙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